《自然》:培养通才未必是好事
(文/基恩·鲁索[ Gene Russo,《自然》杂志职业频道主编 ])文艺复兴的帷幕早已落下,可 400 年后的今天却好像“文艺复兴人”(Renaissance man,尤指艺术和科学方面的通才。——译者注)的又一个盛世。一些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并不为此而感到高兴。虽说年轻学者不必个个都像达·芬奇看齐,但要求科学家拓展技能的呼声越来越大:全面发展才能提高科学家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学界经济现状的理解。 看来,光是做得好研究已经不够了,这种现象在就业形势紧张的地区尤甚。这其实并不见得是好事。
博士后:光做研究不够
有一些博士后认为应当缩短博士后工作培训的时间。这些年轻的科学家表示,他们研究线粒体、研究分子构成、研究宇宙间万物的根本,不是为了到头来拓展综合技能。多少人领着微薄的薪水在实验室里从天亮待到天黑,他们为的是成为科学家,研究大自然的奥秘。然而,他们被告知这还不够。
职业辅导员说,当科学家必须要会讲话,让纳税人明白你在研究些什么——说到底,你研究用的钱是他们出的。保证科学研究公开透明,这个重要性自是不用说;科学家应当让公众了解自己,也了解科学,消除任何对科学以及科学家存有的偏见(“科学家都是疯子,挥霍大家伙儿的钱满足自个儿的好奇心”之类)。 科学家最好还要会公关,面对媒体吐字清晰,简单的基础也好、艰深的理论也罢,简单几句就能把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讲清楚——懂一点销售技巧总不是坏事嘛。要是科学家还擅长团队管理,知人善任,确保实验室高效运转,那简直就完美了。
科学家:通才还是专才
那么,青年科学家该如何做才能实现自我的心理预期,同时又成为适销对路的人才呢?
一些评论家对此采取强硬姿态,正如英国商业创新及技术部的总干事阿德里安 · 史密斯(Adrian Smith)在英国皇家学会会议上所指出的:科学家必须同时具备科研能力和其他多项技能才能获取成功。这些评论家表示,对科学家来说,敏锐的科研直觉和配套的软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若不然,在科学的道路上会走不了多远。现实就是如此。
其他人,包括与会的几位博士后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科学家多学几门技能是好,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了科学。科学家应当把科研摆在第一位,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至于管理技能则可学可不学,将来也并不一定跟自己的工作有多大关系。学术研究受到干扰,科学家很可能完不成实验项目,达不到论文发表的要求。总之,他们想做的是科研,不是学说话。这些 “纯粹主义者” 认为,能说会道不见得有用,将来还是得靠做得了研究的人。
第三种意见呢,算是上面两者的折中。2010年7月初,在意大利都灵召开的欧洲科学开放论坛上,欧盟经济社会委员会成员格哈德 • 沃尔夫(Gerhard Wolf)表示,科学家不擅长沟通交流是很正常的,不必为此而烦扰。与其让人人都成为通才,不如把各种专才聚在一起,组建能力互补的科研团队,其中也包括擅长演讲、长于沟通的人。
在各方都积极开展跨学科交叉科研团队建设的今天,沃尔夫的建议确有道理。这个时代属于既能搞科学研究、也能做科学传播、还懂得科学管理的通才,也属于术业有专攻的专才。伟大的科学家不止一种,不一定要把所有技能都练过了级才能成功。
图片来源:ilovedood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