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2》及其他电影
看完《功夫熊猫2》后,在网易推特上随口说说感想,结果越说越多,干脆全发吧:
看了功夫熊猫2,很好看。故事和搞笑不如第一集,不过第一集太牛了,本来就很难超越。动画仍然非常棒,场景也很漂亮,3D也不错。
有个印度同事看了第一集后问我:片中是不是有中国哲学?我说是,基本上龟仙人就是中国哲学的化身,”There is no accident”,神龙秘籍上空无一字,等等。她叫我看完这集后也来跟她讲一讲。我想了一想,觉得这集虽然更明确地讲是发生在中国,故事里面包含的却是 美国内核。
第二集说的是,你无法选择你的过去,但你可以选择你的将来。这不是动辄命中注定的中国哲学,而是西方思维。我很喜欢这个message:接受过去(这在很 大程度上受东方思维的影响,所以片中用典型的东方表达方式inner peace)、自主未来。平静地接受你不能改变的,勇敢地改变你能改变的。
最近看了不少电影。最震撼的是The Groundhog Day,是在翻译塞利格曼新书的过程中,看到他说"哪怕我已经看过五遍了,但它对我们积极个人蜕变的号召力,还是让我惊叹”才去看的。结果大为拜服,立刻 成为我的最爱之一。故事情节有不合理之处,但导演功力极好,节奏、幽默、表演都是绝佳
这个故事也是讲个人选择。主角一开始选择享乐,后来选择游戏,最后选择塑造自己,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没有交代清楚为什么——开头进入不交代是好的, 但结尾出来同样不交代就让人感觉是作者才力不及,感觉是为了凑圆满大结局,反而削弱了全片的力量,是白璧微瑕,不需要用大团圆来强调主题)
我为什么喜欢看好莱坞影片,不喜欢看国产片?为了避免有人民族感情受伤害,先搬出一个民族偶像来:鲁迅先生曰:“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我以 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电影也是同理。好莱坞电影的主题经常是个人的成长,讲一个人如何在挫折中,最终选择做一个好人
中国电影则不然,好人出来就是好人,靠情节推动,比如《让子弹飞》,好人用能力斗倒坏人,重点是能力。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美国电影里个人成长的主题,从 《狮子王》、《蜘蛛侠》到《黑客帝国》、《阿凡达》,重点是选择。所以金庸小说的看点始终是主角的武功增长,而非内心成长(杨过大概是唯一例外)
@dailumail 推过:“金庸小说的人物多是跟命运奋斗,古龙人物则多是跟自己的性格抗争,所以金庸是古典作家,古龙是现代作家。所谓金古之争,端看你喜欢古典还是现 代。”同样的,好莱坞与国产片的区别固多,但可能其中有一样区别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你的喜好: 你是否倾向于个人选择自己的内心。或者,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战胜别人,还是战胜自己。
继续扯其他电影。Thor的故事出乎意料,原来以为是又一个神话烂片,clash of titans、legion(这是近年烂片之最)之流,没想到也是一个个人成长故事。另外natalie portman很好看,感觉是她自Leon以来最好看的一次。
The Social Network很有意思,不过很明显情节有夸张,有点stereotype以迎合观众,mark zuckerberg的形象简直是怎么nerd就怎么塑造。但如果mark真是那样一个人,很难想象facebook在他不直接写程序之后还会仍然迅猛发 展。他的情商应该也挺高
到wiki上查了一下,有个认识mark的人说,真实的他是整天坐在计算机前,叫比萨饼外卖吃,谁愿意看一个人在计算机前坐两小时的电影?所以必须得有美女、毒品、背叛、狂欢、怪人、压抑,以及很多很多的钱。
three idiots(不知道是哪个傻瓜把它译成《三傻大闹宝莱坞》,和《22世纪杀人网络》有一拼)很好看,里面用了些网上流传的段子,有天朝笑星风范,用自杀 (我的印度朋友觉得不合事实)来增加控诉效果,有天朝宣传部风范。但电影本身很好,其实也是在讲人要为自己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