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瘾是大脑奖励出来的
古希腊时西方就有崇拜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的传统。狄奥尼索斯不仅教人酿制美味葡萄酒,还通过美酒来布施快乐,因此深得人类爱戴,并凭此成为奥林匹斯山诸位主神之一。然而,酒神在受到人们尊崇的同时,也与“过度欢愉”、“烂醉如泥”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饱受诟病。美酒为什么能给人快乐,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容易贪杯呢?这些答案需要从大脑的行为模式中来寻找。
酒神赐你更多“快乐素”
酒神通过美酒布施快乐的魔力,其实是通过大脑的“奖赏机制”(Reward Mechanism)[1]。科学家发现,人脑中会分泌多种能让人感到快乐、安全和成就感的物质,这些物质统称为“快乐素”(Happiness Hormone),其中的杰出代表有“四大金刚”:产生快感的“多巴胺”[2],带来激情的“去甲肾上腺素”[3],负责取乐和镇痛的“内啡肽”[4],还有协助我们战胜困难的“催产素”[5]。
通常情况下,快乐素的释放水平很低,维持我们心情平静。只有当我们完成了预设目标,作为奖励,大脑才会增加快乐素的分泌,让人感受到满足和成功的喜悦。达成目标的难易程度与最终完成目标时快乐素分泌的多少呈正相关。这一反馈机制强化了那些能促进快乐素产生的行为,从而使得我们愿意坚持完成艰巨的任务。这是进化上的巨大飞跃,使人类能坚持从事长期、有计划的活动,更好地适应环境。
狄奥尼索斯的魔力,就在于酒精能作用于大脑神经细胞。这是因为酒精能与神经元细胞膜上被称为GIRK(G Protein–gated Inwardly Rectifying K+)的一类K+离子通道蛋白(一种控制K+进出细胞的蛋白质)结合,改变细胞膜的内外电位,从而打开“快乐素”释放的阀门[6],让人们无需经过艰苦的奋斗就能获得成功时欢乐、美妙的精神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古代人们对酒神的膜拜,本质上是对“快乐素”的追求。
乐也快乐素,苦也快乐素
然而,酒神在通过快乐素实现自己魔力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酒瘾”。酒瘾使人们抵挡不住美酒的诱惑,容易沉溺其中。纵饮者,轻则扰乱生活,重则伤害肌体,引起酒精性肝硬化甚至死亡。
酒神使人上瘾的原因也在于大脑的奖赏机制。正常情况下人体不会分泌很多的快乐素,这能保持大脑对快乐素的高度敏感性——一点点成功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满足感,这样人们才有动力去完成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长期大量饮酒会使快乐素大量释放,人们不用通过努力就可以感受到巨大的欢乐,由此越来越贪恋杯中之物。
但是大量的酒精加速了快乐素的快速耗竭,停止饮酒后,神经细胞合成快乐素的速度不足以抵消快乐素的消耗,血液快乐素的水平反而比正常更低,这真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啊。更严重的问题还在后头呢:由于我们的身体逐渐适应了高水平的快乐素,此时正常生活的低水平快乐素已经不能让大脑满足,酒后比正常产量更低的“快乐素”更是难以让大脑恢复往日的“平静”。结果,我们的大脑就像长久被快乐素掩盖的痛苦怪兽一样,一旦得不到快乐素的安慰就会立马性情狂躁,给人带来痛苦,酗酒者会因此出现“戒断反应”(Withdraw Syndrome),轻者感到无聊、空虚、烦躁,重者出现抽搐、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7],从而被迫再次饮酒,以获取高水平的快乐素。到这个时候,酗酒已经不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快乐,而是为了避免不饮酒的痛苦——这被称之为“生理依赖性”[7]。 戒酒的关键就在于克服这种依赖性——让大脑对快乐素的敏感度恢复正常。
香烟、毒品、游戏、网络,它们让人欲罢不能的机制也同酒精相似,都是通过促进快乐素的大量释放来让人感到愉悦,但也让身体再也不能从正常生活中获得同样水平的快乐素,从而感到空虚、失落,甚至出现头痛、腹泻、痉挛、惊厥等身体上的不适,“瘾”就形成了。
药物与心理治疗齐下
戒瘾的药理机制通常是利用替代物质,抑制戒断反应的出现,先逐步减少成瘾物,再逐步减少替代物,直至完全脱瘾,这是著名的戒毒药物美沙酮所走的“偷梁换柱”路线。但是很遗憾,目前还没有能替代酒精的戒酒药。
目前应用的戒酒药物走的是“曲线救国”路线:让患者在饮酒时产生躯体不适,从而打断酒精—快乐素的联系,以达到戒酒的目的,代表药物有戒酒硫、呋喃唑酮和阿朴吗啡。
戒酒硫能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得酒精在体内因降解减少而积聚,产生严重的躯体和心理反应。呋喃唑酮本是用于胃肠道的抗生素(痢特灵),但人们发现它也有类似戒酒硫的作用,称为“类戒酒硫反应”。阿朴吗啡并不直接作用于酒精的代谢过程,而是通过兴奋中枢催吐化学感受区的多巴胺受体,引起呕吐,所以其需要在饮酒后使用,而前两种药物需要在饮酒前服用[7]。这些药物的结果,都意图使患者想到酒或闻到酒味,就条件反射性地产生以上不良反应,甚至达到闻酒色变的程度,不再饮酒。
心理治疗也是戒瘾治疗的关键部分[8]。酒瘾是酒精滥用导致大脑奖赏机制失效。患者需要重新建立获取快乐素的行为方式,才能在正常社会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才能真正戒掉酒瘾。
常见的治疗方法是让戒酒者组成工作小组,进行互助合作的团队活动,以重建其人际交往能力和正常生活的信心。对酒鬼们来说,只有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重新感受到成就感、满足感,才会停止酗酒行为,而心理治疗是让戒酒后的患者再次融入社会、减少复饮的不二法门。
本文作者为 八爪网 成员。
参考文献:
[1] | Neuroscience, Exploring the Brain, Second Edition. Mark F. Bear, Barry W. Connors, 496~675. |
[2] | 《多巴胺受体与药物成瘾的研究进展 》魏强; 魏倩; 许丹丹; 高庆; 董六一;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8年 06期 |
[3] | 《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在焦虑/抑郁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谢永玲; 杨卓; 天津医药,2010年 02期 |
[4] | 《内啡肽:愉悦的基础? 》Hawkes GH; 黄祖春;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1992, (04) |
[5] |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催产素在痛行为调制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刘文彦; 白波; 宋朝佑;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年 06期 |
[6] | A discrete alcohol pocket involved in GIRK channel activation Prafulla Aryal1,2, Hay Dvir3, Senyon Choe2,3 & Paul A Slesinger1,2 Nature Neuroscience 12, 988 - 995 (2009) |
[7] | (1, 2, 3) 《药理学原理》DavidE编著,杜冠华译,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7章,药物依赖性和成瘾性药理学 |
[8] | 心理治疗在戒毒中的应用和体会 , 张希范; 袁俏芸;李凌;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7年 0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