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景观设计-“山之港” / 同和山致
“山之港”——桂林天门山景区休闲旅游综合服务平台设计,来自北京设计团队同和山致。
天门山景区的设计策略是“逛山水”——基于休闲潜质的“非目的性”多重选择方式。“逛”,是对游山玩水、旅游区观光行为的休闲化新注解,是以休闲旅游时代人的行为模式转变为基础的行为模板。“逛”,融入了现代游客的消费行为特征,更随意更轻松更无目的性,倾向于自主控制游览环节,享有主动选择的多项服务,注重游览的过程而并非结果。 “逛山水”,重视过程,重视享受,重视舒适和深度,不让游客受累,才能得到最美的感官盛宴!因此,“逛天门山”,当通古贯今,复古之闲情逸致,重在行程,兼今之交通方便,技术发达之力,再加上揣度今之人之所好所求,按今人之习性而合理设计之。
“山之港”的设计创新,一句话总结就是:在现有休闲+观光复合旅游产品阶段,以满足休闲需求、发掘潜在(消费)功能为目的,集约式整合服务、交通、商业、休憩、景观等功能,设计旅游区里的综合平台,最大化给与游客旅游的舒适度和审美感。其中,服务硬件以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为宗旨,功能上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参考城市生活设施的便利模式,以舒适、自然、方便为标准,为游客“在山间摆一把椅子,而不是造一堵墙”。“山之港”的功能既像shopping mall,又像空港,但事实上,相较于shopping mall,它不是消费主体,而是依托消费主体——景区,又提升景区综合功能的空间;相较于空港,它又具有消费主体——景区,它是目的地而不仅仅是一个中转站,它帮助游客“逛山水”,深入山水,与山水沟通,而不是匆忙奔走于山水之间。
1项目背景
山之港是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资源天门山景区核心功能组团,是大桂林旅游圈旅游产品由观光向休闲升级的新亮点。本工程项目同时包含天门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大流水席餐厅、艺术展示区、休憩空间及其它消费商业空间、景观、配套服务设施等功能空间。
2总体布局
山之港的整体布局是在遵循原有的整体规划布局要求基础上进行的空间整合。
天门山景区的地形地貌特色鲜明,山体为T字形的三叉空间结构,东西方向呈两山夹一谷的姿态,谷地呈口袋型,西宽东窄;地势由西向东下降;南北方向面向资江与桃花岛展开,空间呈线性且较为开敞。山之港所处位置是游客经漂流进入景区不可回避的入口及主要交通集中地,此处同时也是天门山景区内唯一一块比较开敞,地势较平整的场地。山之港建筑需完成主入口检票、交通整合等功能,使向天脊、桃花岛、天门寺、神仙寨等四个方向的分景区景点的交通流向清晰可辨,并将不利于商业的主交通场地通过集约和封闭后转变成可利用的消费、休闲空间,将相对而言适合建设的场地变废为宝,使产生消费休闲景观功能。
基于这一地理特征,顺应场地形成沿山谷方向为轴,南北两翼背靠山体,面向资江展开的格局。采用廊桥架空的形式将若干建筑功能体连接形成整体,使建筑在未来还具有沿廊道发展的可能。整座建筑一气呵成,如同一只蜻蜓从空中落下点水,磅礴大气而不失灵秀,无论从天门山脊眺望还是沿江乘船进入景区的游客,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3设计概念:“双翼点水”
“我们从不建造一座位于山上的房子,而要建造属于那座山的建筑。”—–弗兰克 . 赖特
在资江弯道的桃花岛对面,背靠高大雄浑的丹霞山体,顺应场地条件布置的线性体量的“山之港”坐落在江边。场地的山谷中有泄洪需求,资江也会有涨水的季节,针对这些现状问题,建筑的灵感来源于山中具有地域特征的架空吊脚竹楼,以现代材料:轻钢结构,透明玻璃与具有地方特色的竹制百叶相组合,通过屋顶和墙面的连续转折,借助吊脚楼的架空原理,以某种“半透明”的方式来呼应场地周边的环境:竹林,杉木,丹霞地貌和江水。从高处观察,建筑呈现出某种植物的叶或者动物羽翼的肌理印象,形成轻盈灵秀的整体形象,表达了一种与环境积极互动的观念。在解决建筑与水体之间关系的同时,建筑屋顶如同展开轻盈双翼的飞鸟,漂浮在山水之间,与厚重大气的丹霞及隽秀的竹林环境浑然一体。
4交通组织
主要的游览线路是:游客漂流到达码头后,先到达位于几条路径交点的游客接待大厅,之后可以十分便利的选择用餐或购物,或去往天脊、神仙寨和天门寺游览,游览结束后返回大厅,用餐或购物后再乘船离去。
根据上述流程特点,需要将游客分为两大部分,即刚到的游客和返回的游客,两股人流要避免交叉。因此,T字形的平面布局和廊道与山路两条交通系统为上述要求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式:在建筑交点处设置游客接待大厅作为集散地,刚到的游客进入建筑后可沿木制廊道去往景区;返回的游客则顺山路到达接待大厅的室外,从室外进入建筑,之后用餐或者购物,两股人流没有交叉。同时,在码头,游船卸客之后可继续载客,然后掉头离开景区,形成畅通的流线关系。
5功能布局
本项目主要功能包括游客接待大厅、主餐厅、艺术中心、商业售卖、休闲设施、休闲餐厅、厨房和办公用房、其它设备用房等。此外包含游船码头、观景窗及滨水小剧场、亲水平台等滨水景观设施。
结合T字形展开的平面,在建筑交点设置主入口和接待大厅,各部分之间通过木制栈桥相连。游客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可以检索信息,参观多媒体和数字展示以及短暂休息。游客也可以直接从主要室外通廊到达商业区,休闲区及天门寺或穿过艺术中心去往天脊。我们将各个点之间的主要通道尽量拉长,有利于将瞬间的大量人流疏散分解,使得人流更加有序,同时在舒适的室内空间内创造消费的可能。在接待大厅的一侧设置贵宾休息和卫生间。在大厅南侧靠近码头处布置流水席餐厅、厨房及部分后勤办公等,取得良好景观的同时便于货物出入。在主入口和出口之间布置存包,方便游客存取。
建筑西北端的休闲部分局部及餐厅南侧架空处设置设备机房,兼顾对天门寺和接待大厅的设备服务。
6建筑造型
用地的周边环境特点决定了建筑的形态特征。整个建筑充满着强烈的动感,底层架空4.5米是为了应对降水的季节性涨落乃至50年一遇的洪水,并在低水位的时候给游客提供步行通道。木制栈桥连接若干个折面的形体,婉转起伏,轻盈剔透;众多转折的三角形拼合在一起,这些变化的界面将外部景色进行了重新定义;临江的宽大单跑楼梯给人营造了某种过渡空间和在室外休息观察江景的场所;90公分宽的木质实体和玻璃虚体相间隔拼合成的肌理覆盖了从墙面到屋顶的围护界面,模糊了两者的分别;。长度为15米到20米之间的若干鱼腹梁支撑起屋顶,顺应了空间跨度的力学需要,与环境协调的尺度和体量将滨水地景建筑的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传递了某种微妙的动感。整个形体伴随山地变化而自然地产生出起伏,根据功能的不同形成封闭与开敞,将光线和景观引到室内。建筑如同蜻蜓从空中降落在水边,又如同几片现代材料制成的竹林,充分表达了山水之间的建筑意境。
7室内空间
接待大厅室内 | © 同和山致
游客接待大厅面向桃花岛和资江转弯点,风景独特。主空间高耸开敞,屋顶变化多样,内部空间堪称光影与山水合奏的交响诗。检索、接待、交通集散及少量办公功能均位于其中。
流水席餐厅室内 | © 同和山致
流水席餐厅利用对面江景为特色,屋顶天窗竹制搁栅遮阳系统在增加采光和通风的同时创造了光影绰绰的空间感受,同时提供了与山水环境及天气环境多重对话的就餐环境,使游人可以同享美景美食。
艺术中心画廊 | © 同和山致
艺术中心雕塑展示区的空间,屋顶延续折板形造型,局部空间高耸,内部材料采用竹夹板,局部借用自然光线,丰富展示空间的空间效果。
内部商业空间墙面与屋顶装饰材料以木材或竹材为主,地面配合石材。各种休息空间通过玻璃幕墙与环境景观形成相互交融的整体。
保健中心空间以木质材料的内向空间和玻璃材料的外向空间两种类型组织,内向借助光线塑造空间,外向借助局部环境景观制造空间氛围。
咖啡茶室等休闲空间采用开敞式的凉亭造型,屋顶天花采用竹制板材和玻璃相结合,立面通透玻璃幕墙结合周围景色取景。
流水席餐厅利用对面江景为特色,屋顶天窗竹制搁栅遮阳系统在增加采光和通风的同时创造了光影绰绰的空间感受,同时提供了与山水环境及天气环境多重对话的就餐环境,使游人可以同享美景美食。
8色彩材料和建造
竹制百叶和竹制板材:1遮阳系统2与周围环境融合性好3造价低
透明玻璃:1室内通透,与360度周天景观环境对话,2反射室外环境,融合性好
钢制型材:1预制系统可以保证建成效果2框架结构架空防泥石流等灾害3抗震性能好4施工速度快
竹材和木材:穿行于山水之间的栈桥既解决水平连接和竖向爬坡的交通问题,又具备一些户外的休闲使用功能,选择的材料多为木材和竹材,在与环境协调的同时给人温馨的感受。
几种材料的色彩冷暖搭配,组合在一起使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清新现代又不失地域的雅致。
9景观设计
江边景观(沿江方向):考虑水位季节性涨跌,结合资江及桃花岛景观营造多样的水边活动。
1游船码头:对现有码头进行整修改造,更换成梯级景观码头。
2水边小剧场:滨水空间通过漂浮的栈桥和舞台分隔出部分水域,岸边形成层层低落的石制台阶,形成滨水小剧场,安排一些活动和演出。
3亲水平台观景区:在对景为桃花岛的区域设置层层跌落梯级的木制亲水平台,为游人提供和水亲近的可能,同时也自然弥补江水涨落造成的景观差异。
山谷景观(去天门寺方向):结合已有泄洪功能塑造水体景观,打造山谷内部景观空间特色。
动态水景区 | © 同和山致
1动态水景区
以瀑布为景观核心的较为动态的院落,借鉴传统爬山廊及廊桥的空间形式,结合各项零售商业及休闲功能,营造灵活多样的商业及休闲空间。外部空间开敞,通过对景与室外景观环境相协调,并塑造不同的空间感受。
静态水景以及休闲餐厅 | © 同和山致
2静态水景区
结合较为静态的商业功能,围合静水池塘,结合周边山体竹林环境,营造安静轻松的空间氛围。室内外穿插布置多种休闲功能,如:茶室、咖啡厅、spa、保健中心等。
3巨石对景区
休闲空间尾部结合巨石对景,建筑采用开敞式的凉亭造型,提示了继续向上的景区纵深内容,兼有茶室,咖啡厅等功能。
仅仅2000平米的建筑小品山之港,却承担了入口、交通、游客服务、景区宣传、休闲、消费、当地艺术商业展示、景观、配套等等各项功能,融于环境又点缀环境的建筑外观使山之港在完成上述功能的同时成为天门山景区的一个新景观。山之港完美的完成了“逛山水”设计策略的初衷:我们不是又增加了若干个人造景点或者功能建筑,不是又给游客设置了若干堵人与自然景观的墙壁,而是消灭了这些“景点”和水泥混凝土的“墙”,使之成为游客可以自由舒适,多重选择的亲近于自然景观的平台,同时为企业创造了增加消费的空间和可能,达成了双赢。
“山之港”是“景港”理论的第一次实践,景港是类似于ipad这样的无法具体定义其性质和功能的旅游区内新型综合空间。但就像ipad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并创造了周边无限商机一样,“景港”也将为中国旅游从观光向观光休闲复合,为“逛景区”的旅游生活方式的实现提供“硬件”支持和无限延展的“软件”(服务、消费、娱乐、休闲等)商机。
同和山致 天门山 山之项目荣获2010年首届中国休闲创新奖——中国旅游规划设计创新奖。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天门山“山之港”
项目地点:中国 广西 桂林市 资源县 天门山景区
总体规划面积:13.46公顷
山之港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建设时间:2009年10月 – 2011年3月
设计单位:北京同和山致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组成员:姜波,莫克力,王超,刘崇霄,李文
- 感谢设计方 北京同和山致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授权本站发表并提供详细资料,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