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心情起落比较大,如果把时间线再拉长一点,则是去年多自负,今年多自责。
时常苦恼,有时甚至暴躁。冷静下来的时候也会想,我能不能做得更好?我能不能帮助别人做得更好?
每一个团队都有它的长处,有它的短处,对于团队的缺陷首先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1、有没有激励大家全心全意地认同和投入这个项目?
2、有没有分工合理,使每个人认同和投入自己的任务?
3、他的缺陷是否可以通过工作指导、严格督促,在半年或一年时间里自我完善?
4、他是否遇到了天性或天分上的瓶颈,在某个环节上迟迟无法突破过去?
前三个问题,根子当然都在主管身上,第四个问题其实也是主管的责任——如果这个人,或者这个团队就是做不好某一些职能,那么或者由主管自己来填这个坑,或者招聘互补性的人加入团队。若不能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非得赶鸭子上架,土法炼钢,当然怪主管僵化。
我的经验之谈是,如果下达明确的任务,给予了适当的指导和压力,结果他半年内一直提升缓慢,或者丢三落四时好时坏,那这里就是他的短板。继续施压、循循善诱、苦苦等待都是在浪费时间。这时责怪他冥顽不灵好呢,还是责怪自己用人不当?我看是后者居多。你不去善用他的长处,非逼着人家把短处给硬生生拉长了,谈何容易,必定形成僵局。
然则一个人的短板不可怕,一个团队的短板就很糟糕。人总会本能地多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回避那些不擅长的。即便下达了完整又明确的任务,总会有一些妥善完成,一些被懈怠拖延,就像跛脚走路——而木桶效应的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那些薄弱的执行环节可能会将整个项目绊倒在地。这时你以为下属不力,暴跳如雷,实际上是自己组建团队不力,不能根据项目特性去搭配恰当的人才。
因此,招聘的关键既不是找人来做没人干的活儿,也不是一味引进天才奇侠,大罗金仙,而是分析清楚团队的优劣势:当前团队在哪些重要职能上遇到了自身瓶颈,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然后再找到适合的人来填上职能缺口,使每个必要任务都能通畅地执行下去。
我最近就在做这样的事情,在纸上把团队的优点N条,缺点N条都列出来。招聘新人不一定要求他精通18般武艺,但一定得充实现有的软肋。最称心的团队未必高手云集,我更看重“默契”与“均衡”。
再说说招聘。
我为招聘这个事情烦恼已有大半年的时间。杭州的互联网公司太少,从业人员的培养少,流动更少。常规的渠道,比如公司招聘栏目、招聘网站都没什么效果。托朋友介绍吧,认识的人大都在北京,没一个愿意来杭州。上海虽然近一点,我又没那边的人脉关系。再加上本人性情孤僻,很不愿意主动跟陌生人搭讪,只和熟人话痨,交际圈窄得可以,以至于一筹莫展。
最后逼得没法子,能托的人都托了,无果,只好急中生智。挖博客去!我有一个逻辑,凡是乐意写产品研究博客的人,必定对产品充满热情,勤于思考。如果搭建了自己的独立博客,则动手能力也基本过关。从日志中可以对他的文字能力、产品见解、思维方式有初步的了解,相当于提前过了半道笔试关,命中率大大提升。
凡是人才,大都要靠请的,三顾茅庐也罢,总好似守株待兔。我的头衔好歹是总监,发一封诚意十足的信过去,介绍这边的项目和工作环境,对方多半小有感动,觉得自己受到了认可,比黑灯瞎火往外面投简历靠谱多了。若有意愿,便有眉目。接下来打个电话,喝喝咖啡,了解他的个性、经历、工作方式,尤其是长短项与当前团队的匹配度,谈得投机再进入面试流程。
被逼出此招之后,一开始,我先找认识的人推荐一些好的产品博客,随口应允的多,真给推荐的少。看来偷不得懒,只能抖擞精神,每天快读几十篇产品日志,顺藤找到欣赏的博客,如果对方既不在腾讯百度(挖不动),又不是团队主管(只招执行岗位),便发一封500字的邀请邮件。如此搞了两个月,虽然辛苦,亦有小成,贵在坚持。前后一共发信8封,4人拒绝,1人不答,2人接触中,1人已发offer。比起死等HR转发简历来,效率果然高出去不少。
这个例子也可以反过来看,说明写行业博客对求职是一件大有帮助的事情。就算没遇到像我这样主动摸上门的,你把博客地址放在求职简历里,和其他干巴巴的简历自述相比,优势会大得多。即便伯乐是个高度近视眼,他也更容易发现和赞赏你。比如我现在招社区运营人员,运营经理,却找不到一个社区运营的研究博客。否则定要扑过去抢人。那么,一个现职的社区运营人员,若能结合实战经历与理论分析,写好自己的社区研究博客,必定炙手可热,红到被几家哄抢的境地。
所以招聘者也好,应聘者也好,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遇到挫折的时候,多问问自己:我能不能做得更好?我能不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机遇?
答案多半是:“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