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寂寞好成才
耐得寂寞好成才,这不是一个忠告。
人生有1/2的时间在睡觉, 1/2的1/2可能在进行交谈等的社会性活动,剩下的1/4,有一部分是一个人独自度过,或者有他人陪伴度过。如果以80岁的寿命来看的话,20年的岁月。虚度了,确实不划算。
在我们之前,有很多人,他们可能是全才,比如达芬奇,可能是著作累累的大家,比如《奇特的一生》的主人公柳比歇夫。而到我们这一代,已经难以理解,这些人何以做出如此的成就的?
有一个词,和耐得寂寞的心态相违背,浮躁。造成浮躁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暂时归结为三点:
1. 信息技术
我们的大脑本不是为信息技术而制造。我们本就是生活在现代的远古人(参见:逃出你的肖申克三:遇见20万年前的自己)大量的知识,信息冲击我们的大脑,即使我们不想要,这些信息也会随时随地地蹦出来,一下子把我们的注意力拽了过去。这让我们的大脑一时间难以适应从单线程到多线程的社会进化。
知识与信息大爆炸,造就了一个“伸手既得”的现状。所有的知识,不需要我们思考,因为有前人已经思考过了,我们只需要google,baidu,而不是思考。这样,大脑也就懒惰了。不经锻炼的大脑,是没有能力跨越问题与解答的鸿沟的。
2. 竞争与压力
没有时间了!这种心态,这是现代人的通病。这就像是一个紧箍咒,把我们越箍越紧。越是努力的学生,他可以通宵达旦地看书复习,往往却会问一些在外人看来非常低级的问题。其实,所有事情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可以提前准备。(参见:《把时间当做朋友》第0章,所有人的困境)
压力不是坏事,大脑在一定的压力下往往能激发更强的创造性。有一篇豆瓣书评写的很好《想要不痛苦,唯有带着痛苦生活》,如果把”痛苦“二字换成“压力”,同样是一个不错的答案。
3. 浮躁的文化
成功学,网络小说等等,他们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成功学帮助我们成功,网络小说帮助我们成为故事中无所不能的主角。等等,这里有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我们从正常的工作生活中脱离出来,而沉迷于这些不能获得营养的东西之中?
以下三点可以检查你是否处于浮躁之中:
1. 对现有目标不够专注,表现在思考问题不能深入,停留与问题的表面。
2. 对现有目标无耐心,表现在行动缺乏毅力,不能坚持做一件事,总是被不相干的事情吸引。
3. 心理相关因素,比如夸大自我,定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或者心神不宁,焦躁不定。
对于第二点,我需要深入解释,总被有趣的事物吸引是人的共性,区别这是不是浮躁很简单,如果你总是被其他事情吸引,一件也不能静下心来做,这就是浮躁。
寂寞时我们该做什么?
1 多看书,系统地吸收知识。不久之前看过一篇新闻《国内大学生上网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我不反对上网查资料,学习,不过,网络知识是零散的,非系统的,如果没有出色的知识归纳整理总结的能力(PKM,即个人知识管理),看书仍就是第一选择。
2 反省自身。五日三省吾身,并非没事找事做,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反省自身的状态,不论是精神的,还是行为的。反省并不意味着自我批评,非要把自己批得一无是处才肯罢休。把握反省的度很重要,这一点就像你学心理学,却不能总拿来分析自己。
3 有计划有目的。可能你会有一个计划,表明近段时间想要完成什么,这样很好,寂寞时候,我们可以检查检查我们的计划,看看还有什么没有做?评估一下时间?是否可行?看看做过的做得如何?花费了多少时间?是否还可以改进?计划的人与不计划的人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懂得计划的人脑袋里边会有这些东西压着,如果没有完成,大脑是不允许他完全放松的。不懂得计划的人,觉得无所事事的时间总是比懂得计划的人多。当然,即便是懂得计划的人,也并非如同机器或是电脑程序一般,能够重头到尾一丝不苟地执行指令。比如我,也有想要把计划的东西放到一边做其他事情的时候。
3 玩出新花样。“玩”只是一个代名词,那些对自己所专注领域投入大量热情的人,他们不叫会觉得苦闷,因为他们“玩”出了甜头。所以无聊时候,找个东西来“玩玩”将会让你受益终生。如果你觉得素描很有意思,玩一玩,你觉得摄影很有意思,玩一玩,甚至于你想玩玩“麻将”也未尝不可。不过“玩”和“沉迷”只有一线之差,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