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算命”是个好主意吗?
一种新的血样检测试剂盒年内将要在英国面向公众出售了——这则看似不起眼的消息近日却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原来,这不是普通的试剂盒,而是检测人体细胞内“端粒”长度的工具。科学家们声称:现在,您只要付出500欧元(约合4600元人民币),就能得到这项端粒检测的结果;而根据这些结果,就可大致了解您的“生物学寿命”以及还剩下多少日子可活。换句话说,英国即将上市的这种试剂盒,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检测端粒长度来预测寿命的技术。难道分子生物学已经发展到可以用之“算命”的境界了吗?况且,500欧元的价格可不算低。那么究竟什么是端粒?检测端粒有什么意义?为这种“端粒算命”掏腰包到底值不值得呢?
众所周知,细胞是人体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发育、生长和死亡每时每刻都在体内进行着:老迈的细胞死去,新生的细胞又占据了原有的位置。这种新陈代谢是我们保持活力、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然而,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并不是无穷无尽的,随着分化新细胞的能力越来越弱直至停止,个体的衰老与死亡也就如期而至。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揭开衰老的秘密:为什么人类细胞不能无限分裂下去?到底有什么力量在制约着它?而与此同时,疯狂的癌细胞却又能突破这个限制,获得“永生”,其中道理何在呢?
端粒的发现以及对其功能的研究为我们初步解开了人类衰老的谜团。在人类细胞核内共有23对染色体,染色体是双股螺旋DNA,是决定我们生老病死的遗传物质。每当细胞分裂增殖,细胞核内的DNA也同时发生了复制:先是由两股变为四股,再分别进入新产生的两个子代细胞中。然而,DNA的复制却有一个小瑕疵:由于在复制过程中DNA双链的延伸方向相反,导致其中有一条链的复制必须借助某种引物才能完成,直到该链复制完成后再将引物去除。然而原先引物所在的部位将无法被复制,这会导致每次细胞分裂(DNA复制)都会损失一部分遗传物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自然为染色体设计了一段保护性区域,这就是端粒(Telomere)。
简单地说,端粒就是染色体末端的“帽子”,在复制中代替重要遗传物质被“磨损”掉。也有人将端粒比作鞋带末端的塑料套,一方面保护“鞋带”(DNA)本身不被降解,另一方面也可防止染色体相互融合。一旦端粒被耗尽,染色体也就无法保持稳定,细胞也将走向死亡。所以,端粒的长短,往往代表细胞分裂潜力的大小:端粒越短,表明细胞年纪越老,剩余的分裂次数有限;端粒越长,则意味着细胞的活力越强,人体的生殖细胞就具有最长的端粒。
因此,通过检测端粒长度来计算寿命的原理也就不难理解了。事实上,端粒对寿命的指示意义已经被不少科学研究所证实。2003年,科学家在对143份血样进行研究后发现,端粒的长短能够较好的指示年满60岁后寿命的长短;2007年,苏格兰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具备长端粒的人发生心脏病的几率更低;2009年又发现某些患有遗传性骨髓疾病的人端粒也较短。这些都为利用端粒检测来预估寿命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事实依据。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种能够延长端粒长度的酶——端粒酶(Telomerase)。在绝大多数人体细胞中,端粒酶都是没有活性的;而癌细胞、生殖细胞之所以会“长生不老”,正是端粒酶大显身手的结果。动物实验证明,缺乏端粒酶的转基因小鼠会发生早衰,而这一过程会被注射端粒酶逆转。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和研究,使得来自美、英、澳的三位科学家分享了2009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从上述事实来看,即将面向大众的这种检测技术还是具备比较坚实的科学基础的,并非如街头算命卦摊那般的“忽悠”。不过,目前研究水平尚不能将端粒长度的检测结果与预期寿命精确对应。“我们只知道那些出生时端粒就较短的人寿命会较短,”这项技术的发明者之一,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玛利亚说:“但我们尚不能确定那些端粒较长的人一定会活得更长。”检测端粒长度更大的意义可能在于它会提示某些年龄相关疾病的风险大小,例如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恶性肿瘤或者心脏病等等。所以,它远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神奇。
那么,花费500欧元来一次这样的端粒“算命”是一个好主意吗?也许对于不同的人,答案也会是不同的。一部分人会对“我究竟活了多久,还可能活多久”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甚至可能会依据不同的检测结果来调整某些人生规划;还有一些人大概会不以为然:人生的境遇无法预知,DNA检测对真正的命运来说毫无意义。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
然而对于群体来说,普及这样的检测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作为个人,你可以选择检测或者不检测,但是你几乎无法控制或要求他人与你采取同样的选择。也许有一天,保险公司会要求你提供端粒检测报告才同意您投保,那些端粒较短的人或许会为此支付更高的保费......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你的上司,你的雇主,你的领导甚至热恋中的女朋友可能都会比你本人更关注你的端粒检测结果,并想方设法得到它。你的隐私将面临严峻考验,或许整个社会将因此弥漫在猜忌和怀疑的气氛中。当然,最严重的可能还是“基因歧视”。总体说来,向大众开放类似的DNA检测技术还是应当经过深思熟虑,并将其流程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
还有一些科学家担忧这种端粒检测技术会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导致一些来路不明的“抗衰老药物”和偏方大行其道。这无疑也会大大抵消该技术所带来的好处:本该指导人们更加注重生活习惯,以便做出相应预防的检测结果反倒催生了毫无必要的药物滥用或恐慌,相信这也不是此项技术的开发者所愿意看到的。
所以,笔者认为,尽管端粒检测是个好技术,但在将它应用于商业化的“算命”之前,还是应当审慎一些;如果有朝一日这项技术来到我们身边,我也宁可先观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