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之戰、收費報之死
今日香港報業會進入另一次戰國時代,生果報出版的免費報紙《爽報》正式出版,若以黎智英對《爽報》印數目標,《爽報》印量最終會達100萬份,再加上《頭條日報》的80萬份,刊印數目己超過所有收費報的總和,若相信免費報和收費報存在著互相取代關係,這,將是對現時收費報章一次極大衝擊。
昨天童工Facebook朋友中,廣傳一篇《明報》探討免費報的文章「周日話題﹕報紙免費 社會付費」,當中有一段話,最為朋友們引用:
「或許你覺得,你對收費報「吵吵鬧鬧」「揭人陰私」「充斥社會問題」的內容感到煩厭;你覺得,揭一揭免費報,反而感到和諧舒服。但我可以告訴你,這種和諧是幻覺,這種舒適是假象。有一個新聞前輩說:看得到的,你還可以批評;看不到的,才最令人心寒。你會否因為區區六元,賣掉你的知情權?」
這個道理,我想不少人也明白,收費報要靠廣告,但總算還有賣報的6元補貼一下,因為要收費,報館必定要投放資源,吸引讀者購買,增加銷量,但免費報只派不賣,反正是免費,印多少派多少,誰會擔心發行量?有大發行量就可以收更多廣告,這難免要壓縮新聞版面,於是,報紙原本是以新聞為主、廣告為次的關係,在免費報中完全扭轉過來:以廣告為主、新聞為次。
奇怪的是,不少人看完免費報,覺得我已看過報紙了,收費報可以不買了,實情是,他或許只是看了一叠附帶新聞的廣告,那是廣告商為了吸引你看他的產品,免費「附送」一些新聞給你。
這種行為是否很奇怪?明明看了一叠廣告,卻因用「報紙」作包裝,令你以為己看了一份報紙,以為因此而得到新聞,實際得到的是廣告,就算明知免費報新聞不多,還要自我感覺良好,認為看免費報和收費報沒有分別,反正,都是報紙。
A說這種對報紙矛盾想法,其實一直存在:讀者一邊說報章公信力最重要,但被視為最有公信力報紙銷量不高;讀者一邊罵不要將新聞娛樂化,但最娛樂化報紙銷量最高。
同樣,讀者一邊說要提高新聞質素,而香港發行量最高類型的報章,就是最不需要投放大量資源提升新聞質素的免費報章。
所以,A無奈地說,若收費報真的有天「死亡」,它,不是死在免費報手中,而是死在那些口惠要提升報章質素,實質連多花數元,買一份他們認為值得支持的報章也不肯的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