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理性与人文——保国寺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江南·保国寺
(保国寺绿荫环绕,环境极佳。山门为清代建筑,但风格与大殿统一。门口古老的唐经幢依然矗立)
如前文所述,宁波古来虽为外贸港口,传统文化积淀也很深厚。其例证不仅有唐塔经典天宁寺塔,亦有北宋木构经典保国寺。该寺坐落在宁波城北几十里的灵山山坳中,可谓深山藏古寺,林深泉壑,环境静谧,实乃世外修行佳地。保国寺早已不立香火,也就没有门庭若市的香客,在普通市民中的知名度甚至不如天童寺、阿育王寺。然而它却能隐于山林独处一隅,静思千年文化香火之传承,正是此处无香亦有香。
(清代屋顶掩盖着宋代木构,甚为低调。殿前的放生池也是江南寺庙不可缺少的道具)
木构建筑保存不易,尤其在温暖潮湿的江南,因而保国寺更难能可贵。中国现存最古的木建筑,当然属五台山的南禅与佛光,而江南“长兄”则是建于五代晚期的福州华林寺。只是该寺经过后世改建,且被闹市所纷扰,原汁原味程度及自然人文环境皆不如保国寺。而更重要的是,保国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早于北宋木构建筑的总结之作——《营造法式》的问世(公元1103年),其构造也最接近该著作的标准,因此保国寺成为存世不多的研究北宋木构建筑的活化石。
若论原汁原味,保国寺自然不如佛光南禅那么高。主要是屋顶为清代重修,也是当时人们重视古建筑、为防屋漏雨淋而建。高峻而偏狭的重檐歇山表皮内,却包裹着一副宋代原生的骨架结构。这座三开间的小庙,内部木结构却及其复杂精湛,令人目不暇接且叹为观止。宋儒时代的理性精神,至此发挥无遗。中国历史自宋代即进入近古时期,此时浪漫重誉的贵族制让位与理性客观的官僚制,孕育着近代科学精神的萌芽。工程技术也不再是无关宏旨的旁门技艺,而成为格物致知之正道学问。道在日常细节中,乃是近古时期儒释道日渐合流所达成的共识。
走近保国寺内部,不禁为其洗净铅华的纯真品性所折服。朴素的木料原色,却构建出如此巧夺天工的殿堂。整体空间进深大于面阔,大致可分为前部朝拜和后部供佛两部分。前部两排柱之间用粗壮且跨度较大的月梁支撑,这是典型的江南构造,体态饱满且富于曲线美,同时也扩大了朝拜部分的空间,使善男信女们入殿拜佛之时不觉得空间局促,而置身深邃疏朗的氛围中。相对于佛的空间,这里是人的空间。寺庙既为佛而造,也为人而造。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到与佛对话的地位。
最为精彩的部分,当属月梁之上连续的三个藻井,一大俩小,像三朵花儿次第供奉于佛祖之前。藻井当为木结构中最考验工匠技巧的部分之一,通过斗拱的依次层叠而提升上部空间,既要求稳固又需体现美感。整体观之,甚至不是建筑构件本身,而成为一件件镂空的艺术品,悬于殿前,历经千年而不朽。保国寺称为无梁殿,实是复杂的藻井掩盖了梁架,徒增神秘感而已。
保国寺的三个藻井最符合《营造法式》标准,可与之相互印证。目前存世的较早藻井还有山西的金代净土寺藻井,但已经改造。江南戏台藻井多为螺旋形,繁缛而极具装饰意味,与保国寺朴实无华的风格不可同日而语。保国寺藻井,既是标准构件,也是艺术作品。理性结构中蕴含着美学气质,是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的相互渗透。有人说宋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善哉此言。
内部前廊的柱头及补间铺作也非常工整,双杪双下昂单栱造,斗栱用连续多跳偷心造,搭配复杂却一目了然。如同锯齿般的两排昂,尽显早期木构建筑朴素大气的风范——这简直就是早期木构建筑第一眼的判断标准,与五台唐佛光寺南北遥相呼应。唐风宋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
廊后部分,用长达两椽架的状如斜梁的长昂支撑,其结构很是大胆豪放,风格上也显得粗朴,外观上倒不甚考究,就这样也支撑了千年。
保国寺大殿还使用了瓜棱柱,每根柱子由四根或八根木料拼合而成。大概当时缺少足够粗壮的木料作柱,只能发挥团结就是力量的智慧。其具体做法,是将拼合凹陷处再包镶小园木,并用榫卯将整体加固。这种针对木料不足的权宜之计,居然设计成了美观的瓜棱柱式,既是技术的创新,也是艺术的升华。
同样难得的是,保国寺梁架的彩画还保留着《营造法式》中规定的“七朱八白”样式。简而言之,即红白相间的装饰,是宋朝等级最低也最为朴实的彩画。这种古老的样式目前仅存于江南。简单而庄重的装饰,朱白相间与汉墓壁画色彩风格似有几分近亲。
保国寺采用稀有的黄桧木制成,据说不生虫,不蓄鸟,故而完整保存千年。目前已辟为古建筑博物馆,其中的陈列展品详细解说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色,成为学术研究的圣地,也吸引着求知求真的游客们。无论从技术还是艺术角度看,保国寺都体现了宋儒低调、务实又不乏人文关怀的精神。而今人是否还能传承其遗风,延续其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