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创新

标签: 创新 | 发表时间:2011-01-18 13:00 | 作者:纯银 盛开
出处:http://firecacada.blog.163.com
常见人抒情说,中国为什么没有kik呢?为什么没有Instagram呢?语极哀怨。

善,来看看“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土壤培植。首先人是互联网上的第一生产力,一支能创新的团队,必然具备以下的五个特征。

1、有创新的能力
不客气地讲,有创新能力的人不足10%的比例,即便在平均素质较高的互联网行业,也不会超过20%。这事儿跟你有没有一副金嗓子一样,25岁之前基本定型了,强求不来。

2、有激情
每周自愿工作70个小时,工作之余也对任务念念不忘,这是一条判断激情的底线。“加班”这个词语是不存在的,根本就不存在固定的工作区间,项目需要我做多久,那就做多久。无怨而有爱。

最近看李开复的微博说,Google上升最快的时候也是员工加班最猛的时候,那么现在呢?彻夜通明的换作了Apple与Facebook。有些人说,“加班代表8小时内没效率。”也有人说,“加班代表主管调度任务不当。”你们当然可以这么想,但最好不要跑到一个创新项目里去拖后腿。

游戏行业有一则轶闻,1997年《星际争霸》到了开发关键时刻,某关卡设计师的妻子临产,飞车赶往医院陪同。女儿出生的五六个小时里,他仍在手持笔记本编程,妻子醒来后大骂:“为什么你还在为那个该死的游戏工作?”设计师解释说:“亲爱的,这不是该死的游戏,这是《星际争霸》!”

是的,你不是为老板和月薪工作,你是为自己的作品与骄傲而战。

3、有默契
在产品设计中,大多数时候并不存在“唯一的真理”。各种分歧多为理念不同,风格差异,而方案好一点或者差一点,往往不那么关键——有没有快速的行动力才是最要命的。如果把时间大量花在说服对方身上,使得执行效率低下,便与人人皆知至关重要的“敏捷”背道而驰。尤其在创新的过程中难免踩雷,挫折最容易引发分歧。顺境时一条心,逆境时打破头的情况常见得很,总是吵吵闹闹,用力分散,如何能携手走出困局呢?

除此之外,互相鼓励能激发更多的创意,互相否定只会让双方在一两个点上作拉锯战,无法向前延伸出深入的探索。所以我重视伙伴的思维方式“是否在一条线上”,更甚于重视他的才华。风格接近的团队才容易形成合力,反之则造成无穷的内耗(还怄气)。

就像《街霸对铁拳》这款游戏吧,Capcom先设计一次,Namco的团队再设计一次《铁拳对街霸》,分成两款游戏来卖。哪怕团结如日本人,也不在创意产业里搞“共同开发”。若是强求协作精神,反而约束太多,妥协太多,失去了开放的创作情景。

4、本人即用户

我们常常说,一切从用户需求出发,也为此设计了大量的用户调研手段。但最敏锐的了解用户的方式是——团队本身就是一群深度用户。在这个基础上使用调研手段,才是完美状态,才能发掘出各种细微隐秘的感受。如果仅仅靠工作热情,而不是纯朴的个人爱好,对用户体验的理解深度必定有限。当你知道对手不知道的,才能设计出对手无法想象的。

只可惜在人才匮乏的行业现状下,人才已属一将难求,爱好还得与项目主题契合,难,太难。众里寻他千百度。

5、自负盈亏
在大公司的时间久了,见过太多不靠谱的计划,不论当初怎样信誓旦旦,终究是拿公司的钱为自己的肤浅买单。事后写个检讨说“我错了”,下回继续折腾,也难怪大公司不得不用严厉的风险管理机制来抑制盲动。

究极解决方案很简单,让他们出去创业自负盈亏得了。心痛自己的钱,有些人就不会太急躁,指责公司“为什么不支持我创新”;有些人就不会太委屈,指责公司“为什么不给我更多的耐心”;有些人就不会心安理得地准时下班,或者是追着主管要加班工资。自负盈亏是最好的风险管理机制,也是最好的激励机制;是盲动与躁动的杀手,也是把人逼到极限之后的喷发。只有用自己的钱去赌,才能真正承担起责任来,仓促上马最后仓惶逃离的例子我见过太多(自己也经历过),照样跟着喊“请公司拿出创新的勇气来!”(可耻)

曾认识一人,在公司里极擅折腾,成天抱怨公司不授权束手束脚。后辞职创业蛮干,大败,亏得几乎要卖房卖车。到了濒临破产的绝境处,居然焕发出极大的狂热与创造力来,没日没夜地摸索海外营销规律,找到常人所不能见的市场空隙,现在已是千万富翁。此君若留在公司继续烧老板的钱,必无此佳绩。

以上五点,在一个创新团队里未必人人都具备,但核心成员必须如此。非如此不能创新。甚至可以铁口直断地说,项目核心成员距离这五点标准越近,距离成功的创新也就越近。然而大公司僵硬的人事机制仅靠内部调动与外部招聘,基本上不可能凑齐这样的团队,市场成功案例99%是牛人结识了气味相投、爱好相近的牛人,英雄惜英雄,狠下心联手玩一票。这可没法生长在大公司的土壤里。

除了团队构成之外,创新还需要宽容的项目管理机制来刺激灵感,容忍试错。可大公司里不靠谱的人太多,不用自负盈亏以至于责任感太少,被迫提起“风险管理”的丈八蛇矛来大刑伺候。同时规模大项目多,只能用提单分派制度来提高人员利用效率,却丧失了项目归属感与调度的灵活性。再加上内部资源分散,业务组织如林,做一个项目可能得十几个职能小组配合,协作成本居高不下。

这些合理却无奈的设置,扼杀敏捷,扼杀耐心,扼杀热情,也就扼杀了勇敢的变革,锐利的创新。不仅仅中国的大公司如此,国外的大公司照样如此。故而互联网创新必然由少数精锐的小公司小团队来推动,与大公司无缘。待到小公司发达了,人多而且杂了,失去创业那股子热情和惶恐了,也就像失去童真的成年人一样,失去了创新的基因。

那为什么在大公司以外,中国仍然很少有足够的产品创新呢?

我把原因(主观地)归结于中国的技术教育环境。若要做到创意与执行力合一,就必须由产品设计能力强悍的程序员作为核心成员,不能奢望牛逼设计师与牛逼程序员的完美协作(这两人的默契太难)。但国内程序员往往长于技术逻辑,对市场的敏感度,对产品设计的创造力鲜有特长。若是程序员单干不来,再去拼凑合拍的策划/视觉/交互/运营,哪怕多一个人,组建核心团队的难度都以几何级数上升——木桶效应后面是白骨如山。反观国外,拜教育环境所赐,全才通才比国内更多,一两人、两三人即可风风火火地干起来。换句话说,被忽略的隐藏指标是“核心团队的必要人数”。这个数字越少,越好组队,行动越敏捷,则创新成功的概率越高。

什么时候程序员的产品设计水平提高了,能兼顾到理性逻辑与感性创意;或者是设计师的代码水平提高了,能亲手编程一些不太困难的想法;国内才会涌现出大量的创新产品来。还要等多少年?天知道……

上周见故人感慨“公司为何做不出Instagram”,笑,何必惭愧,故发本文作答。其实大公司里的项目局部创新还是可行的,革命不易,改良却不难。通过改良的手段,可以驱动项目获得渐进式的发展,只是无法一鸣惊人罢了,也最怕有一鸣惊人的野心。逆势而为,仆街率99.99%。

话说早在2009年三季度,我就整了一套“手机拍照社交”的框架方案出来,除滤镜之外,与Instagram完全一致。但我的部门没有开发APP的权限,找同事商量过合作,惜无下文。再一想,2009年去为当时还不够时髦的拍照APP申请立项,通过概率为零嘛,遂放下此念,直到一年后自己变成Instagram的忠实粉丝……

的确,我们没资格拿公司的钱去赌自己的妄想。就算我2009年突破重重障碍动了手,其实也不具备对应的核心团队,执行跟不上创意,在不断试错中被考核干翻那简直是一定的。就算被创新的热血激励着,勇敢创业吧,找到一个动心的项目,凑齐一支优秀又默契的团队哪有这么容易?常见创业团队大呼“求贤若渴”,老实说,谁关心这个。小公司当然渴求人才,可你用什么来吸引人才加入呢?这肯定不是钱,甚至股权,也不是廉价的诚意。在我看来,项目本身够不够酷,初始团队的素质,邀请者与被邀请者在工作中的默契度,才是创业团队的魅力所在。

狮子应该跟狮子一起去捕猎水牛。

相关 [创新] 推荐:

创新 vs 微创新

- 貝殼 - It Talks-魏武挥的blog
创新是一切取得大成功的商业组织的原动力——这一点几乎所有人都认同. 但一些小修小补的改进,所谓“微创新”,就不是所有人都能认同的了. 这个说法应该是由奇虎360的周鸿祎提出,但互联网知名评论人谢文很有些“嗤之以鼻”. 在谢文看来,微创新压根就是“伪创新”,实则还是以拷贝为主小修小补为辅,起了个好听名字罢了.

自主创新扼杀创新

- lzhi - Lzhi's Views
《华尔街日报》的一篇评论认为,中国的自主创新政策产生了相反的结果,是扼杀创新而不是推动创新. 美国商会7月底公布的报告更是将自主创新计划描绘为“以空前规模盗窃技术的蓝图(PDF)”. 自主创新计划的目标是为了推动中国进入到高利润的产业顶端,而不是停留低利润的代工制造阶段. 通过多种机制(比如外企进入中国市场就必须把技术和研发实验室转移到中国),这个计划本来应该是有助于中国企业消化、吸收外企开发的自有技术并进行再度创新的.

Tweetbot 和微创新

- Terry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Tapbots 的 Apps 意味着三件事:. 1 决无雷同,美奂美轮,具有统一机械感( Bots )的 UI. 2 新鲜的操控,配合绝对精致的动画和音效. 单击已经不过瘾,各种拖拽和双击都会利用起来,操作 Apps 更像是一次探险. 3 绝不免费上架,甚至 0.99 都少见. Gucci 那样动辄给出大幅折扣的,就难免和 LV 拉开档次.

所谓微创新

- dennis - I am Hu Kai
创新、创新、创新,人人都在说它,对你来说什么又是创新呢. Google Image告诉我一个改变世界的答案. 确实电灯,火车,飞机、Google、Facebook、LinkedIn, 新浪微博, 这些剧烈的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的变化,是创新中的佼佼者,很多组织和个人都在尝试做不同进而成为下一个创新的缔造者,当然更多的是什么也不作,因为:.

为什么不创新

- 盛开 - 坏脾气的小肥
常见人抒情说,中国为什么没有kik呢. 为什么没有Instagram呢. 善,来看看“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土壤培植. 首先人是互联网上的第一生产力,一支能创新的团队,必然具备以下的五个特征. 不客气地讲,有创新能力的人不足10%的比例,即便在平均素质较高的互联网行业,也不会超过20%. 这事儿跟你有没有一副金嗓子一样,25岁之前基本定型了,强求不来.

山寨算不算创新?

- 随想 - 36氪
社交化问答网站上知乎上有人在问最近国内最新的互联网“山寨产品”点点和知乎的问题,毫无疑问点点和知乎分别对在美国受到热捧的创新互联网服务Tumblr和Quora的外观和模式进行了复制. 类似的批评其实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从百度模仿Google,QQ模仿ICQ,到学习Facebook的人人网和开心网,以及最近在国内火热的团购和微博网站,我们一面享受着还算令人满意的服务,一面怀疑着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乔布斯和微创新

- 牧云 - 周鸿祎的BLOG
乔布斯辞去苹果CEO的职务,转任董事会主席. 这意味乔布斯主导的那种颠覆式革命已经结束,苹果进入库克领导下的改良主义时代. 很多人喜欢宏大叙事,但我更倾向于知微见著. 我相信,这种改变数码工业的革命,并不是高瞻远瞩、行思缜密的战略规划使然,而是微创新的必然结果. 在国内,我是最早鼓吹微创新的一个,可能也是嗓门最大的,但微创新的鼻祖应该是乔布斯.

IE 浏览器的创新

- - 博客 - 伯乐在线
译者按:IE 曾是 web 创新的先驱,但最近几年因为对 web 标准的支持落后于其他 浏览器以及低版本 IE 的各种 bug 而被人诟病. Zakas 带我们回顾了 IE 在 web 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辉煌角色,让我们能以一个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 IE. 看完这篇文章,也许大家都会对 IE 浏览器有一定的改观,这也是我翻译这篇文章的目的.

创新其实很容易

- - 百度MUX
创新区分了领袖和众人-乔布斯. 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式的app如决堤之潮般汹涌而出,与此同时创新的交互体验也被提到风口浪尖. 若无创新,你的app很快就会被淹没,不会为用户所记忆或使用. 移动产品的交互设计师如不具备创新意识,不去探寻新的交互体验模式,则将沦为成功交互模式的临摹者. 然而创新的灵感来自何处,面对海量的相似app你是否会觉得创意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