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搞垮了中华网
作为第一家登陆纳斯达克的中国概念股,中华网如今却走到了破产边缘。
记者_ 王宏宇
一切看起来和诸多英雄迟暮的互联网故事没什么不同。中华网,这家于1999年7月登陆纳斯达克的最早在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China.com域名的持有者,在股价长期在个位数徘徊多年后,终于向法院提出了破产保护。
“对赌”协议成为击倒这家老牌中国概念股的最后一拳。2006年,为运作旗下的软件和游戏业务上市,中华网与对冲基金签订对赌协议,但因游戏业务未能上市而面临索赔。耗时一年多的索赔官司后,法院判定中华网败诉,后者随即宣布上诉并申请破产保护。
表面看上去,这无疑是一个悲情故事:在每个关键的商业决策上,中华网都没有做错。2000年互联网泡沫后,中华网转向互联网解决方案,迅速脱离门户之争,此后收购掌中万维进军无线,并通过一系列收购进军软件和游戏业务,任何一个决策拿出来都具有超前的远见和可圈可点的布局,但遗憾的是没有一项业务真正赚到了钱。
显然,作为中华网创办人,香港人叶克勇难辞其咎。无人知晓,在现金充裕到甚至引发私有化顾虑的情况下,公司管理层为何仍坚持借钱“对赌”,并最终葬送了公司。更难以想象的是,在美国沃顿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曾任毕马威管理顾问的叶的带领下,中华网上市12年来,只是不断重复着收购—包装—分拆上市的套路,甚至一直未能有清晰的商业模式。
但这还是与VIE危机过后,30家中国概念股的一片长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中华网上市已经超过10年,这10年中国互联网增长了何止百倍,难道中华网没能抓住哪怕一个机会?
这实在难以想象,但它确实发生了。曾任华尔街日报驻华办事处主任和道琼斯中国总裁的麦健陆(James McGrego)说,中华网仅2000年就收购50家公司,但几乎所有这些被收购的公司最后都失败了。
有趣的是,在金融信息行业从业多年的麦健陆,还曾经与当时新华社控股的中华网前身——国中网有过交手,后者的创办人之一就是叶克勇,而这家公司创办的终极目标,是让所有中国网民能浏览的网站,都需通过国中网有偿访问。这个愿景后来不了了之,叶克勇将公司改名后在美上市,就是后来的中华网。
麦健陆在自己撰写的《十亿消费者》一书中提到了这段往事,说他从叶身上学到了中国官僚寻找资金的一种新模式,即大张声势,然后上市。正是这样的“资本运作”,造就了中华网这样专注于“孵化”的公司,最后却什么都孵化不出来。
其他同时期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多多少少也都有类似的影子,例如打着新华社招牌包装上市的新华悦动,同样长期在概念中生存,今年3月终被纳斯达克除名。
叶克勇本人并非一个碌碌无为和缺乏进取心的人。我找到了多年前《IT经理人》对叶的一篇报道,文章说,叶自1977年起就自己开一家软件公司,后来找到王干芝(2009年任中华网CEO),希望募集一笔100万美元的资金,但他说了两小时后王干芝仍表示不感兴趣,他于是又面朝墙,“眼里含着泪”说了两个小时。后来叶克勇又找王为中华网募资时,王说,“这个人10多年来拿了我们那么多钱,什么也没干成,这次不管他怎么说,我听都不要听,彻底回绝了他。”
这似乎是中华网这家公司的某种气质。几年前我也曾经有一次机会,和一位同行采访过一位中华网的新任高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此君对企业战略有关的问题没有任何思考,无论我们如何追问,该高管反复强调的,一直都是管理层今后要亲自回复下属邮件,以及多发福利。
在等待的间隙,我的那位同行,困惑地拿着高管的简历对我说,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个人是如何从这样的教育背景,忽然间转行去做了电视主持人,又忽然间当了咨询顾问,最后又当了高管?
我后来也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一家谜一样的公司。虽然在业界混迹多年,但我从未在别的公司看到过从中华网跳槽过来的职业人士。多年来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年该网站的一名IT编辑,卷了很多家公司送测的笔记本电脑跑掉了。这件事当时在圈内轰动一时,有人说中华网把频道外包给了其他公司,彼IT编辑其实是该公司的老总。这件事最后没有结果,就像这个公司的其他诸多疑问一样,都不了了之了。
对于这样的情况,麦健陆忠告说,如果你决定购买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一定要小心那些忽悠加上市的公司,但我们无从辨认中华网是否真的是个“大忽悠”。它这次看起来凶多吉少,但申请破产毕竟不是真的破产。在中华网的董事局里,至今还有新华社的前高管;在中华网军事论坛中,还有很多倡议集资购回域名的爱国粉丝,而在上诉期间,谁知道还会发生怎样的奇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