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血脉学八综槽
最近在“当代健康教母”马悦凌的博客上看到了一篇文章《 生命的核心是血液、血液循环》。为了强调血脉对于健康的重要,马教母“摆事实”“讲道理”地对“生命的核心是血液”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论证。然而,这篇文章中至少有八个与目前常识严重相悖的地方,以下就让我将八个槽点一一道来。
吐槽一:自食其力受精卵
马悦凌原文:“当一个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安家的时候,他已经具备了人所有的生命信息,但从外形上看还只是一个细胞,没有心脏、没有血管、没有脏器,是母血的滋养让这个受精卵开始了发育,开始了茁壮成长。”
胎儿的大部分发育在子宫中进行,这没错。但是卵子并非一受精就已进入子宫,而是要先在输卵管中呆上几天(对人类来说是一周左右),在这几天当中,这个新生命并不会从“母血”得到滋养,而是完全靠卵细胞中储存的能量来过活。与此同时,这个受精卵也在进行卵裂,形成桑椹胚,继而形成囊胚。等到小生命进入子宫时,他/她早已是一大团细胞而非单个细胞了。“是母血的滋养让这个受精卵开始了发育”完全无从谈起。
吐槽二:母胎血液不互通
马悦凌原文:“母亲的血液通过脐带的血管,源源不断地流入胎儿体内,帮助胎儿建立起血液循环,所有的器官都逐渐发育成熟、完善,包括一套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
脐带是沟通胎儿和母体的纽带,是胎儿营养和氧气的来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母体的血液直接流入胎儿的体内。胎儿的血管通过脐带到达胎盘,而在胎盘中,胎儿的血管是浸泡在母体血液中的,并借助这一构造从母体血液中吸收营养物质、排放代谢废物,这个过程和血液透析很类似。虽然母体的营养可以进入胎儿的血液,两者的血液可是“井水不犯河水”。连互通都没有,又何来“帮助胎儿建立起血液循环”?
那么如果母体的血液和胎儿的血液互通了会怎样呢?结果很严重。由于人类的血型是受多个基因控制的,在胎儿中这些基因来自父母双方,所以胎儿和母亲的血型常有不同。如果两个不同血型的人血液互通,身体会把外来的血细胞认作异物,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胎儿溶血症、胎母输血综合征都是这种“互通”的结果。临床上一旦出现这些状况而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则胎儿和孕妇都会受到严重的健康威胁。
吐槽三:心脏其实很强力
马悦凌原文:“是心脏吗?没有血液,心脏怎会跳动?……只有血液流入了心脏,心脏发挥出功能了,才产生了血液循环,如此循环往复下去,生命就有了状态。”
马教母在这里试图用心脏举例子,说明血液是推动器脏运行的原动力,说心脏没有血液就不会跳动,只可惜这个例子又举错了。没有血液,心脏还真能跳动。心脏是一个比较自治的器官,它有自己的“指挥部”,可以相对独立于中枢神经发放冲动。某些心肌细胞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再通过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引起心脏和所有心肌细胞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兴奋和收缩。即使心脏离体,甚至切成两半,它依然能锲而不舍地搏动。并且,只要使用一定成分的溶液处理心脏,它就能持续搏动甚至是数日之久。
吐槽四:流体力学很无语
马悦凌原文:“有温度的液体易于向前流动,也有利于血液循环;而温度低的液体,循环的速度肯定慢。”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主要的阻力是血浆与血管之间的粘滞力和血浆内部的粘滞阻力。粘滞力主要受血管口径、长度、红细胞数目和成分因素影响,温度的影响微乎其微,说温度低导致血液难以流动,就好像说刘翔头上顶了个苍蝇所以没拿第一一样可笑。
更何况,人是恒温动物,人体内温度是相当稳定、波动极小的,这一点后面会提到。
吐槽五:输氧不是输能量
马悦凌原文:“氧气也是为身体输送能量的。”
身体的能量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氧气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氧化剂的作用,整个反应放出的能量并不来源于氧气。所以不能说氧气是输送能量的。你能说氧气是为汽车输送能量的吗?
吐槽六:百岁岂因食单一
马悦凌原文“当食物单调而充足时,血液的质量和数量就能得到保证,人们的身体也比较健康,就如一些交通不发达的山区,会有很多百岁老人出现。”
马教母在这里强调饮食单一的“好处”,提倡大家不要吃没吃过的东西,于是就搬出了传说中的“山区百岁老人”。
首先,山区百岁老人的比例到底是否高于城区百岁老人的比例,这个问题尚需存疑。退一万步讲,就算果真如此,这个例子也很难证明长寿是饮食单一的功劳。
科学的实验讲究控制变量,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证明饮食单调有益于长寿,就要先找来两群人,保证他们的遗传背景、年龄区间、性别比例、健康状态、锻炼习惯……各种因素都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一堆人天天吃相同的食物,另一堆人天天换着花样吃。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再观察两组人的死亡率与平均寿命。这样排除了饮食习惯之外的一切干扰因素,就能单独研究“进食单调性会不会影响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
而马教母的例子中干扰因素太多了,生活习惯的不同、环境污染、生活压力、运动量,这些都可以影响到平均寿命。譬如,“交通不发达的山区”,其交通事故死亡率就必定大大低于繁忙的都市。即便山区老人的确长寿,要用这例子来证明“饮食单调有益健康”也是纯属扯淡。
吐槽七:血浓于水含杂质
马悦凌原文“如果血液本身清纯、干净、无杂质、温度适宜,血液就是轻快的,心脏泵这样的血液就是轻松的。”
血液是人体运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物质。它的功能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清纯、干净、无杂质。要运送氧气,就要有红细胞。各类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也是直接溶入血浆的。如果要“没有杂质”,那么这些都要扫地出局,那就只剩下水了……只要是个代谢旺盛的大活人,他的心脏就不可能“轻松”。
吐槽八:人类恒温不畏“寒”
马悦凌原文“血液自身的温度与食物是直接挂钩的,不可能长期吃着冰镇的食物而让体内“热血沸腾”,冰镇的食物、寒凉属性的食物,吃进肚里,只能给血液降温,只能让血液变得粘稠起来,它们就是把心脏累坏的罪魁祸首。……而不吃冰镇、寒凉的食物,身体内的血液不就不会因冷而变得粘稠和沉重了吗?血液不就能在身体内轻快地流动了吗?心脏不就不会有累坏的那一天了吗?”
在马教母的著作中,“西瓜、香蕉、柿子、柚子、猕猴桃”都是“大寒的水果”,如果真有证据证明“只要不吃冰镇,寒冷的食物,身体内的血液不就不会因冷而变得粘稠和沉重了吗?”,或者证明这些果类能让血液“因冷而变得粘稠和沉重”,则不啻救全世界血粘血稠高血脂人群于水火之中,医学期刊必须万国来朝。
然而请仔细分析这句话的逻辑——人吃冷的东西,血液就凉了。要是青蛙之类的变温动物身上发生了这种情况似乎还可能,发生在人身上那是不可思议啊。
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一员,是恒温动物。所谓恒温动物,就是说这个动物体内有一套机制,使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我体内的各项理化指标基本稳定,只会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波动。你在桑拿房里大汗淋漓时体温是三十七度,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体温也是三十七度。这个过程涉及到很多系统,比如在桑拿房里时,你的下丘脑检测出体温向着过高的方向发展,便令你增加排汗以带走身体中过多的热量。在风雪中时,你的下丘脑发现你体温快过低了,便令你的汗腺不活跃以减少热量损失,让你的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总之,你的调节不会让你“忽冷忽热”。
当然这种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要是环境变化过大,身体调节跟不上,就可能有性命之忧了。但是一根冰棍抑或一顿“寒凉”的蔬果,绝对不是“过大的变化”,也绝不可能令血液温度发生明显变化。
靠谱的结论是要建立在靠谱的理论体系上的。马教母这个血脉理论体系所依赖的“证据”,错漏多如牛毛,诸多论调完全是一知半解加上主观臆断,所谓“自学成才”着实令人怀疑。“理论”本身就难以服众,更不要说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开出的种种“诊断”了。
人没有血液循环固然会死,但是人生病乃至去世,却并不一定是祸起“血液循环”。马教母却轻轻巧巧地把逻辑关系一颠倒,于是——套用原文评论中一个网友的话——在她的理论中,“一切病的起因都是气血不调、一切病的医治方案就是吃固元膏”。是悬壶济世?是沽名贩药?众口悠悠,自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