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的“悖论”

标签: 社交网络 悖论 | 发表时间:2011-11-21 23:23 | 作者:雷锋 (leiphone) Felix
出处:http://www.williamlong.info/

  编者按:Nina Khosla,作为一个设计师,同时也是Teethie创始人。Teethie是一个社会化博客形式的创业项目,致力于构建基于兴趣的社区。

  近几年来,我们与朋友们在网上聊天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无论线上线下,我们都只看到一小撮朋友在线进行交流。曾经似乎让人提心吊胆的互联网世界虽然布满了陌生人,但我们可以与他们一到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是的,我们大部分朋友不在线,或至少没有使用同一款产品服务,但是亲密感如此的让人满足以至于我们会去寻找新的内容和新的朋友,我们有这个能力!

  我们迷恋于各个网站——这些网站能够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感觉,就是在网站的那头会有一群相互熟悉、曾经相互交流或者是拥有着共同经历的人存在着。就在此时,一些社交网站——特别是Facebook,Twitter——横空出世了!通过与我们熟悉的人成为“好友”Facebook定义了一个社交模式。眨眼间,我们拥有了一打朋友分布于我们曾生活过的地方。既然有与朋友们在社交空间中分享的经历,那么按照正常逻辑推演,在互联网中拥有更多的朋友貌似会丰富这种经历!但是这种推演并没有发生!

社交网络的“悖论”!?

  取而代之,一种新的趋势正在滋长:我们其实并没有注意网络那头的“朋友”。就拿Twitter来说,Twitter曾经是早期用户讨论技术的热门场所。但是,没过多久,你几乎不能读完你关注的所有人的tweet信息。

  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延展,人们在Twitter上能够找到更多他们了解和喜欢的人,于是他们开始关注很多人。至此,阅读所有tweets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是,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去开发产品的——你在Facebook和Twitter的朋友太多了,以至于你无法注意到他们每个人的言语。

  例如,Flipboard,强调其产品特点为能将内容分享给你在Twitter和Facebook的好友。这些公司,甚至是Facebook自己的新闻信息流智能系统,正在帮我们解决由于过分的联系导致的与好友间的生疏——他们正在从我们自己创造的泛滥的信息海洋中挖掘出有用的东西。

  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无人想承认的社交网络悖论:随着社交网络不断增大,我们自己的社交能力却一直在下降!

  和其他事务类似,社交网络和由此产生的信息都遵循经济学中的供求规律。当字节、照片、链接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张而增加,这些东西的价值也会不断降低。

似乎这解释了新的产品带给人的兴奋。当很少的人群正在使用一个应用,例如Foursqure,我们可以随时了解好友的踪迹。从小的规模来看,了解这个信息并期待别人也能够看到它不知不觉让我们都觉得是个秘密。这让那些Twitter的早期使用者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随着朋友数量的增加——特别是超过150这一个神奇的 Dunbar’s number——这个魔咒便解除了。按照这种规模,我们几乎无法轻易地掌握所有人的行踪。当我们的连接数超过150时,任何事物都变成了简单的评论——正如真实的交谈已然成为了我们的负担,因为我们的精力真的很有限!

  译者注:Dunbar’s number 被认为是个体能够和周围的人维持稳定社会关系的理论上限值,而这种社会关系是指群体中的人相互认识并且知道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的支持者声称,当一个群体的规模超过了Dunbar’s number的话,就需要更多法律、政策、规则去维持群体内稳定的凝聚力。

  曾经的小社区群体已经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其中充斥着各种无意义的Foursquare签到和滥用的标签。神奇的是,社会化的联系并没有因为这个网络而溢出;相反,信息溢出了。曾经认为社交网络很有意义的唯一原因就是在很小的规模下,社交网络会像一个社区那样运作。但是在大的规模下这个社区群体就会被肢解。

  谁引领我们进入了社区:社区,与个体有着分明的界线,总是存在于大的关系网络情境下,且总是在灰飞烟灭中变得熟悉。社区及其对应的网络空间,是我们与实体世界的关系相联系的唯一方式。我们的足球队、工作场所、街道、城镇等,都有其各自的社区。我可推测,这是让虚拟世界变得可管理的唯一策略。

  社区让我们能从一个个体和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我们了解我们正在交谈的人,这似乎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但是正是它把我们的交流都hold住了——这是类似于你对着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咆哮和与面前的某人交流的显著区别。

  实时tweet运动比赛状况和参加一个国家级的滑板运动比赛有什么区别?发一个tweet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经历,仅仅是作为一个无足轻重的观众广播了这样的一件事儿。当我回想我曾经tweet的这类内容——“我读了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check一下”,“将要乘飞机”或者“进球了”!

  这些并不是分享经历——他们仅是我的经历,我想与你分享,但是你可能并没有此经历——我看那篇文章时的想法或满足、那种登上飞机的感觉、那种看到比赛扳平了的紧张情绪。或许您能够自己去比较这些亲生经历后的记录;这是大多数Twitter交流所呈现的,但是这种经历最后其实是无法分享的。

  这个与社区中的讨论又有所不同。这种交流是不以任何人的个人经历为话题的,而是社区内集体共同的爱好。交流就是一种体验。每个评论都源于社区内大家共同的情感体验,尤其是那些大家共有的情感诉求。

  这种追溯和表达共同情感的习惯恰是那些幽默的“网络段子”的诱因,是大家在互联网中的寄托,且也是大家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毫无疑问,社区中有争吵和异议,但是相似的是:大家都知道这里面的都是某个球队的粉丝,且大家期盼的目标是有价值的。社区中,大家都有归属感,大家都是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关系网模式不断扩张,正如Facebook所推动的,那么用户们将要冲破社交网络的禁锢和局限。如果我们想要创造设计社交产品,那么我们需要赋予产品这样一个价值——他确实能够让人们变得更加Social,真真切切的Social!

  我们构建的产品不能只满足用户记录和发布的需要,我们需要鼓励大家讨论,共同体验,且构建持续的、有意义的关系链。这些都是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所在,这样的产品才能激励用户。因此,社交网络的未来并不只在于一个关系网,而在于社区。

  译者后记:

  人是个矛盾的集合体,人们渴望去关心周围的朋友,于是就会不由自主地关注其他人。可是当人数到达一定的限度时,信息泛滥的现象发生了,我们无法看完所有的信息流。于是我们想分组浏览,我们会刻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看,我们生怕漏掉任何一点信息以免遭受什么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我们于是累了、倦了。回头看看,我们似乎一无所得!

  英文原文:TechCrunch:The Social Network Paradox

  中文翻译:胡毅鹏雷锋网供稿

评论《社交网络的“悖论”》的内容...

相关文章:

统计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

相关 [社交网络 悖论] 推荐:

社交网络的“悖论”

- Felix - 月光博客
  编者按:Nina Khosla,作为一个设计师,同时也是Teethie创始人. Teethie是一个社会化博客形式的创业项目,致力于构建基于兴趣的社区.   近几年来,我们与朋友们在网上聊天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过去,无论线上线下,我们都只看到一小撮朋友在线进行交流. 曾经似乎让人提心吊胆的互联网世界虽然布满了陌生人,但我们可以与他们一到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

社交网络悖论:好友规模越大 社交能力越低

- 哎呀呀 - cnBeta.COM
感谢www.veoing.com的投递. 社交博客创业公司Teethie创始人兼设计师妮娜・科斯拉(Nina Khosla)周一在美国科技博客TechCrunch上撰文称,目前社交网络中存在一个悖论,那就是社交网络规模越来越大,用户好友越来越多,但用户间的交流愈加减少、社交能力变低.

社交网络决定树

- changlei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Guy Kawasaki 是 Alltop.com 网站的联合创始人,也是 Garage Technology Ventures 的创建合伙人. 当然,他更为人们所熟知的角色是苹果前首席布道官,在推广 Macintosh 的过程中上立下不少功劳. Guy Kawasaki 在社交网络上非常活跃,无论 Facebook、Twitter,还是最近推出的 Google+ ,他的信息更新都很频繁.

解析社交网络Tumblr

- - Solidot
网络科学家都在分析Twitter和Facebook的数据,而遗忘了另一个社交网站:雅虎的轻博客Tumblr. 雅虎实验室的Yi Chang和同事弥补上这一空缺. Tumblr有1.6亿用户,发表了700亿帖子,它的帖子没有字符限制,支持图片、视频和音频. Chang和同事分析了去年8到9月之间发表的6亿帖子(预印本),发现90%以上的帖子由图像或文字构成.

社交网络崛起

- - 《商业价值》杂志
2009的8月28日,当由新浪CEO曹国伟亲自主导的神秘项目微博开始内测的时候,更多还是被看作与饭否、嘀咕、滔滔相似的国内众多类Twitter产品之一,不过事情的发展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新浪成就了一个不同于美国Twitter的、中国本地化的微博产品,并引发了之后3年中国社交网络的一场风暴. 于新浪而言,微博业务的崛起让这家上市10年的老互联网公司重新焕发生机,于中国的社交网络而言,微博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里程碑意义的产品,而微博成功背后更值得玩味的则是:一个最不像Facebook思路做出的产品反而引爆了过去3年的社交网络浪潮.

社交网络 vs 社会化媒体

- 华子 - It Talks--上海魏武挥的博客
Twitter最近发布了一个名为“新闻编辑中心”的服务,专供网站上各路记者收集整理信息使用. 国内新浪微博也是出了名的媒体人扎堆之地,可见国外国内都一样:它首先是一个媒体,其次才是一个社交网络. 长久以来,这两个词是有些混用的,因为象Facebook这样的网站,它当然是一个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但又通过share和like两个按钮,网络中不断地流动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个网络,事实上已经成为很多人获取信息的首要媒体渠道(Social media).

社交网络的那些事

- Steven Wu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社交网络发生很多事. 先是之前一直被看好的 Color 并不被用户接受,后来Google+ 的亮相更是吸引了无数的眼球. 在 Google+ 亮相后一天,曾经的社交网络霸主 Myspace 被新闻集团以 3500 万美元价格给卖了. 在人们对 Myspace 一片惋惜中,Google+ 不断传来好消息:.

社交网络2.0,谁将取代Facebook?

- adow - 互联网的那点事...
编者按:本文来自@messiahyang的投稿,@messiahyang现在创业中,这里(http://orgger.com)是他的网站,点这里在Twitter上关注他. 如果有谁预言Facebook终有一日会统治互联网,我一定会报以不屑一顾的态度. 回顾一下这些人之前的言论,他们一定也预言过Yahoo和Google会有同样的未来.

弹性社交网络杂想

- 和谐牌河蟹 - GeekPark 捕风捉影
弹性社交网络,一个在目前这个时点谁都不能解释清楚的新概念;但关注移动互联网的朋友都知道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Color. 关于Color,可以查看Mobile 2.0博客文章《Color融资4100万美元的猜想》. Color的初衷是创建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新方式,在具体操作上就是利用地理位置、图片和排列算法,将关注同一事件并在附近的人通过群组的方式划分,进而实现社区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