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未来:有限阅读与无限想象
很久没买报纸了。上周搜狗的同学说《经济观察报》已经涨到五块时,我都震惊了。
往小了说经观是我阅读新闻从事新闻最初的引路者,往大了说,经观是我20岁之后树立价值观所阅读的最重要的一份报纸。可就是这么一份报纸,我竟然那么久没有买。更可怕的事情是,可日子依旧那么过,并没有少什么。
当我们新闻工作者都开始不再通过阅读报纸获取新闻时,新闻的未来在哪里?
新闻总归要看。不买报纸就看网络,于是很多人认为互联网将会是报纸的终结者。互联网的海量新闻、及时更新特征都让报纸望尘莫及,渠道方面的优势相当明显。 报纸对抗互联网的只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往专业里做,面向细分人群走高端市场,但更多的都市报纸开始做社区,做服务,以本地化对抗互联网。
我对报纸的未来相当悲观,无论拼时效性还是拼创意设计,报纸都只会继续走下坡路,更恐怖的是从需求方的读者来看,萎缩大势已定,回天乏术。
但我同样不看好互联网,加个定语的话那就是中国的门户互联网,因为 门户新闻的海量特点也让其没有节制,让读者迷失在比特海洋之中,最终就是孔子说得,学而不思则罔。每天我从门户的后台看到浏览新闻的网民每个独立访客(UV)停留时间时,我没有不绝望的理由。
互联网的应对方式是2.0,强调UGC,强调互动,但基本上,这样的方式仍然是一种封闭的方式,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相对看好杂志,杂志不拼时效,在设计方面优势明显,而 更重要的是阅读杂志时的“不期而遇”,下面我们就说说这种“不期而遇”的Eureka时刻。
感谢《外滩画报》的折子同学给我一直寄杂志,去年年底外滩从大开本改小后,每期我都能找到有趣的文章读,今天我选取的这幅图片就是外滩画报介绍的插画师大卫·唐顿(David Downton)的作品。
用句绕口令说就是:互联网2.0那些RSS和UGC都是在推送“我知道我会喜欢的内容”,但强调这一点,我就错过了那些“我不知道我会喜欢的内容”,而这种内容在杂志上最多。大卫·唐顿的插画就属于我不知道我会喜欢的内容。而这是任何的UGC,任何的SNS都搞不定的事情, 中国的UGC缺少新鲜感,SNS则如同互联网一样没有节制。
杂志自身的属性需要去探寻读者“我知道我喜欢的”和“读者不知道自己喜欢的”内容之间的比例,而这个比例因读者而定。因为杂志要卖,迎合读者见效最快,所以杂志发展就失去了探索的想象力。这和罗振宇说得“王利芬悖论”很像。(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渐渐也不看明日风尚了)
曾经在《环球企业家》供职的张亮在知乎上评价一财周刊商业上成功时说”恕我不敬,我始终认为媒体应该有更高的诉求,如果一群以其思考、识见和文字为生的人最终只是把自己的产品做成了快销品,那是一种让人不舒服的妥协。即使这妥协可能换得不错的商业回报。”
这样的话,一财周刊那个“商业就是这样”的板块,就应该变成“商业应该这样”。可是让一群年轻记者去说“商业应该这样”又显得没有底气。其实,满足读者需求也是一种诉求,如果一个媒体能持续不断的向读者提供“知道自己会喜欢的内容”的话,这个媒体已经相当不错了。但离一流媒体还差得太远。 杂志要Inspiring,一财现在只不过是interesting而已。
我觉得未来的媒体,应该重点是去传播那些“读者都不知道自己会喜欢“的新闻。这个就是我对新闻未来的看法。互联网终将会被海量信息所牵绊,这个 世界仍然需要编辑(黄继新2006年在思维的乐趣网站上写得文章依然值得一读),而杂志向下迎合读者,端不起来身段。
最后,我看好移动新媒体,这是个有节制的平台,应该用有限的阅读去引导充满无限想象的事情。在移动互联网上重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形态是没有前途的,如何用有限的阅读激发无限的想象,才是更值得思考的话题。
Less is More.
别动队觉得您会喜欢: | ||||
《第一财经周刊》:公司人的传媒调查 |
中国最好的新闻节目:新闻日日睇 |
新闻周刊:智利矿工得救时(图片) |
新闻周刊:到底为什么改版? |
真好玩,今天新闻别动队打笔仗呢! |
无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