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孤独是一种“病”

标签: 健康 原创 孤独 | 发表时间:2011-05-06 13:03 | 作者:seren Xiaoxi
出处:http://songshuhui.net

孤独感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有时是夜深人静对影成三人时汹涌而来的无力感,有时是宾朋满座喧哗笑语中的片刻失神。对有些人来说,孤独感来去匆匆,而对另一些人,它却如影随形。

 

孤独感在少年和老人中特别普遍。有几项基于西方的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少年(18岁以下)和接近半数的老人(65岁以上)在日常生活里都会“有时感到孤独”。而15%—30%的人会长期性地感到孤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孤独的滋味并不好受,而有些研究者却认为,就像疼痛的烧灼感让我们避免玩火,或者腹泻的记忆让我们远离腐败的食物一样,这种“不好受”的孤独感提醒我们融入人群、呼朋唤友、寻找配偶伴侣、并与自己的亲人保持联系。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拥有良性的社交圈对我们这个物种的生存、发展、繁衍、壮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可是,短暂的孤独感也许像适度锻炼一样对我们有益,长期淹没在孤独感受中却如同长期从事繁重不堪的劳动,会让我们的身体的许多系统油尽灯枯。

社交网与健康
关于社交或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生理健康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法国的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对德国不同宗教和种族的人群的自杀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后,在1897年出版的《自杀论》中指出,社交或人际关系整合度对自杀率有很大影响,整合较弱的人群中自杀率更高。虽然一个世纪以来,迪尔凯姆的这项调查从内容到研究方法都饱受争议,而且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社交关系脆弱者易寻短见”更像是常识而非新知,可正是从迪尔凯姆之后,许多社会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将目光投向了人际社交与各种健康与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上世纪中叶,许多研究者发现,单身、离异或孤立与人群之外的成年人死亡率较高,也更容易患上肺结核或精神疾病。相反,那些从自己的社交网里得到较多支持的人群则患病风险较低。然而,这些结果远不能说明孤独感对人体健康有影响。首先,这些研究往往对个人的社交和健康状况同时进行调查,以至于我们无法判定因果关系:譬如,究竟是与世隔绝导致疾病,还是病人容易自我封闭?此外,研究者仅仅调查个人的婚姻状态、朋友多寡,这就无法辨清究竟是一个人心中孤独的感受与疾病相关,还是客观上从其他亲朋好友那里得到的物质支持对人的健康状况有所影响。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人群进行长期性的跟踪研究、并且在研究设计时将主观感受和客观支持尽量分开。所幸的是,过去三十年内,这样的研究不断涌现。在一篇篇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章里、在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以及在对各种不同的疾病的调查之间,孤独感与疾病的关系慢慢浮出水面。人们开始意识到,孤独感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广泛而深远,几乎涉及到全身各处的组织,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体现。

孤独与疾病
美国麻省的弗莱明翰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开展时间长,后续跟踪完全,调查项目完备,恐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长期流行病学人群研究之一。1992年,一项基于这个人群的研究发表在美国流行病学报(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这篇文章的作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调查了弗莱明翰的七百多名女性的心理状况,其后又跟踪她们二十年,对她们的心脏疾病进行记录。他们发现,那些在研究开始时声称自己感到非常孤独的女性,后来二十年间发生心肌梗塞或者死于冠心病的概率远远高于那些认为自己不孤独,或者只是略感孤独的人。在美国另一项全国性的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中,也有相似的发现:在具有高度孤独感的女性中,她们在跟踪调查的19年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轻度或没有孤独感的女性要高上76%。当研究者把一些相关因素,譬如年龄、种族、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等条件加以考虑之后,孤独感依然与高发病率相伴而行。

这样的现象不但出现在心血管疾病多发的中老年人身上,甚至在年轻人群里也有体现:在新西兰,一些研究者对一千多名新生儿持续调查,发现那些在孩童时代感觉受到孤立的孩子在年满26岁时更容易肥胖,或具有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脂等不良健康状况。研究者们认为孤独感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很可能对人体带来相似的负面影响。

而这样的影响,到了垂老之年就格外引人注目。九十年代初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进行了一项有关衰老的长期研究。研究者发现在近三千名老者中,那些在研究开始时有很强孤独感的人在接下来为期29个月的跟踪调查中死亡率比其他人高出近一倍。在另一项美国的研究中,同样的结果浮出水面:在五十岁以上的人群中,那些长期孤独者的死亡率比不孤独的人高了约80%。日本一项为期三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孤独感对老人主观上对自己健康的感受,以及客观上所患慢性病的程度都有相关。不出意料的是,那些社交活动较多,或者得到社交网里的人们支持较多的老人健康程度更好,死亡率也更低。而孤独感与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并不仅仅限于心血管相关的状况,许多研究指出,怀有孤独感的人认知衰退与记忆力下降的速度更快,也更容易患上老年痴呆。

孤独的身体和心灵

心理状况与疾病健康之间的关系屡屡被研究证实,但是孤独这种抽象而飘忽的感觉,究竟如何影响到我们的健康状况呢?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社会神经学家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基于大量的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研究,提出“孤独模型”,试图对此加以解释。

卡乔波教授认为,人感到孤独从本质上来说等价于感到“不安全”。可以想象,当我们的远祖在丛林中生活时,环境里危机四伏,如果与同伴一起,凡事有照应,还可以稍稍放宽心怀;一旦落单,情况就格外危险,需要加倍打点精神、提高警惕,才能求生自保。所以,孤独的感觉让人们对危险和压力格外敏感,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上升,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而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已经证明,长久的压力和危机感对人体健康的损害非常大。

在人体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三点一线”,形成人体的“应激反应轴心”。在遇到危机时,它们分泌激素(尤其是皮质激素),让人变得紧张、警觉、清醒,能够迅速做出判断与应对。同时,这些激素往往会重新调整身体中的“资源”分配情况,抑制消化、免疫等系统,将重心放到心脏供血、肌肉运动中去——显然,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能否逃出那只狮子的魔爪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能跑得多快,或投掷石矛的力度有多大。可是,如果长期压力激素的水平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破坏,心血管系统也可能因为长期负载过高而变得更加脆弱。此外,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往往睡眠节律与睡眠质量都会受到损害,而睡眠不但是人体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重要机制,也对人脑的认知、学习、记忆、以及情绪调控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具有深度孤独感的人确实更容易睡不香甜,在白天也更易感到疲惫失神。有趣的是,孤独的人并不比其他人睡眠时间更短,这就暗示着睡眠质量的降低,以及睡眠对机体恢复的作用减少。

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孤独的人在现代社会比比皆是,那我们如何减少孤独感,或者降低孤独感带来的健康隐患呢?在过去,大多数研究者与社会工作者确实尝试过许多方法,来降低孤独感受,他们大多着重于提供社交机会、或者增加社交支持、改进社交能力。然而,并不总是有效。卡乔波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努力过于强调提供外在机会,却不够重视改变人的内心。事实上,人类是如此主观的动物,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都生活在“自己所以为的”那个世界里,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态度。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写的那样:“我们可以在一点实际意义上的互动都没有的‘社交’中感到心灵的联系(譬如看电视、读书或者与上帝对话),相反的,我们也可以在面对大量社交活动时依然感到孤独,只因为我们缺乏驾驭自己的社交生活的能力。”

那要如何才能改变孤独者的内心?卡乔波教授认为,孤独感与危机感会形成负反馈的怪圈:因为孤独,所以潜意识里感到危机,因为感到危险,孤独的人更容易以对周围的人产生警惕防备的心理,甚至带着偏见躲避社交机会,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孤独的感受。减少孤独感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打破这一怪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仅仅为孤独者提供社交的机会和手段并不能改变孤独者内心深处的防备感、以及对社交的戒心,而只有为孤独者提供特定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改变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负面看法,才能从根本上将孤独感消弭于无形。

相关 [有时候] 推荐:

有时候

- zypatroon - [ i D 公 社 ]
有时候,人会思考一些无聊的问题,比如说一个人一生进食的食物到底有多少. 有时候,我会对这个问题的另一端更着迷,就是,一个人一生到底会拉多少的屎,每当我想到这个问题,头脑中会出现环卫车的影子,有几辆. 我不确定,也不敢去想,我怕明白的答案会引来虚空. 其实,我更忌惮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另一个想象中的场景,我用自己最后一点思考力来问自己这个问题.

有时候,孤独是一种“病”

- Xiaoxi - 科学松鼠会
孤独感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 它有时是夜深人静对影成三人时汹涌而来的无力感,有时是宾朋满座喧哗笑语中的片刻失神. 对有些人来说,孤独感来去匆匆,而对另一些人,它却如影随形. 孤独感在少年和老人中特别普遍. 有几项基于西方的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少年(18岁以下)和接近半数的老人(65岁以上)在日常生活里都会“有时感到孤独”.

晚安心语:有时候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快

- 兰诺 - 每日鲜果精选
晚安心语第58期: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 佳人首发,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 1、旋转木马是这世上最残酷的游戏,彼此追逐却永远隔着可悲的距离. 2、有的人对你好,是因为你对他好;有的人对你好,是因为懂得你的好. 3、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类似观念的东西来.

为什么我有时候看到一个汉字时间长了会觉得我不认识这个字呢?

- kontiki - FeedzShare
来自: www.guokr.com - FeedzShare  .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1日,  已有 3 人推荐. 不仅是汉字,英语等其它语言的使用者也会出现“一个词看久了就认不出”的现象. 甚至不仅在语言中,就连一幅熟人的照片、一个熟悉的地点,看久了之后都有可能会突然觉得陌生起来. 这个现象在西方被叫做Jamais vu[1].

[博海拾贝]有时候,最痛苦的不是失去,而是得到以后不快乐

- satan - 乐淘吧
【3】上课玩手机高境界,此哥必须膜拜. 【6】OMG,我又上八卦杂志封面了. 【7】插秧都能插出一副画~~~. 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非常巧妙地家居设计. 【9】地铁也可以这么艺术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号称世界最长的艺术长廊. 【10】有一个小女孩每天都走路去上学. 一天出门不久就下起大雨,闪电像利剑刺破天空,小女孩的妈妈赶紧开着车,沿着上学的路找女儿,看到女儿一个人走在街上,却发现每次闪电她都停下脚步,抬头露出微笑.

【外刊IT评论网】为了写出好程序,有时候你需要先写出烂程序

- ĐƋɳƞѵїχ - 外刊IT评论
本文是从 To write good code, you sometimes have to write bad code 这篇文章翻译而来. 例如,昨天,我绞尽脑汁想要写出一段程序,结果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困难的多. 这段程序应该如何的运行,我已经思考的很清楚,我能够清楚的解释给任何人听,但是,当把思想转化成代码时,我发现自己的才智还不足以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