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认知盈余的实践

标签: 认知盈余 外部动机 克莱·舍基 方法 互联网产品 | 发表时间:2012-04-17 13:30 | 作者:周源
出处: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

时间、工具和动机,恰好因某一合适的机会结合在一起时,认知盈余的巨大能量便能迅速爆发出来,每个人的参与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内在激励。

《认知盈余》这本书我看的很晚,在做知乎的过程中,有用户反复问我对《认知盈余》的看法。在看这本书之前,认知盈余所释放的价值在知乎非常明显的在发生了,所以我带着一份理论结合实践的狂喜去翻这本书的。

如何概括的把这本书的内容理清楚,我归纳为四点:时间、工具、动机和机会。

1万亿小时的时间

第一是时间。书中讲的时间资源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即全世界有一万亿小时的时间。大部分人其实有很多空闲时间,如果能把这部分闲的时间拿出来做一些有产出的事情(即那些不是为消磨时间而做,能参与社会价值交换,对他人有用的事情),便能释放出很大的价值,比如律师业余做普法,财务业余教大家记账理财,大夫普及健康常识。

知乎是什么情况?从上线的第一天,就反复有用户提出能不能做一个防沉迷系统,因为很多的用户在知乎上回答、提问花了比较长的时间,另外阅读的用户也花很长时间看,以至于停不下来。知乎上这些认识的或者陌生的人,在进行提问和回答时,会有一种“爽”的感觉,他们对知识有天然好奇,很关心大家都在问什么,在回答什么。这好比是一个更完整的大脑,每个人的头脑是这个更完整大脑中的某一个神经元,一旦通过某种机会连接起来,就会产生兴奋的刺激感。时间这个东西,无疑是第一个条件。

随处可得的工具

第二是工具。克莱·舍基反复提及电视是有道理的。我们认为电视是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特点是很难分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们对于电视的使用目的只是被动消费而已。有很多的行为没有在过去看电视的活动中体现出来,一个是创作,一个是分享。创作和分享要靠新工具去解决。克莱·舍基用了一个例子,比如买一台电视,电视台增加了一个消费者,但是并没有增加一个生产者。但是买一台电脑就不一样了,在增加一个消费者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个内容生产者,内容的生产者通过互联网会很容易实现广泛的连接,还会把创作和分享这两个重要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同样一个例子就是在知乎上,每个人不可能去掌握别人知道的知识和经验,但拥有你想知道的经验和知识的人就分散在身边,以前没有这种可能去向这些有真知灼见的人发问,对这样的人来说,知乎就是很好的工具,你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大量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提问,工具赋予了你这种可能性。

因此,我们在知乎看到两点,一个是时间。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知乎的所有的用户在内容和生产上,一共花了200万个小时;二是,邀请人和被邀请人都非常积极,社区中形成了一个相互尊重的气氛,让提问、回答和邀请成为一个社交行为。时间和工具结合在一起,舍基一共花了四章内容在解释,而在知乎,这个事情每天都在真实的发生。

更加强大的动机

第三是动机。知乎上线第一天就有人问,“知乎上有很多的牛人,他们每天都很忙,为什么要去回答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知乎上有非常多的答案,我本人最喜欢的一个答案是:“我不是专家,但是我记得约翰·杜尔(风险投资基金KPCB创始人)年轻的时候说的一段话,‘我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我拥有的知识都是我的导师教给我的,此生我无以回报,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我的所学去教授给其他人。’这个事情,这些话我虽然非常认同,但是它很感性。”

《认知盈余》从心理学映射分析认为,每个人的动机可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通常,问上述问题的人都会带着一个假设,谁付了他钱——这个动机是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他的回报,按照克莱·舍基的话就是“热爱大于金钱”,这将产生很大的不同。我们过去门户级的内容创作,都是靠外部激励来成形,但在优酷和土豆上传视频的人,在豆瓣上写影评的人,大部分是没回报的。他们真正的原因是内部动机——我非常热爱这个事,我就去做了。

有时间,工具随处可得,“有钱难买我喜欢”的动机这3个条件普遍存在,但为什么在知乎上产生了一系列有意思的用户行为?这就牵扯到第4个重要问题,机会。

每个人的机会

机会,往往是一系列偶然事件。1998年,网页的数量爆炸性增长,人们需要把网页信息组织起来的工具,谷歌、维基百科这种抓住信息与信息之间关系的产品受益于这件事,成为人人都用到的互联网产品;2003年,个人开始把越来越多信息上传到网络上,并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Facebook、QQ等抓住人与人之间关系链的产品受益于这件事,成为数亿网民离不开的互联网产品。这其中有偶然性,也有网络发展的必然性。

知乎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人和人,信息和信息,都在网络上建立起了关系,那么在人和信息之间建立关系,是否成为接下来一系列伟大事情出现的机会呢?我们相信是的。互联网过去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些专门的产品能将人和知识的关系更好地连接起来,让每个个体的动机能够有效的借助时间、工具汇聚放大成群体的力量,实现知识的创造,并且彼此享受这一成长和愉悦的过程。当一个群体在上述3大条件具备、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时,你会发现这和独立个体的行为规律完全不同,它会形成一个大家互相帮助群落。知乎就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群落,有些可能都是我们不知道的,但未来一定能让这些知识群落浮现出来。有点可惜的是,我们在谈论这个机会的时候,克莱·舍基并没有给出特别清晰的实例。如果他当时在知乎上与我们聊聊的话,应该会有更生动的例子。


商业价值iPhone 客户端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日志

相关 [知乎 认知 盈余] 推荐:

知乎:认知盈余的实践

- - 《商业价值》杂志
时间、工具和动机,恰好因某一合适的机会结合在一起时,认知盈余的巨大能量便能迅速爆发出来,每个人的参与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内在激励. 《认知盈余》这本书我看的很晚,在做知乎的过程中,有用户反复问我对《认知盈余》的看法. 在看这本书之前,认知盈余所释放的价值在知乎非常明显的在发生了,所以我带着一份理论结合实践的狂喜去翻这本书的.

认知盈余时代,知乎是如何运营的

- - 天涯海阁|Web2.0Share
周源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对 知乎这一年进行回顾的时候告诉我们:知乎就是一个认知盈余时代的产品. 相信许多人都看过《认知盈余》这本书,那么什么是认知盈余呢. 克莱·舍基给出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 可以说,facebook、twitter以及维基百科的成功,都是“认知盈余”的功劳.

利用“认知盈余”创业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 - 钛媒体TMTpost—把脉科技资本论
读 《认知盈余》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 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有哪个行业能使得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不计酬劳的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恐怕最典型的就要属互联网了. 不仅是因为很多人在自掏腰包创业,而且产品的用户也在为产品免费贡献着内容,如许多科技博客的内容都是作者免费贡献的. 很多人都在研究豆瓣的成功,其实豆瓣成功的一大因素就可以归纳为认知盈余,很多人都在免费贡献着自己的书评、影评.

知乎 HBase 实践 - 知乎

- -
HBase 是一个基于 Hadoop 面向列的非关系型分布式数据库(NoSQL), 设计概念来源于谷歌的 BigTable 模型,面向实时读写、随机访问大规模数据集的场景,是一个高可靠性、高性能、高伸缩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在大数据相关领域应用广泛. HBase 系统支持对所存储的数据进行透明切分,从而使得系统的存储以及计算具有良好的水平扩展性..

知乎问答

- - 人月神话的BLOG
没有编程经验的,至少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才能胜任软件产品的需求分析工作. 在这里首先要注意编程经验和懂编程,编码和软件工程是两回事情. 举个例子你没有在生产线做过工人,但是不代表你不可以了解一个产品从原材料开始如何从生产线生产出来的. 你可以当生产线去参观和学习,当然如果你能够在生产线实习一段时间印象更加深刻.

知乎的困境

- zhengyun - 无网不剩
为什么有的照片拍出来建筑物是倾斜的. 陈奕迅的『爱情转移』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iphone4升级到ios5 beta3后,可不可以降到4.3.3. 第一反应是到知乎提问,且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满意的答复,那么知乎就成了. 其实从产品上是完全可以应付的,最难的是用户为什么要来这里提问. 如果我有iphone4,第一反应肯定是去weiphone.

知乎产品体验报告:于知乎,你真的知乎?

-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对于“知乎”,你真的知乎. 一份关于“知乎”的全方位产品体验报告帮你了解知乎. 系统版本:6.0.1MXB48T. 体验时间:2016.12.3-2016.12.9. Logo:以代表诚实、信赖、知性的蓝色为底色,以“知”字作为产品标识,特别是对其右侧的“口”做了仿对话框的改动,点明知乎是汇聚智慧的知识交流平台.

知乎招募工程师

- oxygen - 知乎的博客
Python工程师  有两年以上软件开发经验. 至少一年 Python 开发经验. 对开源技术有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参与或向开发者提交过bug和patch. 热爱探索和钻研,熟悉文本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知识能使用C/C++独立实现复杂的算法结构熟悉开源搜索项目(Lucene,Sphinx等)极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对开源技术有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参与或向开发者提交过bug和patch认为自己是技术geek有极强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