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布有一条责任感的微博

标签: 责任 微博 | 发表时间:2012-11-07 19:39 | 作者:suushi
出处:http://www.yeeyan.org

译者 suushi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微博上总是谣言满天飞。本文教你如何发布有一条责任感的微博。

tumblr_mcorkk1svB1rfineto1_1280.jpg

自从周一晚上推特上布满了台风桑迪的消息后,社交媒体圈就推特本身是否确实可信以及其他社交平台上的虚假消息随后会无可挽回地涌入现实世界而展开了热议。彭博新闻社的贾里德·凯勒提醒人们:“推特上的消息不会止步于推特。”英格拉姆·马修在GigaOM上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他把推特誉为新闻的“自我清洗炉”。《大西洋月刊》的亚力克西斯·马季戈尔开始在网上进行打假活动,打倒了一批台风桑迪的假照片并且考虑击退病毒网站上假消息的对策。Poynter的克雷格·西尔弗曼甚至提议由他的团队和其他小组“进行安全授权,并且检验这样一个集中的非盈利组织是否能在重大新闻或事件发生时成为(假)消息的过滤器,同时看看这是否是消灭假消息的最佳实践方式。”

不过我觉得这是不是有点小题大作了。《卫报》的海蒂·穆尔写道:“我们被他人愚弄而感到抓狂的同时,也应该为自己愚弄读者的行为而愤怒。”她说的没错。

推特上也有一些不受不良消息影响的人,他们总能保持绝佳的行事方式,称之为建立信息时代的免疫力。

1. 追溯网络上每条链接的来源并自行判断源信息。对你来说这至关重要。

不要转发你没点过的链接。不管是不是你熟悉的信息来源,没点过的都不要转发,以后都要记得这一点。

如果你经常沿着信息链往回阅读,你的正确判断率就能得到提升,同时也能获取更多有趣的信息。比方说某个链接通常能连到一系列事件合集,其中往往有没看到过的报道以及不同的观点。这些报道涵盖的内容可能比你一开始考虑要转发的内容更具价值。哪怕不是如此,至少你清楚了解了自己要传递的信息来源与出处。

写博客与发布某种微博新闻的要领就是要在网络的浑水里坚持个人的社论主张以及用全新的方式呈现信息。博主常常把别人的新闻拿来用自己的方式叙事。这并非加工——而是对新闻判断的主张。

微博的原理也是如此。微博主会把他们的微博当头条来发布。不过有时他们这条微博的“可推性”很低,这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

2.这条理论同样适用于影像媒体, 不要发布或者转发你没看 过的视频。如果你是从一段视频中截取的,不要引用他人有关视频的观点。你自己看一遍视频——然后你会发现新闻摘要里会有省略的情节或者漏掉的话语。有时是因为直接从生素材剪辑到故事形式,片长或是观点的缘故决定了某些内容的去留,有时是因为记者也是普通人,不管是多么训练有素或者职业素养多高的记者,人总有犯错的时候,尤其是在简陋的编辑框架下赶写出社论产物。通过亲自确认一遍视频源,你就能避免犯和其他人同样的错误。

3. 注重 来源。事发时你的亲友是驻场记者或者地区专家,能发微博独立评价事件是最好不过了。有些对事件很关键的新闻社,就算你没听说过社名也没关系。如果你不认识某人,可以去掉“@”符号以后谷歌一下他们的微博名,因为人们喜欢一名多用,通常你能搜出他们的真实身份。由此你能从他们的个人简介来判断可行程度。如果有些人在发布微博新闻前只是打酱油的,那你就要对他们的新闻表示怀疑——他们可能依然是插科打诨来着的。如果有人自称为官方发布新闻却与其没有实际关联,就要将他发布的信息与官方的作对比。如果官方没有任何声明,那不要轻易相信他。

宗旨,不只是主流媒体发布的内容才一定真实,有些媒体自己也是采用了他人的消息,这就是你要尽可能追溯信息源的重要性。当时美国有线电视发布的纽交所被淹的新闻,又通过气象频道扩散开始,其实来自是用户comfortablysmug的假消息。网民的这一随随便便的举动让新闻机构陷入了困境。

4. 不要转发明显不符合物理定律或是涉及动物的非真实事件(除非你能肯定后者)。你在发送未知领域的微博时要注意未经核实的消息来源。但是善用你从社交媒体处获取的信息加以判断。例如,撇开就真实与否的实时辩论,我可以说周一晚上第8大街与C大道转角的洪水照片是真的,因为我有朋友住在那个街区,我认识他们小区,我也曾经住在C与D大道间的7号街,我知道那里离东河有多近。我还从市区的姐姐那里得知罗斯福快道上的水有三到五英尺深,我住在哈德逊那片的父母也说海滨公园的水没过了西侧高速,蔓延到他们住的街上来了。就算听起来很夸张,我对城市的地理概念以及各处的状况让我即刻相信第8大街与C大道之间的水有几尺深。相比之下,我没有发布洪水涌进世贸中心的照片,直到后来我找到一条来自美联社的消息,因为洪水看起来逼真过头接近瀑布了,让我心生怀疑。同理,那些经过滤化的照片以及人为处理过了,更需要值得人们深思。

二手资料和用户图片很好辨认,确认这一点也用不了你多少时间。如果是在城市里发生的大事,人们会从各个角度拍摄照片并附上在场评论,这种情况比一两个人转发的二手信息来得更切实际。

总之,凡是对照片来源不确定的时候,你可以利用谷歌图像搜索功能。打开谷歌,点击图像,然后用搜索栏里的小照相机图标上传有待解惑的照片,接着按下搜索键。如果照片确实出自另一篇新闻报道,那么消息应该另有来源,尽管你需要滚动页面多费时间找找。

相关 [责任 微博] 推荐:

如何发布有一条责任感的微博

- - 译言-精品外文翻译 - 最新译作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微博上总是谣言满天飞. 本文教你如何发布有一条责任感的微博. 自从周一晚上推特上布满了台风桑迪的消息后,社交媒体圈就推特本身是否确实可信以及其他社交平台上的虚假消息随后会无可挽回地涌入现实世界而展开了热议. 彭博新闻社的贾里德·凯勒提醒人们:“推特上的消息不会止步于推特. ”英格拉姆·马修在GigaOM上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他把推特誉为新闻的“自我清洗炉”.

微博

- qianlaohu - 独立思考
无论名人在微博上讲什么,都能引起很大的“互动”. 王力宏说:“2011年过去一半了,7月了. 感觉就是这几百万人一起围在那里,紧张专注地看着,名人的微博一更新,至少挤在前排的几万人就激动拥抱:“动了. 说微博的迅速崛起会影响媒体,影响门户网站,影响SNS,其实都不对. 它首先威胁到蜡像馆,因为你在蜡像馆只能掏钱看不会动的,而在微博,不用掏钱都能看到会动的.

很有责任心啊,小伙子!

- Magus - 慕容嗷嗷的博客

微博黑洞

- 洪涛 - 月光博客
  “黑洞”,光束经过它都会发生弯曲,甚至是被吸进去. 在我们已知的世界中,运行速度最快的光束也难逃黑洞的束缚,更不用说那些运行速度缓慢的物质. 从商业角度上讲,我们不妨把一束光理解为某个优秀品牌的数字营销行为(Digital Marketing). 如果这个品牌的数字营销做得够好,我们就可以用运行速度最快的光束来彰显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但这样的品牌毕竟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在当今火热的微博营销领域中.

SNS OR 微博?

- ItTalks - 新媒体营销观察站
互联网的平台总是日新月异,在SNS还未开到荼靡时候,微博横空出世,如今已然后来居上,之前看到新生代调研机构关于SNS和微博的比对分析的结论,在此摘出部分并依据本人的想法调整后分享给大家:. 虽说微博目前发展迅速,很多用户尤其是圈子里的早已经从人人、开心转战,难免从心里忽视人人和开心,会忍不住怀疑那些曾经火热如今却觉得很SB的APP还有多少拥护者.

微博上市

- - 扯氮集--上海魏武挥的博客 - 扯氮集--上海魏武挥的博客
昨日,市场上开始流传一则信息:新浪微博计划在纽交所 [i]上市,募集5亿美元的资金,上市预计在今年第二季度完成. 不过,由于当日MWC召开,市场又传闻阿里要收购整个盛大系,这则信息并不是各大科技频道或网站的头条. 微博早已从2011年的全社会关注热点顶峰位置跌下,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Twitter上市后,股价一路冲高,从40来元,直上70余高峰,然后开始回落,目前大致在55元处徘徊.

UNO 卖到 4.99 美金,微软有责任

- 康爷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前天 ifanr 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则信息: “一样的休闲游戏,WP7 的用户要为此支付 4.99 美金,而在 iOS 上呢. 0.99 美金而已.微软过分了吗. ”有朋友评论说,价格是开发者定的,和微软无关. 首先,让我们整理一下当事人的关系. 微软的 WP7 里经营着一个软件商店: Marketplace.

《责任与判断》:“不能思考”的大屠杀

- billy - 思郁:从孤独中突围
汉娜·阿伦特后期著作有一个鲜明的主旨是关于极权主义生活各方面的反思. 在她的个人经历中,最为敬重的老师海德格尔的变节,身为犹太人遭遇到的流亡与身份危机,奥斯维辛大屠杀和战后在耶路撒冷参与到对纳粹分子艾希曼的审判,这一系列公共事件的影响使其著作风格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收录到《责任与判断》一书中演讲、讲座和论文延续了她一贯的论辩色彩,充满了强烈的个人魅力《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看似散漫的文字仍然集中关注了那个一以贯之的主题:极权主义与大屠杀.

醉酒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

- Zhaojing - 果壳网 guokr.com - 果壳网
作者:dreamstill 在美剧《生活大爆炸》里,酒精让Penny和Raj冲昏了头脑,发生让人大跌眼镜的“一夜风流”. 喝醉还能带来令人扼腕的后果,例如酒后驾车、家庭暴力. 不过,酒醒之后的一句“我昨晚真的喝醉了,原谅我吧”,真的能算作逃避责任的借口吗. `马奎特大学网站`_ 的萨拉•哈尔(Sarah Hauer)撰文介绍了这一问题.

剑桥:好好学习是你们的责任

- - 《意林》杂志的BLOG
剑桥:好好学习是你们的责任. 意林2012年13期“走进常青藤”. 在剑桥国王学院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怪钟. 2008年秋天,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的作者,为这座名为“时间吞噬者”的钟揭幕. 这座钟的设计者约翰·泰勒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剑桥的基督圣体学院,他把这座钟当做送给学院的礼物,他说:“时间是毁灭者,一分钟过去之后就永不会再回来,我不知道这座钟能否和大本钟一样成为一个地标,我很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