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一跃三变:从移动通信应用,到移动服务前台
在移动年代,腾讯正在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刺,从一款 PC 即时通讯软件服务供应商,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变为移动服务供应商。
一切都围绕着上线不到 2 年的微信展开。两个月前,它宣布自己拥有超过 2 亿用户,并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转变为覆盖面更广的沟通平台。
就在昨天,微信开放了公众号的认证,只要拥有新浪微博加 V 账号,而且拥有超过 1000 人数量的粉丝,便可通过认证。而今天,财付通的总经理赖智明宣布,“我们计划在两个月内推出微信支付功能,也可能更早。”再之前的一些小道消息还称,微信将添加 CRM 管理功能。
一个集成更多服务的微信,已经蓄势待发。
自开放公众平台之后,微信已经成为了完整的社交关系平台,不但有掌握了人、渠道以及内容。通过“转发”功能,内容的流转也成为了可能——有三个转发对象,你的朋友、你的微信讨论组、你的朋友圈——看起来和微博好像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有所不同。
在微信,你所转发的信息,将直接影响到你的朋友,而微博,你所转发的信息,将影响到你的“粉丝”。有所区分的是,朋友是一种强关系,而粉丝是一种弱关系,粉丝对你的话可听可不听。但朋友则不同,基于多年的信赖,他对你所推荐的事物,会显得更有兴趣。
微博所追求的是“关注”,微信追求的是“关系”,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因此,在微博上,传播力成为首要考量的标准,转发量、粉丝数,都是这一诉求侧面的反映。但在微信上,转发数量并未被强调——“有多少人访问了你刚刚发布的链接?”,“有多少人对刚才的消息作出回复?回复的内容是什么?”这类问题显得更加重要。运营微信公众号,跟维护与朋友之间的关系类似,你要不断提供更多共同价值,而非自说自话。
从这一点看,微信推出的微博加 V 账号认证的举措,有值得玩味的地方——公众影响力大的微博账号,同时也能够成为微信上优质信息的转发源,还能够提高微信用户对公众平台的关注度。
增加了移动支付功能的微信,它的角色不仅是社交关系管理平台,更可以成为移动服务的前台。“移动服务”看起来有些模糊,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场小店、媒体杂志、明星名人都开始运营微信公众号,移动服务的外延也能不断伸展,可以是卖东西,也可以是信息咨询,也可以是房屋中介服务等等。
也许我们也不能忘记微信本身就集成了地理定位、“摇一摇”等功能,当这些功能与移动服务本身复合,那么 LBS 也许能够微信所提供的移动服务的特征。被评为十大创新的微信号之一的“订酒店”就利用了地理定位,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而且,由于微信全面辐射移动平台,创业者在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时候,不必考虑平台的差别,也不必针对某个平台专门开发应用。微信未来还减少创业者的重复投资。
重点是:通过微信,公众号与粉丝之间的交易可以在手机上直接完成——随身携带、无需拨打的 114 电台也许会更加方便?
微信公众号平台,并没有提供类似淘宝一般可以逛的地方。由于不喜欢被频繁的通知打扰,微信用户能关注的公众号的数量是有心理上限的。微信用户可能会关注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品牌,但其它方面的购物,可能依然要登陆淘宝完成。
由于微信开放了应用接口,你不但可已上传刚拍摄的图片,还能发送在大众点评发现的美食小店给朋友。淘宝、天猫、京东、易购这些商城的手机应用,能够与微信完成对接,共享微信所带来的好处。因此,微信对淘宝、天猫、京东、易购等线上购物社区的冲击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依托微信 2 亿用户,财付通在移动支付领域有先天的用户数量优势,只要微信上提供的移动服务越多,那么微信就越显得有粘性,而财付通则成为微信首选的支付手段。在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等或许会面临挑战与压力。
借助微信公众号,微信开始从虚拟走向现实,向传统行业渗透——广州街边的港式茶餐厅的门口也挂上了二维码,供人扫描;而一些大卖场也在门口挂上了一幅大大的二维码广告。一些从博客时代走过来,已经积累了一定影响力的人,也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比如和菜头的槽边往事,冯大辉的小道消息等等。
现在“微信导航类网站”以及探讨微信营销的文章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也出现了更多与现实相关的玩法:在杭州,出租车司机尝试用微信来预约,用支付宝完成支付,这些都十分新鲜有趣。微信未来的玩法,可能还不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