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学习却不能提高的症结所在[Efforts To Improve Learning Are Not Effective]
文/Jorywang
回顾起中学生活,应该是一个事倍功半的年代,源于有目标而不得法的状态。当时候有大量的有梦想的年轻同学们,孜孜不倦的在书本的海洋中努力学习,心怀上一个好大学的梦想。这种梦想支持了很多同学能够日复一日的从枯燥的学习中获得少量的进步。但是,由于方法论的不得当,造成了对心理的巨大损伤。 这一切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缺乏一个有方法、懂战术、大处看战略,小处抓细节的老师的指导。
其实中学的知识及其少量,最重要的应该学到的是一个优秀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很可惜,这部分只有我们上了大学才在更高层次的老师身上学到。如果比较早的掌握了一个不错的学习方法,中学的学习应该是非常轻松的一个过程。而回想起中学时代,我们身上其实犯了很多错误。细细想来应该有下面的一些问题:
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很多下课很勤奋的学习,离开了课堂也在研读课本,表现的异常努力。但是,他们往往是着眼于一个或者两个知识点。这种知识点,没有知识框架的基础和知识结构的完善,是一点生命力都没有的。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课结束后,先把这节课的思路整理一下,只回顾结构,不想细节。 结构的正确,常常保证你不会跑出应该有的框架体系。
之后不要急于看课本再做题,要先做题,再查课本。 课本应该有两个功效,一个是帮助你整理结构,另一个是帮助你查阅细节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另外,做题的时候要找好题,什么是好题呢?一部分是课本紧跟着的练习题,另一部分是来自老师的推荐,推荐的好不好,要看老师的水平高不高。这个后面会加以论述。
最后,养成阶段性的回顾习惯,比如学期中了,把这个半年学过的东西都拿过来细细的梳理一遍,也同样是从框架结构入手。
2.克服外部干扰的能力
中学的学习,其实很多时候有很多来自外部的诱惑,比如爱情、比如竞争、比如亲情、比如偶像……这些 看似和学习无关的课题,紧紧的影响了你在主业上的精力和控制能力。如果一个坎过不去,会导致学生对主业的无比困顿。当然,除了自身的不断努力思考之外,加上家长有效的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可惜,很多学生家长对这些问题本身没有想清楚,更谈不上合理的引导了。
3.开放的心态和团队作战
中学的时候,由于竞争很激烈,大家常常拼的你死我活,何谈合作?其实,这是不对的,相对于整个省来说,整个学校和整个班级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大家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交流,加强彼此之间优秀学习方法的互相帮助互相分享。这样,虽然貌似在学校你的成绩不好,但是 由于分享的加强,造成整个学校的实力增强,即使你在自己的学校排名很低,但是到了另一个学校,可能就是出类拔萃的。而最后的结果恰恰不是考察你们一个学校的。如果一个班的学生都能上清华、北大,那么这也是何等的荣耀和快乐。
这种心态如何培养呢?学校应该多做一些学习方法的交流会,其实,虽然不同的学习科目,但是方法是一样的。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野百合也会有春天,而且,整个集体由于建立了分享的机制,人际关系也会比较舒服、快乐。
4.来自顾问团的力量
其实,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应该是学生的顾问, 不要让老师绑架了学生,推动学生走。可惜,很多老师由于水平不足,常常绑架学生。他们推荐了错误的习题,错误的方法。如果把学习的过程比作一个战争,老师应该是学生的参谋长,老师要做好学生的顾问,这种顾问来自:学习方法、外围价值观、专业技能等几个方面,才是合格的老师。
说了这么多,其实,回头看看,似乎我对学校要求的太高了,而且,这样的条件,这样的师资力量,需要的人才成本也是非常之高。不过,作为一种纯理论的探讨。回忆一下青涩的中学,似乎还是有一点点借鉴,也许,今天的孩子比我们更幸运!
原文: 努力学习却不得提高的症结所在[Efforts To Improve Learning Are Not Effective]
左岸记:学习是否有成效,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愿不愿学,二是会不会学。前者属于学习动机问题,后者是学习方法、策略。肯努力,那么学习的动机就不是问题。然而,学习,只有勤奋是不够的。自己认为认真学了,并不是学习好的必要条件,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努力学了、做了,可是加工系统不一定能有效的加工成为知识,知识也不一定就很好的转化为能力。或许我们可以从Jorywang的建议里找到方法,从一个有建树的事情入手,慢慢把建立起自己知识系统结构。
说明:
1. 左岸读书_blog by 左岸 © 2008-2012 致力于美好的读书体验。
2. 手机访问: http://wap.zreading.cn
3. 新年新增: 人生旅图和 冷知识
4. 微博: http://weibo.com/zreading
5. 购买博客广告位: 点击这里……
6.
您可能也喜欢: |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
人为什么要学习 |
学习不需要死记硬背 |
《我的学习经历》——杨振宁 |
真正的学习 |
无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