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用户自己的数据讨好他们

标签: 用户 数据 讨好 | 发表时间:2012-12-29 16:08 | 作者:钱雨沉
出处:http://www.geekpark.net/

作者头像
作者: tonyq0802 / 产品观察家
我是一个爱喵的文身胡子男。
[核心提示]互联网时代,各大网站存储了海量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除了用于更精确的广告投放,还可以用来讨好用户。

我们把生活的一部分记忆给了互联网,和朋友的合影,给爱人购买的礼物,自己看过的电影,悄悄的吐槽等等。承载这些数据的站点一般来说会把这些数据用于发掘用户喜好,改进推荐算法等方向,最后变成更精确的广告或商品推荐/增值服务购买。大部分站点会匿名处理数据,但依然让用户有被侵犯隐私的厌恶感。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把对用户数据挖掘的方向指向用户使用/访问你产品/站点的需求,只要切入点得当,用户是十分乐意的。

本文会通过一些实例来充实这一观点

唤起用户美好回忆

淘宝时光机

双十二的时候,淘宝做一个可以回顾你在淘宝购物历史的“ 淘宝时光机”,这对于很多老淘宝用户来讲,直接打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通过对数据类目、时间等信息的整理,淘宝能够区分出你在学校的生活和工作之后的生活,针对特定类目的商品,淘宝还能给出(服装、母婴、恋爱、旅游等)个性化内容。

 

通过不同商品类目的商品信息和购买时间、地点,淘宝时光机给用户带来了一个新维度的回忆,成功唤起了用户对生活、时光的感叹。尽管这种感情不会让用户多买东西,但是会极大强化用户对淘宝的亲切感:淘宝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购物和生活天生的关联性让淘宝积累了海量用户个人数据,时光机把这些数据挖掘出了购物推荐之外新的价值——感情。

拥有用户生活相关数据就可以打感情牌,facebook 也做了自己的 2012 Year in Review,用户使用时间越长,积累数据越多,回忆的价值就越宝贵。当 facebook 清晰得展现你从上学、工作到成家的全部记忆后,你会舍得离开这个平台么?

让用户找到归属

2012 Year on Twitter

媒体属性较强的 twitter 推出了 2012 Year on Twitter 作为地球的脉搏,twiiter 上记录了无数激动人心的时刻, 伦敦奥运会,美国大选,埃及大选等等。每一个 twitter 用户或多或少都参与到了其中,那么这时候推出一个涵盖各个行业,各个国家/语言的回顾就可以让用户回忆起过去一年,你在 twitter 这个媒体平台亲身参与(发推,转推,讨论)多少热门事件,这种行为可以让用户快速找到自己的归属——一个橄榄球迷会很高兴看到回顾里出现超级碗;ACG 爱好者也会乐于想起自己和《夏日大作战》主角一起敲下“Yoroshiku onegaishimasu!”的感觉

“Fuck it NFL.. Fine me and use the money to pay the regular refs.”

来自橄榄球运动员 TJ Lang(@TJLang70),表达了自己对裁判判罚的沮丧之情。随后近 10 万名球迷 RT 了这条推。

@twordapp 【サマウォクラスタへ】サマーウォーズが好きすぎて、Twitterの空気感をオズ風に表示するサイト作りました。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ぁぁあああす! tword.net #サマーウォーズ #summerwars #

喜爱《夏日大作战》的无数推友在电影中主角向网友求助的那一刻同样发出同样推文,创造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觉。

人天生不喜欢孤独,喜欢得到群体的认可和接纳,当一名 twitter 用户看到自己参与、经历过的事情被认可时,他怎么会选择离开这个“认可他”,“接纳他”的平台呢?

充分挖掘数据,让用户找到在你这里的归属感,对于很多不能积累用户个人生活/私人数据的站点来说,是个好主意。那些热门的游戏、社区也正是利用了这点留住人气的。

让用户有理由炫耀

我的2011@豆瓣电影

豆瓣电影曾经做过一个“我的2011@豆瓣电影”,这是一个豆瓣电影的彩蛋,会统计你 2011 年看过多少部电影,平均打分,关键词是什么,配图则用电影海报拼成一个 2011。

在文艺被消费的年代,如果你看过 100 部带有“意大利”,“法国”,“独立制作”这样标签的电影,那么你就有了炫耀的资本。所以这个活动在当时迎来了无数分享,每个人都热衷于将自己的观影记录分享到其他平台,炫耀下自己的“文艺情怀”,或凸显“与众不同”。

豆瓣只用了一条“观影记录”数据就赢得了用户的喜爱。把用户引以为傲的数据打包整理,并给他一个炫耀出去的通道,谁舍得放弃一个能吸引眼球的机会呢?

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一番成就或开上法拉利,那么为何不去挖掘下用户自己产生值得炫耀的数据呢?人可是天生爱炫耀,4sq 的徽章成就,知乎个人页面上“赞”的数量都是一个道理。

结语

互联网大规模普及已经十多年了,大量的数据沉淀、积累了下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互联网上的个人数据将成为人类新的记忆载体,这已经是无法逆转的事实了。所以在发掘数据时,也可以从寻找数据与用户需求、偏好和自身特点的关联性出发,数据背后不仅有充满商业价值 星球的脉动,还有用户 宝贵的记忆

极客观察均为极客公园原创报道,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原文地址: http://www.geekpark.net/read/view/169529

关注极客公园,即时获得最新内容: Twitter | 微信:极客公园 | 新浪微博 | 花瓣网 | 人人小站 | Google+ | 点点

相关 [用户 数据 讨好] 推荐:

用用户自己的数据讨好他们

- - 极客公园-GeekPark
[核心提示]互联网时代,各大网站存储了海量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除了用于更精确的广告投放,还可以用来讨好用户. 我们把生活的一部分记忆给了互联网,和朋友的合影,给爱人购买的礼物,自己看过的电影,悄悄的吐槽等等. 承载这些数据的站点一般来说会把这些数据用于发掘用户喜好,改进推荐算法等方向,最后变成更精确的广告或商品推荐/增值服务购买.

[数据]用户卸载APP的原因

- - 曉生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42%的用户会因为不喜欢界面的设计而卸载APP. 现在市场上已经不缺乏优秀的APP,要想留住用户,必须重视界面视觉和交互设计,否则用户会去寻找替代品. 另外,还要其他6个卸载原因:. 68%因为注册登录复杂,需要注册登录的APP尤其要注意. 48%因为程度不稳定,崩溃和闪退. 29%的用户选择了烦人的广告.

大数据下的用户画像

- - 人月神话的BLOG
简单点来说用户画像,即是 根据用户的静态基本属性和动态行为数据来构建一个可标签化的用户模型. 静态属性:个人基本信息(地域,年龄,性别,婚姻),家庭信息,工作信息等. 动态行为:购买行为,点击行为,浏览,评论,营销活动参与行为,退换货行为,支付行为等. 为何要进行用户画像,核心还是后续的针对性营销,当我们组织一次针对性营销的时候,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营销的用户群体,那么就要从用户标签中精确定位这个群体.

数据驱动与用户画像

- -
最近不少客户提出,希望与神策数据共同建设“用户画像”以驱动产品智能,但什么才是用户画像呢.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介绍我们理解的两种用户画像(User Persona 和 User Profile),以及如何构建用户画像(User Profile)的标签体系并驱动产品智能. 第一种用户画像(User Persona)是产品设计、运营人员从用户群体中抽象出来的典型用户:.

亚马逊三法则:改善 用户 数据

- bluesnail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亚马逊名头虽大,却并非一家高度开放与曝光的公司. 3月下旬,记者受邀在亚马逊总部做了两三天的探访,其间还飞赴凤凰城,参观了它某个物流运营中心. 一路下来,对贯穿在公司上下的三点法则印象深刻.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法则”仅是记者随机观感. 尽管如此,亦可以从几个侧面看到亚马逊何以能持续、且有效创新的逻辑.

索尼再次被黑 100万用户数据泄漏

- rizza - cnBeta.COM
就在索尼的安全工作看上去慢慢走回正轨的同时,黑客组织LulzSec昨天又宣布已经通过SQL注入的方法获得了索尼电影公司的账户数据库,此次泄漏的数据多达100万名账户的资料和密码,还有75000个音乐获取码及350万个音乐优惠券.

谁下载了Facebook用户数据种子?

- 丰 - Solidot
Skull Security的研究人员利用蜘蛛程序收集了高达一亿未修改隐私设置的Facebook用户数据,并发布了容量高达2.8GB的文件种子. 有心去窥探用户隐私的人恐怕并不是很多,那么这些有心或好奇的去下载种子的人究竟来自何处. Gizmodo分析后发现,下载者发出的IP地址请求中包含了好莱坞巨头,宗教组织,以及知名科技企业.

让用户研究插上数据的翅膀

- Guan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无论是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大家都是为用户服务的. 你喜欢这个,我喜欢那个,也有我们都喜欢的. 那么在用户的心理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要想发现其中的奥妙,通常有两种方式:定性研究、定量分析. 定性的信息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它灵活、快速、细节丰富,但缺乏普遍性,我们能听到的只能是少部分用户的声音,他们是否代表大多数用户是无从判断的.

数据:苹果产品的用户续持率高达89%

- 章明 - cnBeta.COM
根据由UBS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苹果有89%的用户黏性度 - 远远超过最接近的竞争对手的宏达电,其用户黏性度约39%. 谈到智能手机的用户黏性度,苹果的iPhone是毋庸置疑是这方面的霸主.

让用户研究插上数据的翅膀

- Chin - 互联网的那点事
无论是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大家都是为用户服务的. 你喜欢这个,我喜欢那个,也有我们都喜欢的. 那么在用户的心理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要想发现其中的奥妙,通常有两种方式:定性研究、定量分析. 定性的信息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它灵活、快速、细节丰富,但缺乏普遍性,我们能听到的只能是少部分用户的声音,他们是否代表大多数用户是无从判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