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的三个趋势
当业界都在为移动支付鼓与呼的时候,它的发展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013年支付又将呈现哪些趋势?
自10年前应需而生,电子支付已逐渐成长为整个互联网最重要的基石之一。支付最主要的作用在于保障了在线交易的成功,培养了用户、商户和银行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乃至成为所有商业模式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没有支付,就没有现在如此繁荣的互联网商业环境。
然而,随着支付概念的日渐走红,伴随而来的问题也不少,有些甚至已经影响到根基:作为基础服务,支付的商业模式主要依靠规模化效应,盈利状况一直不乐观,近年来又涌进来这么多家公司,连基本的生存都成大难题了;而支付又是个与“资金”直接相关的高风险领域,不由让人担心该行业的恶性竞争是否会波及到整个生态环境的安危。
问题多了,说明支付的发展已经触摸到了商业本质。当互联网圈都在为移动支付鼓与呼的时候,支付行业内外的一些机构已经在着手优化和改善这些问题,那么新的一年里,电子支付的发展又将呈现哪些值得关注的趋势呢?
支付宝模式的尴尬
众多同质化支付公司的出现加剧了恶性的价格竞争,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支付服务的标准化,使提供支付技术和商务门槛大大降低。应该说,当前的电子支付已经满足了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最基本的需求,不再成为发展的主要瓶颈。
然而,这对于“支付工具”而言却意味着自身将会被边缘化。供过于求的状况已经成为现实,虽然支付服务的优劣好坏还有一定的区分,但是价格恶战却在逐渐消除这种差异。在银行电子通道、行业监管方式没有发生重大改革的情况下,支付公司路在何方?
以支付宝为例,其行业地位早已毋庸置疑。但是除了被淘宝和外部商户“调用”这样典型的被动模式以外,支付宝却与用户基本没有什么主动式的交集。这样下去,支付宝收银台的作用仍然很显著,支付宝公司的商业价值却终究有限。其与银联电子、快钱易宝、超级网银有何本质差异呢?京东商城弃用支付宝的情况会否在其他大电商门户上重演?如果此类情况大面积发生,支付宝公司仍有必要存在么?
支付宝其实早已在尝试改变这一尴尬处境,在自己独立的门户上引入了很多“应用”,如彩票、水电煤民生缴费、信用卡还款等,但终究效果有限——这种周期性商品并不能产生足够的用户黏性和商业回报。更严重的,这也带来支付宝定位的尴尬:这些服务放在淘宝上不是更好么?支付宝等支付公司究竟是电商的朋友,还是潜在对手?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这个隐隐的矛盾愈发凸显。
支付公司靠什么来抢占智能机用户的主屏或次屏?不仅是纯粹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需要考虑这个问题,有着“主业”大树作为依靠的集团级支付公司也同样尴尬。那些本来就不太畅销的“民生缴费”类业务是否要让渡给主业以增加APP的竞争力?支付公司需要现在就花力气做个没人搭理的、只能“查询账户余额和历史交易”的支付APP么?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移动互联网把众多支付公司拉回到了同一起跑线,某种意义上又变成一种难得的机遇了:以前探索支付应用可算是大公司自发性的尝试,现在则成了所有支付公司在移动互联环境下一种势在必行的转型了。整个行业都在寻找最合适的方向,移动支付、O2O支付正是这种背景下所诞生的大热门概念,而我们则要进一步挖掘出响应这种需求的最迫切的应用,我想最直接的莫过于“移动金融应用”了。
移动金融应用萌生
当前支付业界两种典型的移动客户端都存在或多多少的职能错位。第三方支付公司天然拥有着互联网基因和多银行通道,却把力气花在销售“民生缴费、彩票点卡”等自身并不拥有、也无力深耕细作的商品上(实际上这些更适合追求政绩的国有公司们去扛大旗);手机银行则拥有着吸引人的金融产品和银行卡服务,却受限于自身客户群太窄、经营思路较狭隘,有着天生的发展天花板,而且在银行内部始终作为成本中心或技术部门,很难争取到足够的资源发展壮大。
上述两者的有机融合,就是“以用户账户为中心”的移动金融应用的雏形:为用户打造贴身的“自助金融管家”,整合各家银行(或其他账户发行方)分散的流量和产品,提高银行卡的活跃度,帮助真正的B2C电商做好流量引导。这是用户、银行、商户都需要的服务。例如,“任意银行卡间的转账”、“银行卡营销活动指引”、“收支记账”等基础的产品包装优化后,就足以使三方共同受益。
已经有先行者在尝试:51银行卡管家、卡牛等第三方应用,银联手机支付查余额、手机银行超级转账等金融系客户端,以及刚刚公测的“支付宝卡宝”等,都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这方面的巨大潜力。然而这还远远不够。我们期待着一个更纯粹更坚决的移动金融应用的出现,可能是一家金融系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可能是个有一定行业地位的“众包”型的支付服务提供商。无论如何,这将是一家伟大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的雏形。
需要进一步阐释一下,移动金融应用看似以“移动客户端”为载体,却不是只做远程支付。通过NFC、二维码、智能机配件以及与移动运营商的SIM卡结合,同样可在近场支付领域发挥奇效。这也是在银行磁条卡向芯片卡迁移的大背景下,广大中小银行在发卡领域赶超传统大银行的契机之一。
当然,向移动金融应用转型,意味着支付服务从幕后逐渐走到台前,不再只是商户与银行之间的临时桥梁,而是真正有了自己的商业使命,成为金融与互联网协同发展的纽带。
银行势力的崛起
比尔·盖茨曾断言“传统银行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该结论未免有些夸张,至少在国内是不现实的。但银行的电子化能力确实远远落后于发展,甚至可以说,正因为此才造就了中国特色的电子支付业务。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彻底颠覆了银行对持卡用户的传统服务思维,使之变得更加电子化、便捷化和个性化。网银是第一个因互联网推动而标准化的银行通道能力,接下来会是什么呢?快捷无卡、IVR语音、代收代付、空中发卡…… 无论如何,银行的电子通道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标准化。另一方面,这些电子通道的承载能力、安全保障、产品易用性、资费定价方式等需要大幅优化,才能满足80后、90后主流用户急速膨胀的消费需求。
各大银行的支行为了存款或其他竞争性资源近乎“无底线”地放宽接入限制、调低接入价格,良莠不齐的电商和第三方支付公司产生了相当可观的交易规模,却也透支了这些电子渠道的生命力,特别是安全性得不到可靠的保障。某些恶意公司的技术漏洞可能会影响使用同一类通道的所有同行,进而威胁到整个互联网的发展。
这个问题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优秀的电商和支付公司可帮助银行,一起重新梳理和规划银行电子渠道的接入和使用规范,并划定出合适的成本空间来作为银行升级和创新的动力。
过去,电商和支付公司为了在快速发展中尽量不受银行限制,创造出“虚拟账户”,现在看来其普及程度、户均余额、合规安全性、盈利模式等在业务发展中逐渐触摸到了“天花板”。随着银行电子渠道能力的加强,我们看到支付公司已经有这样的趋势,将虚拟账户作为银行账户的一种营销补充,而非用户资金的中转主体。这样,支付公司与银行也就避免了无谓的竞争,而以一种互相补充的方式更好地合作和发展。
监管方式需要调整定位化繁为简
支付作为离钱最近的非金融行业,在国内的信用环境下确实是需要加强管理的。人民银行承担了这一重任,然而当前的状况却并不乐观。
人民银行以“支付业务”为对象开展监管是一种管理上的错位,很容易陷入用传统机制制约新兴业务发展的僵局。“支付业务”是响应市场需求而诞生的,天然多变而复杂,其类型和模式根本不可能定义清楚。例如在人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三大类八小类支付业务中,“货币汇兑”已不复存在,“移动电话支付”始终给不出定义,“互联网支付”与其他业务明显不在同一维度。即使是操作模式相对清晰的业务如“银行卡收单”,对业务行为直接进行规定也只会遏制其创新。更别说是其他仍在不断演进变化中的支付业务了。
人民银行需要换一种视角,从所擅长的金融领域出发,提炼“支付业务”涉及到的核心金融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其使用方式进行规范,并根据市场发展及时地调控,例如银行通道的开放接入、用户商户的信用认证、资金流向的记录管理以及可联网通用的各类基础设施等。在后续出台的相关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我们看到人行已经有所考虑,只是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并配合相应的监控和奖惩措施来保障执行。
(作者系前中国电信支付公司产品总监 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相关 [电子支付 趋势] 推荐:
创新工厂李开复:移动电子支付将带来巨大商机
- - 行业资讯windows7 设计趋势
- jary - 平凡的世界:看看,闹闹,混混,写写几个产品趋势
- 韩叙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2010 图标设计趋势
- armgod - IconMoon【趋势】移动广告未来的七大发展趋势
- - SocialBetaweb设计趋势与潮流
- Hu DongHai - 互联网的那点事.... 而如今,Web设计已经成长为独立而庞大的设计门类,一个网页的创造需要多个工种、多种技术的参与,其流程的复杂和挑战性已经超过任何传统设计类别. 这19年间,网站的拥有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目标,而设计师们也越来越理性和专注,人们在不停寻求商业诉求、用户、审美和技术上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