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会迟到
迟到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现象。面对约定好的时间,有的人喜欢打出提前量,早早到来等候他人;有的人喜欢卡着时间来,享受最后一秒到达的刺激;还有的人喜欢姗姗来迟,面对众人的眼光脸不红心不跳。不过,对于迟到现象,目前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还非常少。近期的一组 研究首次研究了组织中的开会迟到现象。
来自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的Rogelberg等人开展了两个研究。在第一个研究中,研究者从网上招募了665名参与者,他们每周都要参加一些会议。
这些参与者首先在开放式问卷中回答了自己对于迟到的界定。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将迟到定义为在预订时间之后到达。另外五分之一的人则认为预定时间之后再过几分钟才算迟到,也就是说他们允许一些缓冲时间。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将迟到定义为会议实际开始后才到达。一小部分人将迟到定义为“让别人等待”(6%)或是“打断进程”(5%)。最后,还有一小部分人(3%)将迟到定义为“没有准备好开始”。
此外,研究者还呈现了一系列场景,要求参与者评定这些场景是否算迟到。结果显示,尽管大部分人认为晚到五分钟就算迟到,但这里面也存在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如果一个人晚到了五分钟,但其他人还没有正式开始,仍在闲谈,那么他会更不容易认为自己迟到了。
在第二个研究中,研究者调查了美国东南部某公司的195名企业雇员,要求他们回忆最近参加的一两次会议的情况,包括会议是否按时进行,是否有人迟到等等(迟到的界定采用绝对标准——是否超过预定时间)。此外还测量了迟到原因和后果方面的问卷。
结果显示,有37%的会议未能按时开始。会议越关键,召开越准时,其中最准时的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的会议,最不准时的是表彰性的会议。如果有人迟到,那么大部分情况下(63%)会等全员到达才开始。
参加者本人报告的平均迟到率为5%,其中有31%的人报告自己从未迟到。对工作和会议不满意、想离职、年龄较小、责任心较低的人更容易迟到。此外,迟到无论是对于迟到者本人,还是对于等待他的人,都会造成负面的情绪影响。
研究者表示,本研究首次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了会议迟到这一问题。考虑到会议迟到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个现象非常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这项研究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上。
[source: BPS Research Dig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