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小龙:产品之上的世界观
来源: 腾讯科技
[ 导读]针对很多文章所讨论的“微信功能多了会不会变得越来越臃肿”问题,张小龙认为,一个东西是不是很臃肿并不取决于它有多少功能,而取决于它最终展现出来的,在体验上是不是用户觉得很臃肿。
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产品负责人张小龙(腾讯科技配图)
腾讯科技 Lois 4月2日报道
微信的平台化发展方向是否真的会让这个原本简洁的产品变得臃肿?在国际化发展方向上,微信面临的问题真的是文化差异壁垒吗?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产品负责人张小龙给出了自己的回复。
日前,最新一期《腾讯月刊》刊发了以《产品之上的世界观》为题的张小龙专访,其中,张小龙从实践经验出发,分享了他对互联网产品开发的体会,以及微信下一步的思考。腾讯科技 《启示录》栏目从中精选了核心内容,希望通过张小龙的所思所想让产品经理、业务管理者们获得一些启发。
针对很多文章所讨论的“微信功能多了会不会变得越来越臃肿”问题,张小龙认为,一个东西是不是很臃肿并不取决于它有多少功能,而取决于它最终展现出来的,在体验上是不是用户觉得很臃肿。
“我们做产品的人要做的是,最终用户用的时候让他觉得这个东西很简便。这是一个技巧,你有没有能力把非常复杂的功能最后变成了一个简单的产品来给用户使用。”张小龙解释。
张小龙在采访中表示,做产品不是从文化角度出发,而是从需求出发。微信国际化路线上能否成功,未必是由文化因素决定,而是对当地的用户和需求是否够了解。
在推动微信向新的层级进化的动力方面,张小龙关注的是“沟通工具的进化”。他一直在关注Google眼镜,甚至希望有一天能将微信做到类似于Google眼镜这样的镜片里去。
“同样是沟通,可能我还是要说话,但是我说话不用手去按住了,这样又会轻松很多。如果我眨眨眼睛对方就知道我一个表情代表什么,那又更轻松了。”
但微信在沟通的本质方面也在不停反思,“我们有个版本说少发微信、多和朋友见见面,就是在表达这样一种反思。”
人文的东西在微信里面的价值有多高?在张小龙看来,一个产品有很多层面去看它,人文只是它的一个侧面,很多时候不能把它放大化。
“人文的东西并不是体现在你看得到的方面,它更多的体现在你看不到的那些方面,它会影响每一个功能,这才是最本质的。但是,对这点可能很多人没有思考过,以为人文的东西就是我们搞一个很小清新的图片什么的。”
综合来看,人文的东西其实是贯穿整个产品的脉络,或者说是它的灵魂所在。
以下是张小龙的精彩观点:
· 做好产品首先需要的是理性的能力,然后在理性的基础上领会多一些偏文艺或者偏人文的元素在里面。但是它一定不是主体,不是基础。一个产品有很多层面去看它,人文是它的一个侧面而已,很多时候不能把它放大化。
· 毕竟做产品不是从文化角度出发,而是从需求出发,我们要用一些办法了解欧美人的需求点在哪里,知道了这个需求点再决定怎么样满足他们。因为我们不可能从文化角度去满足他们,但是需求是可以分析的。
· 最终产品能不能被市场接受,是这个产品所营造的氛围决定的,你通过一系列产品特色告诉用户你这是一个什么样类型的产品,他就会慢慢卷入进来。
· 任何产品如果能够做大(这个意味着它有更多的用户或者平台化),那么它一定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小众的产品,是因为注定它的市场就是小众的、或者它不能做大,并不是故意想要做小,没有人愿意把应用做小。
· 如果微信我们不做成平台化、不做大,那我们就会死掉。因为你本身是个通讯工具,你必须要大,这时候大而全就是美的,否则它是病态的。并不是一定说小就美了,大就不美了,不是这样子的。
· 我觉得一个东西是不是很臃肿并不取决于它有多少功能,而取决于它最终展现出来的,在体验上是不是用户觉得很臃肿。
· 我们做产品的人要做的是,最终用户用的时候让他觉得这个东西很简便。这是一个技巧,你有没有能力把非常复杂的功能最后变成了一个简单的产品来给用户使用。
· 说“IT是由极客来推动的”是不对的,IT一直都不是由极客来推动的,当然看你怎么定义极客和黑客这些人。可能更通俗的定义是,极客喜欢钻到技术里面,并且不按常规来行动,经常会按自己的个性做一些事情的人。但这不是现实,现实是产品是商业公司在推动的。
· 优秀的产品经理很难复制。所以我对各种方法论、成功学一直比较怀疑,我认为没有一种方法论是说,只要做了A就可以得到B,你可以说如果你做了A更有概率得到B,也不知道提高了多大概率。
· 越大的团队就越容易形成一个流程,一旦有了流程就把所有的人束缚住了,所以应该说把团队拆小并且少一点流程,把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发挥出来。
· 互联网的很多东西不像工厂生产,说我们的流程定的越好越不会出错,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来说,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两个月以后的版本会是什么样的,因为这两个月我们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又会提升很多,所以我们不能抛开两个月的提升不考虑,现在就定下来,你不能假定我两个月不能有提升,这种变化才是要最受到重视的。这刚好跟流程相反,往往我们会发现一个大公司反应速度比不过一个创业型小公司,也是这个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人多了以至于流程化、僵化了。
· 有一个目标或者愿景挺重要的,所以我一直不提倡用KPI来驱动。KPI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定量指标,但是内在驱动一定是来自精神层面的东西。
·其实我们的目标是很有成就感的,而不是简单的说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如果只是简单完成一个任务的话,那大家也都会感知到,原来就是逼我完成这个任务,那我给你做了不就行了。我觉得区别可能在这里,特别是每一级的Leader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召力。
以下是专访全文:
再议产品的人文性
问:Allen你好,因为微信的成功,外界媒体对微信和你个人的报道很多,但是,我们觉得外媒很多是未经采访的评论,未必客观。同时,你在腾讯大讲堂的讲座、在年中战略管理大会上的发言也引发了内部的热烈讨论。
比如,在年中管理大会上,你从汪峰的一首《一百万吨的信念》展开话题,重点放在了产品的人文性上,最后多数小组都重点谈了产品的人文性问题。感觉这种“一元化”的话题趋势并不是我们最想要的,我们觉得,这里缺少了一点争议,会不会是另一种“偏颇”。
张小龙:对于人文性,我也觉得有点喊口号了。
其实我上次在腾讯大讲堂讲的东西基本上把做产品的心得全部都讲出来了。年中管理大会的时候,开会的头一天晚上我才确定好要讲这个主题,我确实不知道该讲哪个切入点。
这个主题其实是很临时性的,但是部分参加会议的人可能会把这个放大了。如果觉得做好产品只要有人文就可以做好,这是不对的。就像很多时候外面会写一些文章,说“张小龙是个文艺青年”,然后就从文艺青年的角度推导出如何做好产品,这也是不对的,完全不对。
做好产品首先需要的是理性的能力,然后在理性的基础上领会多一些偏文艺或者偏人文的元素在里面。但是它一定不是主体,不是基础。一个产品有很多层面去看它,人文是它的一个侧面而已,很多时候不能把它放大化。
有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说,微信里面这些人文的东西到底重要性有多高?我的回答是说:如果非要用一个量化的定义来对比它,我认为这块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从一个非量化的角度,从一个精神的角度来说,这块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贯穿在整个产品的脉络、或者说是它的灵魂所在。如果没有这个东西,那可能整个产品就没有一个东西连接起来;仅从产品功能、或者说从纯粹的一个量化角度来说,看起来也可以不要。
所以,我觉得这种人文的东西并不是体现在你看得到的方面,它更多的体现在你看不到的那些方面,它会影响每一个功能,这才是最本质的。但是,对这点可能很多人没有思考过,以为人文的东西就是我们搞一个很小清新的图片什么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子。
比如我们“看附近的人”这个设计,可以说里面包含了很多的人文关怀在里面,我们可以让人不再那么孤独,让人可以发现周围的人,让人可以知道原来陌生人也可以这么快地来聊天,等等。如果缺乏这样一系列的人文思想做背景就直奔主题的话,就做成了一个微信化工具、或者什么东西。
您可能也喜欢: | ||||
谈谈我了解的张小龙 |
专访张小龙:世人皆寂寞,微信聊于无 |
联通董事长常小兵: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
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微信不会一直免费 |
张小盒融资记 |
无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