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张小龙是牛逼的产品经理,为何微信的用户体验如此渣?
不可否认,从功能层面看,微信是一个好产品,张小龙为其推出了许多革命性功能,帮助腾讯再次在移动互联网上成为IM领域的佼佼者。但作为一个用户,我个人认为微信中有一大堆相当糟糕的体验。
朋友圈中的隐性操作
朋友圈初期,我对它的认知仅仅停留图片内容的发布上,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一位好友在朋友圈中发布了一条文本信息,我花了很长的时间也没找到提供“发布文本信息”的功能按钮在哪儿。最后我只好求助自己的朋友,他告诉我:长按拍照按钮就会弹出“发表文字”的对话框。令我不解的是:这个“长按”操作不仅十分隐性,而且与微信整体的“点击”操作规则完全不相符(除了删除操作),为什么会将它设计在这里?为什么不在点击拍照按键后弹出的选项中直接添加一个“发表文字”的按钮?
吵闹的微信群
首先让我无法理解的一点是――为什么微信群不需要用户确认,而是只要被邀请就会自动加入?这导致了一个十分尴尬的状况:很多时候我被邀请进入一个微信群,但实际上我对其中的群消息一点也不感兴趣,我无法选择“不接受群消息”,只好关闭消息通知拦截冗余信息,但它还是会源源不断地让我接受消息,耗费流量,而且很多情况下,迫于“面子”和“礼貌”问题,你还无法很干脆的退出微信群。
实际上它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虽然我在微信中设置了不被通过QQ号检索到,可一旦我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被一个好友邀请进入微信群,我“隐藏身份”的举动可能就暴露给了其他人,所以说微信在构建用户隐私花园时完全漏掉了一面墙。
不知所以的功能介绍
在微信的“设置”大类中的“通用”选项内,有一个“开启高速录音模式”的选项,当你选择它时,微信会提示你:“关闭后会提高你的流量,建议仅在录音较差后无法录音时修改”。我在看完这段话中仍然没有理解“高速录音模式”到底是哪里“高速”了,假如它意味着“通过降低音频质量来节省流量”,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将其写成“流量节省模式“?
二维码名片该放哪儿?
我已经无数次遇到有人在一时间找不到二维码名片的状况了。微信将这个功能放在了“设置”的条目中,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个好主意,它完全有更好的去处――朋友们的条目内。回想一下,二维码名片的大部分的使用场景全部都是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相互添加好友,这是一个十分容易联想的条目――实际上你也会发现,大部分“找不到二维码名片的用户也是因为第一时间跑到了“朋友们”的条目当中。
能让通讯录更混乱些么?
在“通讯录”这一大条目下,微信将“新的朋友”功能条放在了第一位,我不太理解这个目的,不过它也没多大影响。让我不解的是,为什么会将公共账号、群组、和个人好友以这么奇怪的形式组合起来:公共账号是一个独立的条目,群组和好友分别散乱的罗列在这个条目之下。为什么不将它们设置为三个并列的条目呢?
更让我无语的是,当你点击“群组”或“个人”信息时,弹出的相关信息页面的最下方是“发消息”或“进入聊天”选项,它们在功能性和架构上都是一致的。可当你以同样的方式点击公共账号页面时,最下方的操作变成了“取消关注”。我个人猜测这一差别的原因是因为用户和公共账号之前产生聊天行为的概率较低,但实际上,既然微信给了“公共账号”一个同个人和群组相同的“长按删除”的操作,那么还有必要在这里添加一个“取消关注”的选项么?用户如何方便的找到向公共账号发送消息的选项?在相似的功能集中为什么不选择一个通用的产品架构?
另外,我不止加入了两个群组,但我的群组里永远只显示两个群组,我还找不到从哪儿可以找到其他的群组。 哦,别忘了,通讯录右侧的字母检索真是小的可怜,我真怀疑他们当初是拿Galaxy Note设计的。
为什么不将消息页面分隔?
如果你是一个重度微信用户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消息界面在短时间内就汇集了来自群组、好友和公共账户的信息。但对于很多人而言,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可能公共账户的信息就更偏向媒体或工具。可是他们全部堆叠在一个页面,我认为仅依靠栏目内的“搜索”并不能很方面的检索信息。举个例子,假如我喜欢用“我的印象笔记”这一公共账号随时同步信息,或是用“一本词典”查询专业术语,可不断刷新的消息让它们在消息页面瞬间被湮没了,好要上下滚动半天才能找到他们,最不幸的是,他们还不能像消息那样被置顶。但如果将这三类信息分隔开,并都提供置顶操作,我想应该会方便很多。
那些功能都在哪儿?
每次在微信新版本发布时,都会有一堆新奇的功能推出,但我发现许多功能我都从未用到,一些不看新闻直接更新产品的朋友甚至都不知道在微信中有这些功能。
在微信“设置“板块的“功能”页面中,你会发现有“语音记事本”这样的功能,但我敢保证有相当比例的用户都不知道它的存在,而有些用户即使看到了它也没发现除了再通过“点击语音记事本”和“查看记事”这两步后启动这个功能的快捷方法。这么算起来,用户从登陆微信界面到使用这样一个功能总共需要4次点击,前提是你还有足够熟悉它的位置。
与之相似的还有“摇摇传图”和“摇摇书签”等,不过好在因为“摇一摇”这一特性,知道它们存在的用户还能够比较清晰的知道它们藏在哪儿。许多人都说微信能够承载巨大的想象空间,但我想这些空间绝对不应该被藏在微信的迷宫之内。
注:以上是我作为一个Android版微信用户的一些感受,也许在iPhone版本上有一些差异,也许部分设计选择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欢迎各位指正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