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只有两种科技公司:做阅读器的和不做阅读器的

标签: Reader 阅读器 态度 | 发表时间:2013-06-25 08:00 | 作者:骆轶航 Thomas
出处:http://www.pingwest.com

1

听上去是句玩笑话,但如果你看看在距离Google Reader退休还剩一周的这段时间发生了些什么,就觉得好像还真的是这么回事。

Feedly从三个月前Google Reader宣布关闭的时候开始就不断升级自己只有区区百万用户的阅读器产品, 并迅速积累了1200万用户;从事新闻阅读的Digg在本周推出了 自己的新闻阅读器Digg Reader,而传统老牌内容网站AOL也同时推出了阅读器;接下来就是 有关Facebook的一则无比逼真的传闻:一款酷似Flipboard的阅读工具已经秘密地研发了许久,并即将推出。

这是最近发生的事,稍微远一点,就是职业社交平台LinkedIn9000万美元 收购新闻阅读器Pulse,进而让自己越来越像一个专业的新闻发布工具;还有Flipboard今年4月的2.0版本升级,增加了分享和发布内容的方式……如果接下来我再听说Reddit也要发布一款阅读器产品,也不会觉得有任何奇怪的地方。

这一下就引发了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为什么看上去只满足了一小部分人需求的“阅读器”,变成了炙手可热的产品,以至于那些巨头都认为它是重要的?

第二,为什么最早做阅读器的玩家之一Google,以及表面看上去跟“阅读”最沾边的亚马逊,并没有做阅读器的计划?(哦,Kindle那是一款阅读器硬件,不是我们所说的RSS Reader范畴,别抬扛)

 

解释清楚这两个问题,就解释清楚了在硅谷——或是在美国,那些科技公司尤其是“主流”的科技公司两条明显不同的发展路径: 1)连接互联网上的人与信息;2)将互联网延伸至现实物理世界,变成互联网基础设施。

Google和亚马逊为什么放弃或不做阅读器?答案就在这里,它们的努力方向是更多让互联网成为现实物理世界的基础设施,让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更多现实世界需要完成的事。

看看Google在做什么:除了Google Glass这种实验性的具有媒介性质的“可穿戴式设备”之外,Google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在作为基础设施的云服务;11亿美元收购了Waze将地理位置数据进一步强化为公司一系列线下服务的基础设施;在无人驾驶汽车这种用Google独享的互联网地理数据驱动一款“硬件”运行的实验上—— 这个实验可能会用于未来的物流和运输革命;Google还推出了基于数据的“一日送达”购物服务;还有最新的GoogleMine——鼓励你通过互联网罗列和分享你的东西,“数据化”你的现实财物和资产,促成更多的“协同式”消费……Google做的事越来越和你的线下生活相关了(等等,这不是就是国内一票人等叫嚣的O2O吗?)。

再看看亚马逊,用互联网上的数据分析、计算和服务能力优化人们的线下生活是它的长项,也是它一直在做的事。它现在还是大量互联网初创公司和需要凭借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生活结合的消费类公司的基础设施——AWS云服务;当然,它也一直在探索关于未来的物流如何能智能;同时具备了更强大的线上广告能力;以及收购了地理位置服务公司,开放自己的地图API……

Google和亚马逊——两个巨头——在做的大部分事正在沿着这条线索渐次延展。如果你说什么是O2O, Google和亚马逊就是世界上两家最大的O2O公司。同理,苹果也不会做阅读器——除了是一家消费电子公司之外,苹果至少也想在这些领域有所作为。

这是Google和亚马逊们的逻辑。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想通过地理位置、本地生活推荐、商品采购、物流配送、协同式消费、分享经济或在线支付等方式连接人与人的,都不会在“阅读”和“内容”上花太多的精力。这其实也可以解释微信公共平台为什么对媒体的接入态度有所保留,而却不遗余力地与南方航空、招商银行和星巴克这样的公司围绕着客户服务、下单与支付进行大规模合作——当然,能不能做成是另外一回事。

 

而Facebook显然属于另一种逻辑。

扎克伯格一直宣称Facebook的使命是让世界上的人们更紧密地连接起来。但连接人和人的方式并不只是在时间线上分享你的照片、视频和签到,并让这些东西充斥着你的屏幕。Facebook也想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创造新的连接可能——比如与PayPal合作,让Facebook“好友”之间可以发生金钱的交易;比如与百思买(BestBuy)合作,让人们“发现”附近的购物信息,并分享购物体验,但这些尝试都不成功——至少在Facebook这个平台上没有成功。

而另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同时是一家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Home就别提了),没有自己的云服务(需要与Dropbox达成战略合作),没有自己的地理位置数据基础(知道它为什么那么迫切要收购Waze了吧)的公司,它不可能像其它几个“巨头”那样,为其它互联网公司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服务(它曾经这么想过)。

所以从这一年多开始,它开始倍加关注与媒体和内容有关的东西。3月初Facebook NewsFeed产品的改版就是它提供“沉浸式阅读”体验的一次尝试。扎克伯格在Facebook NewsFeed改版的发布会上说:“我们都希望向我们的朋友分享信息,但更希望从我们关注的公众媒体、艺术家和世界领袖级人物那里不断获得这些新的信息。”

而LinkedIn也是同样的道理。现在有数百名不同领域的特邀作者在LinkedIn上发表文章专栏,这些LinkedIn自己生产的专栏文章,加上通过Pulse的收购,以及获得其它媒体的新闻源组成的新闻阅读产品,被称作LinkedIn Today。上千万用户每天通过LinkedIn分享他们看到的文章,正像LinkedIn CEO Jeff Weiner所说的那样:LinkedIn已成为精准内容聚合和营销平台。

我上周五在LinkedIn的纽约办公室与LinkedIn的总编辑Daniel Roth聊了半个多小时。他透露LinkedIn现在的收入20-30%来自广告而不是招聘解决方案产品,这显示了LinkedIn作为一个“阅读”平台的强大效力。而这背后LinkedIn的数据分析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决定了根据每个用户的职业领域、职级、专长和平日里关注的内容给不同的用户定制和推送不同内容的LinkedIn Today,也能分析出更多人热衷于分享和阅读哪个领域的文章,进而优化LinkedIn自己的编辑工作和约稿内容。“我从未在任何一个地方看到过数据分析能如此强大地影响到编辑和内容分享上,” 传统杂志出身的Daniel对我说。

这就是阅读器正在变成的样子:它不但取决于每个用户每天订阅了什么,而且能给用户呈现他可能最需要的,但自己并未订阅的内容——Feedly也正在尝试着这么做。那些拥有活跃的用户基础,积累了复杂的数据且擅长数据分析的公司,适合做阅读类产品。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阅读产品”对增强社交活跃度和粘性的作用。

可能人们都忘了,那些基于内容传输和分享的创业公司在美国都会成为热门的科技公司——比如早年的Digg,以及被AOL收购的Reddit,还有现在当红的BuzzFeed(哦,还有科技圈里最红的阅读社区Hacker News)。而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它们都成了粘性很高的用户社区,也都是靠着“分享的力量”才得以流行。可以说,被很多中国创业者视为“弱关系”而弃如敝履的媒体阅读类产品,在美国却是“强关系”的粘合剂。那些把人们每天需要从各种零散的渠道聚集在一起,供人们浏览、阅读和分享的工具,或是能独立成为一个基于内容的“强关系”社区,或是成为一个已经具有庞大用户基础、社交关系、数据积累和分析能力的社区进一步强化用户粘性的药剂。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产品门类。

“阅读”是社区类产品最需要的形态——无论Digg、Reddit,甚至是Facebook和LinkedIn,都不例外。

所以,如果你不能成为其它互联网公司的基础设施工具,或是无力真正实现互联网到现实生活那“最后一公里”的落地生意的话,就别轻易地贬低“媒体属性”了——它比游戏和赌博带来一个互联网社交网络的粘性,甚至它自己成为独立的社区产品的潜能,都大得很呢。

相关 [硅谷 科技 公司] 推荐:

硅谷只有两种科技公司:做阅读器的和不做阅读器的

- - PingWest
听上去是句玩笑话,但如果你看看在距离Google Reader退休还剩一周的这段时间发生了些什么,就觉得好像还真的是这么回事. Feedly从三个月前Google Reader宣布关闭的时候开始就不断升级自己只有区区百万用户的阅读器产品, 并迅速积累了1200万用户;从事新闻阅读的Digg在本周推出了 自己的新闻阅读器Digg Reader,而传统老牌内容网站AOL也同时推出了阅读器;接下来就是 有关Facebook的一则无比逼真的传闻:一款酷似Flipboard的阅读工具已经秘密地研发了许久,并即将推出.

为什么硅谷最牛的人在创业公司?

- GLORY - 王建硕
》,《中国企业家》的主编李岷女士约稿,希望继续写一些关于硅谷和中国的差异. 我欣然从命,找了一个和硅谷类似的风景秀丽的地方(我家阳台),看着满眼的绿树,开始思考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硅谷最牛的人都在创业公司,而国内大公司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依然如旧. 最好的技术人员在创业公司的现象. 在国内,大的技术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对于技术人员是有很强的吸引力,至少在我毕业的九十年代是这样.

【信息图】硅谷巨头孕育的创业公司

- nowhere - 36氪
众所周知,硅谷科技巨头之间的人才流动较为频繁,时不时传出跳槽、挖角的新闻. 但也有不少的巨头员工选择了离职创业. 那么离开了东家之后,哪家公司的离职员工的创业成绩表现最好呢. 专注于高科技行业的社会化招聘公司TopProspect就做了一个这样的调查,依据创业公司的融资情况用信息图的形式展示了调查结果.

硅谷最受热议的12家初创公司

- - VooSee - 拮取生活中的彩虹
  这些是硅谷最受热议的12家初创公司,这些公司有的成立已久,最近才站稳阵脚,它们有着一个共通点:让人们感到非常兴奋.   美国知名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最近撰文盘点了当前硅谷最受热议的12家初创公司,这些公司有的成立已久,最近才站稳阵脚,有的则刚从创业孵化公司Y Combinator孵化出来,但它们有着一个共通点:让人们感到非常兴奋.

最令硅谷关注的15家创业公司

- - 互联网的那点事
谈到创业公司,我们自然会想起像Pinterest、Dropbox等一些估值达到十几亿美金的公司. 媒体关注它们也是应该,毕竟它们确实做出了很出色的产品. 不过话说回来,硅谷里面还有很多概念炫酷的创业公司,如果能了解一下也是非常不错的. 上周外媒BusinessInsider对硅谷里面的人展开了调查,受访者都被要求列举一些正在做炫酷产品的创业公司.

[酷工作] D 轮硅谷公司北京招聘 Devops!

- - V2EX
公司成立于 2013 年,大数据反欺诈领域的国际顶尖公司,17 年进入国内市场,坐标北京望京,急招 Devops 候选人,薪资 30-60w/年:. 有一定的开发能力,了解基本的网络知识. 精通持续集成、持续交付、DevOps 相关方法与实践. 熟悉 Linux 操作环境,系统配置,具有系统故障排除经验.

硅谷著名投资人谈2020年科技趋势

- - 商业不靠谱
Benedict Evans之前是a16z的Partner,常常分享很多他对于科技产业的观察,现在应该已经离开a16z了(从LinkedIn上看到他在a16z的时间就只到2019年12月). 不过因为订阅他的电子报的关系,还是可以常常看到许多他推荐的资讯. 而最近他出了一篇 Tech in 2020: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本篇文章试着列出几点我认为蛮有趣的Fun Facts.

IT科技公司的组织结构图

- fei - 86pm沙龙—发现·学习·分享 86pm.com
上个月,Web设计师Manu Cornet在自己的博客上,画了一组美国科技公司的组织结构图. 在他笔下,亚马逊等级森严且有序;谷歌结构清晰,产品和部门之间却相互交错且混乱;Facebook架构分散,就像一张散开的网络;微软内部各自占山为….

创业谈:究竟是什么拯救了硅谷的创业公司

- lost sheep - 36氪
世界上从不缺乏那些满怀激情的创业者. 然而,无论这些创业者多么充满活力、多么富有智慧,大多数地方的大部分创业者还是会以创业失败而告终. 究竟是什么扼杀了很多地方的创业公司呢. 换句话说,是什么拯救了如硅谷这些地方的创业公司呢. 在我看来,创业公司要想摆脱失败的厄运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创业者要在那些创业氛围浓厚的地方创业;第二,要有遇到那些愿意为你提供创业帮助的人的机遇,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关键在于创业者周围的创业人数.

硅谷人才竞争日益激烈 93%创业公司招聘实习生

- - TechWeb 今日焦点 RSS阅读
加入实习生争夺行列的不仅有科技公司,就连风险投资公司也争先恐后.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22日下午消息,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的科技公司不仅激烈争夺全职雇员,目前还将竞争的范围扩大至暑期实习生. 谷歌等大公司已着手扩大其暑期实习生计划,其他小公司也当仁不让,争相做起了文章.   云存储服务提供商Dropbox负责管理工程师的经理瑞恩•亨特(Rian Hunter)说,公司计划在明年暑期聘用30名实习软件工程师,而今年暑期这一人数只有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