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研究,千万别做第三者

标签: 用户研究 用户研究方法 | 发表时间:2013-09-02 08:38 | 作者:dream
出处:http://www.boxui.com

schedule

论相互了解,产品与设计师间往往水乳交融爱恨交织,每天给设计师买早餐的产品经理可不罕见。但对于用研人员,大家总觉得蒙着一道面纱,不知大堆看着头晕的数据背后的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在合作前,双方往往需跨越一道很大的叫做「用研如何与产品设计合作」的鸿沟。这道鸿沟之下,往往产生了诸多问题。

问题

  • 没做用研

由于不清楚哪些问题可以通过用研解决,许多争议被拍脑袋决定了,等发布后收到恶评才追悔莫及,此时再改,付出的代价就大了。

  • 沦为工具

等方案都出来了,才想到找用研来「验证看对不对」、「我想说服老大这么做,帮我找一下依据」。用研对产品的创意参与少,贡献度低,存在感弱。

  • 研究滞后

等产品和设计师提需求过来才想到要做。等辛苦做完用研,大家已经不幸 move 到下一个重点,不关心这些结论了。

缘由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多方面。

  • 各角色对用研缺乏了解

听到同事对我说得最多的话是「用研都干些啥啊?」「我这有个问题,不知道该不该做用研…」就连合作很久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对用研的职责也大多比较模糊和零散。只知道有问题可以找用研,但什么样的问题适合采用用研解决?不清楚。

  • 用研对产品的渗透不够

研究本身的深度与成效一般,团队对用研结论的推动不足;用研好似蜻蜓点水,做完一件项目便转移到其他产品,缺乏持续追踪,都可能造成用研并没有站在产品的第一线。

  • 用研工作本身缺乏规划

用研的规划较为长远和粗略,简单根据产品重点勾画出研究方向,往往跟不上产品版本节奏。但其实规划这件事情,并不是用研自己关着门就能列出来的,它需要紧密配合产品的周期。

用研解决什么

前面提到,许多产品和设计师并不明确什么情况需要进行用户研究。我的理解是,用研擅长解决 典型用户在典型场景下的典型问题。大部分问题的关键词(当然也有例外)包含着Who、What、When、Where、Why、How。

先来看一个例子。下图列举了某产品在某版本的不同阶段进行过的用研项目。大家猜猜是什么产品?

s02

可以看到,在不同阶段,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想要了解的方面是不同的,这样也就导致用研工作重心随产品周期而规律变化。

  • 规划初期,想了解的问题通常围绕着产品目标。

市场占有如何(还有什么机会)?目标用户是什么人(该优先满足谁的需求)?过去版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用户还有哪些潜在需求?优先做哪些事情?等等。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描绘出典型用户群体,利用各种渠道来收集用户的问题和需求。

  • 在产品和需求讨论初期,一些问题会凸显出来,成为对用户的去留起到决定作用的关键问题。

例如在手 Q 上,我们关注到许多用户反馈 QQ 的群消息在手机侧比较骚扰。那么,怎样让用户既不错过自己关心的群消息,又能避免 QQ 群「口水」造成的骚扰呢? QQ 手机版里的群设置,用户有没有和会不会用?他们对于各个设置的理解和使用场景是怎样的?在 PC 侧与手机侧,对于群消息的关注程度是否一致?……通过一些预研得到的用户行为和数据,可以为后续 QQ 群消息策略和设计带来实际的参考。

  •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产品和设计师也有许多拿不准的细节问题。

用户对于该任务的操作流程怎样?心智模型又是怎样?我们的新方案用户会不会接受?用户能找到这个功能的入口吗?图标用户看得懂吗?……通常的做法是针对新方案,采用用户访谈及 DEMO 可用性测试来解决疑惑。

  • 到产品发布前,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可用性测试。

除了可用性问题的搜集,还可以通过它预估产品的风险点:用户对于改动的态度,是欣然接受,还是愕然,不理解,拒绝或者直接无视?对于较为重大的问题,也可以成为之后版本的改进点。

在发布后,可针对该版本进行满意度调研,调查用户对于新产品、新功能的看法。

  • 独立于产品周期,也需要做一些不紧急但是重要的事情。

例如指导如何在该设备上进行更好的设计,以及行业性的研究等等。

相信对于不同产品,关注重点和困惑点是不同的。例如对于付费产品,用户的付费意愿和收费机制也许更受关注。除了产品特点,影响到「不同阶段做哪些事」的,还有产品迭代速度、用研的人力规模等。因此,在这里,并没有给出一个整体全面的模型,指出在一般范畴下用研需要做什么。更推荐的做法是根据产品和自身特点,来制定属于该类产品的模型。

当然这并不是画一个框,让用研被局限在这个框里。而是为了让大家思考和建立这样一个概念: 用研可以做什么?在不同阶段,用研的重心可以是什么?

提前卷入讨论

让用研贴近产品以及增进了解还有个好办法:对于关键任务,提前卷入用研人员参与讨论。增加用研对于产品讨论的参与,有利于用研结果更贴近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的需要。

用研在日常的用户接触中,往往积累了大量用户(甚至是不同产品)的使用行为。他们可以根据这些经验来帮助判断。例如,用研人员观察过多个手持产品的用户使用,发现一个共性:用户很容易忽略手机界面右上角的 button。特别当该 button 为纯图标无文字时,用户更容易忽略。当讨论是否要将某个重点功能放置在右上角时,用研便可以给出一些经验上的看法与建议。

此外,将用研人员卷入设计讨论的好处还在于,用研可以随时收集产品和设计师的困惑,如果能通过用研解决的,可以在后期启动用研项目。

问题的解决与遗留

让我们回顾最初的三个问题。

至此,我们是否能够稍微了解用研可以做哪些事情?又或者,我们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的周期特点,来总结出产品需要的用研可以有哪些?

在对用研有着系统的规划和持续关注下,加强与各个角色的合作,增强渗透是不断磨合与增强影响力的过程。

此外,在规划用研项目的时候,还需注意除解决当下的问题,更多需要思考,如何规划可以触及未来,而不是仅仅就事论事回答需求问题 List。

但对于与产品设计师的合作,我们还遗留了一些问题。

  • 用研需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才算好?
  • 如何挖掘用研需求?
  • 如何辨析用研需求?
  • 如何提高客户对于用研的参与和信任度?

……

篇幅有限,下回分解: )

相关 [用户 研究 千万] 推荐:

用户研究,千万别做第三者

- - 盒子UI
论相互了解,产品与设计师间往往水乳交融爱恨交织,每天给设计师买早餐的产品经理可不罕见. 但对于用研人员,大家总觉得蒙着一道面纱,不知大堆看着头晕的数据背后的他们究竟在干什么. 在合作前,双方往往需跨越一道很大的叫做「用研如何与产品设计合作」的鸿沟. 这道鸿沟之下,往往产生了诸多问题. 由于不清楚哪些问题可以通过用研解决,许多争议被拍脑袋决定了,等发布后收到恶评才追悔莫及,此时再改,付出的代价就大了.

用户研究

- - 技术改变世界 创新驱动中国 - 《程序员》官网
介绍自己的设计流程时,设计师通常都说它是“以人为中心”或是“以用户为中心”的. 笼统地讲,这表示设计师经常要考虑所设计产品的潜在用户,尽力为这些人创造出最好的产品.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不好回答. 好的设计通常都是从用户研究着手的. 我们如何才能发现人们想要实现的目标. 虽然这样做有时会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但一定要小心地评估人们给出的答案.

量化用户研究

- - IT技术博客大学习
标签:   用户研究   量化. 本文摘自《Quantifying the User Experience》第二章,作者:JEFF SAURO和 JAMES R.LEWIS,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侯松岩翻译. 对于一个如此简单的术语,“用户研究”对于不同的人意义也是不同的. 对于用户研究中的“用户”,Edward Tufte(Bisbort,1999)有一句名言:“只有两个行业把他们的顾客称作用户:计算机设计(译者注:computer design)以及贩毒.

Google+用户达到1千万

- fx_wonder - Solidot
Google+社交服务没有因为某些国家的屏蔽而放慢增长步伐,用户数量预计在今明两天内超过一千万,如果Google+继续开放邀请,到本周末将增长到2千万. Ancestry.com 创始人Paul Allen称,截至7月10日,全世界Google+用户达到了730万,而7月4日的用户数为170万,6天内增长了350%,他预测美国时间7月11日晚Google+用户达到950万,7月12日突破一千万.

研究人员再次警告:开车时千万要把手机放下

- Woooon - cnBeta.COM
得克萨斯州运输研究所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开车时发短信和打电话危险程度极高,1/5的致命车祸由手机引发. 一般的驾驶人可以在1-2秒内发现路况的异常,而发短信时反应时间下降到3-4秒,并且对闪烁光的反应微弱11倍,这意味着即便没有导致车祸也会闯红灯而吃到罚单.

安全研究人员Mark Burnett:今天我将公开一千万密码库

- - FreeBuf.COM | 关注黑客与极客
Mark Burnett是一名独立安全研究者,最近频繁有学生和其他安全研究者希望能得到他的密码研究数据. 在之前Mark都是拒绝提供这些数据的,但今天他决定向全世界分享一份密码数据合集. 他认为一份精心整理过的用户名及其对应的密码数据将使得普通用户更了解和重视密码安全. Mark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自称黑客组织匿名者(Anonymous)的发言人Barrett Brown遭到FBI逮捕,而他受到指控就是他公布了泄漏的密码库.

小谈企业用户研究

- - 盒子UI
互联网产品层出不穷,不同于大多数个人产品,企业产品的直接使用者为企业用户. 企业用户要比个人用户复杂得多,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环境、组织、个体间等影响因素. 对应地,在做企业产品的用户研究工作时,我们需要针对企业用户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来进行相应的规划和执行. 目前我主要从事企业产品的用户研究工作,之前也从事过一段时间的个人产品用户研究工作,对企业用研和个人用研的差异小有感受.

进行用户研究的五步法

- - 博客园_新闻
David Sherwin 著     Sevenshao & Timmliu 译     lynnwang 校正. 英文原文: A Five-Step Process For conducting User Research. 想象一下,这就是你所了解的我:大学毕业,男性,年龄在 35-45 岁,我有一台 Mac book pro,还有一台 iphone 5.

用户研究经验分享

- - CSDN博客互联网推荐文章
    前段时间参与了游戏用户的研究和分析,对于用户研究(以下简称用研)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进行总结跟大家分享一下.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可以多问为什么,这个习惯可以帮助自己思考的更加全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     l)在什么情况下用研.     2)不同场合的用研是不是有局限性.

用户研究经验谈(1):用户研究应该了解啥?

- Nick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用户研究,尤其是小样本定性研究的基本逻辑是:不仅要了解人们的行为,更要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动机、需求乃至价值观. 因为人的行为是太多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千奇百怪且变化不定,无法通过少量的行为数据推演出大多数人的状况;而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则要稳定得多,也更有普适性,因而更易探寻出行为的规律,这使得从小样本中窥见大问题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