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神級程式設計師,先練寫作讓思考更上一層樓吧

标签: 爆橘 工程師 生活 職涯 | 发表时间:2014-05-05 18:15 | 作者:36氪
出处:http://techorange.com

上週的 Teahour.FM 迎來了兩大內容平台的創業者做客,簡書的創辦人林立和 Logdown 的創辦人 xdite。

在節目中,林立和 xdite(台灣頂尖 Ruby on Rails 程式設計師) 分享了他們做內容平台的想法。最近五六年是社交網絡的天下,各種社交應用的爆發同時也把人們帶入了碎片化時代,尤其是 140 字的限制,使得人們在快速生產內容,快速消費內容,越來越少的人願意沉下心思考,記錄一些文字。我們的生活其實少了很多精彩,所以很高興能看到這一年間內容平台重新興起並且回歸, Medium簡書LogdownGhost等,每天去看看裡面的推薦文章,我相信一定會有被感動的時候。

  • 堅持寫作,對開發者的好處是無法估量的

節目中問了一下 xdite 一年的產出是多少,直接被嚇到了。在做 Logdown 之前 xdite 已經達到了年寫 400000 字,平均一天 1100 字,做 Logdown 之後是只多不少,對於一個創業者、技術開發人員而非作家來說,我必須得說是非常驚人的數字,當然在這個產出下,獲得的回報也是驚人的,比起之前寫的一篇文章就給 Logdown 帶來了 30 萬的 PV。

37signals 曾在其暢銷書『Getting Real』 中提到,招聘時,永遠選候選人中寫得更好的,無論是設計師、程序員、運營人員、銷售還是其他。寫得好的人也必然同時更善於思考和溝通,所以也能更好的與代碼和人打交道。

程式設計師大多都很痛恨寫文檔,尤其是寫那些認為沒用的文檔,繼而懶得記錄自己的思考和心得。我們在 teahour 也聊到這點,理解但非常推薦開發人員多寫文字,堅持寫作對個人成長帶來的好處是你無法估量的。我自己在團隊中,每一個功能發布,都是要求負責人直接去寫發布博客,不但要會實現,還是能給用戶講明白前因後果。

相信每個寫作的人都曾有體會,當你提筆去解釋一個東西的時候,你以為你知道的事情未必真正知道。寫作並不只是簡單的記錄,而是需要讓讀者也能跟著你的思路,理解你想表達的東西。所以,要想非常清晰的表達你的觀點,寫作必然是一次知識體系的重新學習和思緒的梳理,這樣才能幫助讀者理解。而這個過程,才是你真正的收穫。

  • 寫作也是你個人品牌建立和傳播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永遠不要低估文字的影響力和傳播力,總會有人因為你的文字而受益。

當你分享越來越多的思考和知識,人們會了解到你的個性,了解到你的為人和處事方式。不管是否會有人因此討厭你,請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你,他們會因為你的內容繼而了解你在做的事情,比如在寫的一本書,在做的一個產品等等。

而這些東西會也因為你的品牌而具有同樣獨特的個性。

程式設計師在開源的世界里以 Code 會友,在思想的世界裡以文會友。無論是 teahour 還是我的 Blog 文章,在這一年多都給我帶來了很多的好朋友,一些甚至在生活中都不可能有任何交集的朋友。人的成長就在於不停的擴大自己的圈子並對等的交流,接觸到這麼一群非常有思想的人,從這些朋友身上學習到很多東西,才是我最大的收穫。

在分享知識的同時,它可能也會節省你很多時間,比如也許你 Google 到的一個解決方案就是你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去年在 Teahour 時也問過 xdite 這麼高產的背後是如何尋找到寫作的主題的。xdite 解釋說有很多是很多人重複在問她的問題,她覺得累了,不想花時間一一回答,就把它寫了出來讓提問者直接去閱讀,這樣既可以讓讀者更系統的了解,也能節省大把的時間。

所以,YOU should write!

 

 

「我沒時間寫東西、我不知道寫什麼、我沒什麼有價值的好寫的……。」

不要再給自己找藉口了,放輕鬆點,我們不是作家要寫一部小說,我們只是作者要寫點東西,而如前面所言,寫作能讓我們梳理整個知識體系,這就夠了。

Medium 的 Slogan 我覺得非常好,「Everyone’s stories and ideas」,我們每天都在接收新的訊息和新的想法,為何不把它記錄成字呢?不要一開始就苛求完美,永遠記得壞的開始就等於成功的一半。我覺得我寫的每一篇初稿都很爛,但是每次修改都讓我覺得比前一次好一點點。到最後發佈時,看起來也還不錯,至少自己挺滿意。

細細分析, 寫作的整個過程其實跟做產品還蠻像的。一篇文章的出爐,需要歷經計劃、調查研究、初稿、複審、修訂和發佈的過程。做計劃時需要了解文章讀者是誰,他們的期望是什麼,確定主題思想。調研時比較同類文章,梳理整個思路。一般在這個階段後,我已經基本有了一個藍圖。初稿就嚴格按照腦圖需求,迅速成文。之後聽取朋友反饋,多次修訂,最後發佈。整就一個精益寫作的過程。

寫作是一個非常值得培養的習慣。這個技能的練成,沒有捷徑,唯有不停的練習。時代在回歸,人也要回歸。千里之行,始於足下,YOU should get started!

延伸閱讀:

要創業就要「寫」:吞下這 8 顆寫作大力丸就不怕作文了

(轉載自合作媒體《 36kr》)

相关 [思考] 推荐:

终极思考

- wei - 牛博国际
我的海淀剧院演讲门票放出后,八小时卖了四百多张,同事们说,日. 我淡淡地说,别这样,也许正是因为便宜才这么好卖嘛. 一转身我马上就打电话给老婆,操. 早知道就他妈把票价定高一点啦,真倒霉......干. 很大程度上,这可以解释两件事:1.为什么已婚事业男性的健康状况会相对好一些. 2.为什么在社会上受到尊重和认可的事业男性在老婆的眼里都是傻逼.

动车追尾的思考

- David Ruan - 扬韬
1、两列运行的动车追尾,绝对属于重特大责任事故. 雷电导致前车失灵,已经是责任事故了. 前车失灵,信号没有外发,又是责任事故. 调度体系没有发觉列车失灵,也是责任事故. 后车没有察知前车失灵,还是责任事故. 最后,后车发现问题,紧急制动系统有没有用也值得怀疑,因为后车司机据说是人工制动并殉职于岗位的.

重新思考电子书

- Alex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Hart,“古登堡计划”发起人,2011 年 9 月 6 日去世,享年 64 岁. 从 1971 年 Hart 制作第一本电子书,启动“古登堡计划”开始到 2011 年,Kindle、Nook 流行,正好经过 40 年. 如今电子书阅读器、电子书变得越来越流行,在北京的地铁上,你会经常看见低头拿着 Kindle、Nook、iPad、汉王的人们.

《系统思考》读后感

- 章明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经别人推荐(都忘了是谁推荐的了~),买了这本《系统思考》,看完前几章,发现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全书的精华也都在前面几章,后面都是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 为什么必须从整体研究系统. 将系统分块通畅破坏了你所试图研究的系统. 如果你破坏了系统内的连接,你就破坏了系统本身. 更奇妙的是,很多系统表现出他们的任何组成部分都不具备的特征.

Memcache架构新思考

- - ITeye博客
2011年初Marc Kwiatkowski通过Memecache@Facebook介绍了Facebook的Memcache架构,现在重新审视这个架构,仍有很多方面在业界保持先进性. 作为weibo内部数据处理量最大,对数据延迟最敏感的部门,基于本厂2年多来对mc的使用心得,我在本文总结对MC架构的一些新思考.

Google Reade关闭的思考

- - 猫星石 ~CafeNeko
关于google reader所引起的口诛笔伐已经看的足够多了,所以这里我并不想再去谈Google的这个决定正确与否. 我想说的是关于”后GR时代”的一些思考. 关于GR的好我已经听的太多,曾几何时我也是重度的GR脑残粉. 但是早在GR宣布准备关闭时,我一边看着GR里面永远也不会清空的条目,我就在想,我真的还是GR的脑残粉吗.

表单设计的思考

- - 腾讯ISUX - 社交用户体验设计 - Better Experience Through Design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形形色色的表单,登录账号、填写信息以获取服务、发布内容等. 然而填写表单的过程往往不是特别愉悦的,我们需要消耗时间输入信息,点击提交,可能还需要等待审核;尤其是碰到较为复杂、流程长的表单,如果用户体验较差,很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在中途选择放弃. 那么,如何提高用户填写表单的效率,防止他们出错或中途流失,提升愉悦度及转化率呢.

谈CIO思考之重点

- - 人月神话的BLOG
在这里主要针对中大型企业有专门的IT部门和独立开发运维团队的情况,对于这种企业的CIO,核心的一些思考点在哪里,和常规软件企业又有哪些差异. 对于企业IT部门是成本中心,在开源节流上,利润中心的重要性和关注度还是远远高于成本中心,这也是很多企业IT部门往往不受重视的原因,CIO本身也没有太多的决策权,在本身没有太多独立开发能力时候更多仅仅是一个运维中心的角色.

推行TDD的思考

- - 简单文本
目前来看,推行TDD的障碍大约有如下几点:. 分析需求并进行任务分解的能力; 3. 将测试作为开发起点的开发习惯; 4. 开发人员的重构能力,包括如何识别坏味道和如何运用重构手法; 5. 单元测试的基础设施,尤其是测试数据准备;. 开发人员对于软件质量,常常偏重于软件的外部质量,体现在他们的工作效益上,就是被测试人员发现的缺陷数.

对于理财的思考

- - 吹风吹到疯
但是我要说:你若理财,财也未必理你. 我应该算是比较买基金的,大概是04年开始买了,曾经翻番过. 也尝试过炒外汇,那真的是没赚几个钱而花费好多力气,我也买过理财产品,有幸没有亏本已经不错了,也想去尝试炒美股,还好没有花精力进去. 反正这么一圈下来,我的理解就是:不要追请求理财了,先整明白自己要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