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与小我:谈技术人员的优越感(三、四)

标签: 清高 技术人员 | 发表时间:2014-06-02 12:17 | 作者:
出处:http://news.cnblogs.com/

技术人员容易出现小我而忽视团队。

一家公司需要保持正常运转,就需要营利。不管这家公司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手段,营利都是最终极要达成的结果。哪怕你的公司再有伟大的梦想,或者再采取其他以免费为噱头的手段,你也是需要有利润来保证至少机构运行的成本。不管是否直接奔向利润,但是利润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结果。公益性机构的情况不太了解,也就不在讨论范围内。

同时,公司的运营一般也是以业务为基础的。业务就是能带来利润的具体的运作单元或实例。技术人员一般也就是处在不同的业务中完成自己的工作。

那以这种视角来看,技术的作用就很明显,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支撑,确保业务的正常运行,同时,技术也可以作为关键要素,在业务关键节点的关键流程上发挥出关键作用。

当我们深入到一个领域,而不能自拔,不观感外部的变化,往往容易出现自娱自乐的情况。S君写公众号有时候也是自娱自乐,想写啥写啥。

技术人员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称之为技术人员的小我。这里主要写两个方面的表现。

1、 不以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为导向,倾向于用宏大的场面来解决小问题

技术是强大的,有时候却并没有那么强大。业务的快速变化使技术有时候无法第一时间响应,因为技术有点像工厂上流水线工人在生产,产品从原料到出厂毕竟有多道工序。

但是业务要求技术能够快速干净地解决一些问题。而技术人员的工作习惯往往是,做一件事情,需要从搭环境开始、建立库、编码、调试。尤其是在大的公司工作习惯久了后,由于大公司在代码基础设施方面做的很完善,在面临一项工作时,往往想着很高大上的解决方案。举个很通俗的例子,有个活可能要遇到一些数据的分析,于是马上想到搭一个数据库,有一些文本需要匹配与查找,于是马上想用正则表达式,但是技术人员并非全然是全栈工程师,也有不熟悉的领域,于是你会看到,交给技术人员一个问题,指了一个方向,他会往另一个方向走……

在面对业务问题时,先采取快速有效的方案,解决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是长期问题,那在解决后,再尝试迭代用更好的方法解决,这叫优化。而不是完美主义,闷了半天憋出一个解决方案,通常还不是那么好。

S君是奋战在 IT 行业一线的工人,经历的是生产上的刀光剑影,最深刻的感受是,面对快速变化的业务,指导思想其实就是小米加步枪,快速响应并解决问题,美军的装备好,那也是在问题解决后,逐步优化解决。 

2、 过于高估自己的工作成果,身陷其中而缺乏大局观

“只有我自己的工作才能算是正紧的工作,其他的人都不重要。因为整个代码都是我写的,你们都没有参与。”每每和技术人员交流,看到他们流露出这种天真的想法,我都会被这群人的天真与单纯所打动。

这样想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屁股决定脑袋的定律,必然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但是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人对于自己的想法与处境通常难有清晰的认知。就是说,这么想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性,不知道这么想可能会有问题,这种“缺失的意识”,就会出现一些有意思的情况。

比如说,如果你是技术人员,你辛辛苦苦做了一个工作,最后在更高一级的层面,由于战略或者其他的原因整体被取消,相当于某种意义上,你的工作就是白做。那你会有什么反应?

这里有两个角度可以来分析,一个是工作中的个人意志与公司意志的关系,也就是我以后会写到的“事情与心情”的关系;另外一个是局部的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也就是很多人会说的大局观,这里我以后会写到“屁股决定脑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单就这件事情而言,如果一个习惯于高估自己工作的技术人员,可能在情绪上会表示难以接受,如果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好事情与心情的区隔,对这件事情的认知,就会影响到对于领导,对于公司,对更大层面的看法。你在工作相关的社区里看到的吐槽领导是傻逼的例子,我认为背后都很有可能会有类似的逻辑。但是我想说,领导看到的信息比你多,你真的确定你想到的领导就看不到么?

最后再给一个观点,技术人员不光要有务实的能力,也要有务虚的能力。编辑器是技术人员的主战场,他们用键盘在上面书写着代码的艺术。所以技术人员是相当务实的,他们喜欢在代码文档搜索引擎中游走,在博客上记录,在饭桌上讨论程序。他们喜欢说 talk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但是脚踏实地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还是要仰望一下星空的,务虚与务实就是两条腿走路。方向如果不对,越努力就越错的离谱。而 LinusTorvalds 说这句话本身,我认为是在务虚的范畴下的。

还记得前几期的《梓人传》么?你可能会认为不干活还能拿的多,还能写最后的名字,那是人家会务虚啊。(一方面原因)

我们技术人员可以完全务实,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真心不想看到,其他人在务虚的时候你不参与,其实你也不会,然后你自己的工作上的前进方向,是由其他务虚的人,完全决定。

最后,再祝节日快乐!

本文链接

相关 [清高 技术人员] 推荐:

清高与小我:谈技术人员的优越感(三、四)

- - 博客园_新闻
技术人员容易出现小我而忽视团队. 一家公司需要保持正常运转,就需要营利. 不管这家公司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手段,营利都是最终极要达成的结果. 哪怕你的公司再有伟大的梦想,或者再采取其他以免费为噱头的手段,你也是需要有利润来保证至少机构运行的成本. 不管是否直接奔向利润,但是利润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结果. 公益性机构的情况不太了解,也就不在讨论范围内.

技术人员的眼界

- blankyao - Solrex Shuffling
意识到眼界的重要性,最初是在大学时学长的交流会上. 南大数学系有一个传统,每年总有那么两三次组织高年级的同学开经验交流会. 这些交流会可能有明确主题,例如留学或是找工作,也可能没有明确主题. 幼稚如我,在大一阶段拒绝参加任何形式的社团或者活动,认为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事情足矣,闲暇时间基本花费在小说上.

技术人员创业的短板

- Ryan - DBA Notes
越来越多的做技术的朋友开始加入互联网创业的大军. 这几年来,的确见到过不少技术人员创业的成功典范,但没见到没听到过的创业不成功的案例应该更多,所以,先别受那些成功故事的蛊惑,从那些失败的项目或是创业人身上吸收经验和教训更让人受益. 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其长处当然是技术,对自己如何运用技术做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产品有把握和信心.

技术人员能力模型

- 丹枫 - 啃饼随笔
上周和harvey讨论了一份技术人员能力模型,是用于技术人员自身对照并引导自己进步的一个模型,并不是用于评估他人的模型. 感觉harvey总结的不错,挺靠谱的,凭回忆记录一下,希望对你也有用. 模型分为四块:coding、设计、项目管理和扩展. coding是基础,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必须拥有这个能力.

技术人员的发展之路

- - 酷 壳 – CoolShell
2012年的时候写过一篇叫《 程序算法与人生选择》的文章,我用算法来类比如何做选择,说白了就是怎么去计算,但是并没有讲程序员可以发展的方向 有哪些. 所以,就算是有这些所谓的方法论,我们可能对自己的发展还是会很纠结和无所事从,尤其是人到了30岁,这种彷徨和迷惑越来越重. 虽然我之前也写过一篇《 编程年龄和编程技能》的文章,但是还是有很多做技术的人对于自己能否在年纪大时还能去做技术感到没有信心.

技术人员如何"正确"的浪费时间?

- Angela - DBA Notes
苹果产品用户要浪费时间,你就应该这样做:买个有锁的 iPhone ,每天刷几百次威锋网等待越狱或解锁,看到新 App 就安装,程序提示更新立刻升级;有新的固件(哪怕是 β 版)就压制不住升级的欲望;每次 WWDC 提前几个礼拜就关注,坚持看完所有 Keynote 和文章,然后到 Twitter 或是微博发表评论,再在微博上收听苹果产品有关的 ID....

两则.NET高级技术人员的招聘信息

- Xu Ning - 老赵点滴 - 追求编程之美
几小时前我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消息,表示我即将加入一家外企,而且完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IT公司之一,而且这个公司会让大家感到“意外”. 于是大伙有猜微软的,也有猜Google,Apple,Oracle,HP等等,当然也有猜对的童鞋. 在此公布答案,它便是传说中的IBM公司,我将在那里继续我的.NET程序员之旅.

如何管理飞扬跋扈的技术人员

- - 创业邦
  在互联网项目当中,相信每一个项目经理或者制作人,最头疼的就是技术部的管理. 因为技术工作看起来是那么的棘手,一般人难以理解,而且技术人员大多数都似乎情商不高. 管理人员既不能轻易了解技术工作的内涵,技术人员也觉得很难和管理人员沟通. 特别是技术工作,难以在不同人之间交接,很多技术人员都声称无法继续别人做过的项目.

[原]【原创】技术人员如何去面试?

- - heiyeluren的blog(黑夜路人的开源世界)
作者:heiyeluren. 微信: heiyeluren2012  (欢迎关注微信获取更多技术相关资讯). 微博: http://weibo.com/heiyeluren. 博客: http://blog.csdn.net/heiyeshuwu. 又到了每年3月-5月的离职跳槽高峰期,不论什么level的程序员们都开始纷纷去考虑勾兑猎头跳槽投递简历应聘面试等等关乎自己工作事业等重大问题的忙碌上面了.

技术人员在大公司能学到什么

- - Juven Xu
我在小公司待过、也在大公司待过、还作为小公司的咨询顾问在大公司待过很长一段时间,目前还在大公司待. 对于个人成长,大公司能给你哪些小公司很难给的机会. 技术人员在大公司要面对的问题. 个人成长,方法大致是两种,第一是主动学,现在互联网这么开放,IT行业中的知识,只要你想学,几乎没有找不到的资料. 基本上,稍微靠谱点的技术人才,都具备主动学习的素质,然而这种学习方式,无论是看书、读博客、上在线课程…… 都有个非常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对问题的直观体验,几年前我看《Java Concurrency In Practice》,囫囵吞枣,表面上懂了,实际上压根没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