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理解、速度及多少
1. 看不懂《围城》是不是没有文化?——陈章鱼
有的时候,个人经历也很重要。
小的时候读《背影》,可能感触不深。背井离乡上大学之后再读,可能就觉得句句写到人心里。
中学背《项脊轩志》,可能读到最后那句 “今已亭亭如盖矣” 才觉得不胜唏嘘,如今看到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就已经泪流满面了。
也许有过一次很投入的爱情,才能看懂《红楼梦》。
读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用力读书,用力生活,用读书的所得去生活,再用生活的感受去读书。有的时候你觉得读某本书(特别是文学作品)没有感觉,也许是因为你的人生还没有到哪个阶段。不用着急,等一等,过一年两年再重新翻一翻,感悟就会不一样。
即使你觉得完全能够理解的书,过两年再读,感受也是不一样的。钱钟书本人多年后再看《围城》,他的反应是 “骇且笑” 。好的作品常读常新,这才是书籍的魅力所在。
2. 为什么有些人读书能读得那么快?——胡天翼、赵世奇
最基本的一条是:读得书越多,读起书来越快。看得多了,对文字会越来越敏感,看了几个字就自然知道这句话在说什么。就好比看外语文章,一开始看得慢,看个半年,自然就快了。未必是单词量扩大了,也许只是对字母文字更熟悉罢了。
其次,看学术书也是很容易读得快的。我认识的读书快又多的人,都有这个体会:当一个领域你很熟悉时,再看该领域的书会特别快。比方说你对某个学者特别熟,当看到关于他的内容,只需要看几个关键词(如学术专用名词),就知道这里讲的是什么,常常只需一扫而过。有个简单的方法就能证明这一点:看科学松鼠会某个作者的文章,例如专门讲食品安全的云无心的文章,你连续看5-8 篇,就会发觉其实他的基本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接着看他其他文章,只要扫一下标题,你自己都知道结论和分析过程是怎么样子的了,看都不用看。
最后,像文学类的书怎么读得快,我体会不多。凭着第一条的基础,应该也能读得很快,但不知道有没有像第二条那样专门的提速法。我猜想,当对基本的文学结构,写作手法熟悉之后,也能看得很快。
读书速度受到视觉输入影响:
- 不回视;
- 不跳读;
- 结构化阅读;
- 重点记忆重点部分。
读书速度受到理解影响:
- 提前阅读导读、书评,整体了解书籍内容;
- 预习相关定义知识;
- 多读此类书,了解结构特点;
- 如果是入门书,看你对这方面的天赋和兴趣,或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读书速度受环境影响:
- 找个安静的地方读书;
- 读书,其实最重要的是光线、心情,外界噪音,很容易被无视的。
- 读书受到心里因素影响:
- 因为恐惧,比如不喜欢英语,看不进去任何带有 abc 之类东西的,可以通过心理暗示解决;
一些小地方要注意的:
- 不是读书越快越好,读书最后要的是相关知识的理解率和理解程度;
- 有些书,就是用来一天享受一点的;
- 读书关键要前后呼应,不要单纯读书,读后,要反思,要回想;
- 多看书,速度也好,理解率也好,记忆力也好,在掌握了方法的基础上,还要多加练习。
3. 如何看待爱因斯坦认为「人在一定岁数后,阅读过多反而影响创造性」的观点?——张佳玮、张亮、
以前有人开过玩笑,说相对论更适合研究宏观高速、量子力学更适合琢磨微观低速,而解释身旁的事,还是牛顿经典力学比较好。
借这句话,我觉得,爱因斯坦这段话,对爱因斯坦、波尔、费曼、泡利那种级别的人来说,非常有意义。
但对我们平民百姓来说,抱歉,阅读量岂止不是” 过多“,而是 大大不够“。说难听点,大多数普通人都没资格琢磨”阅读是否过多“这问题。这就好像孔子到最后可以从心所欲不逾距,绝代高手到最后可以不拘泥于招式,但对世上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先把基本马步扎好,把该读的书都读完先吧。
但要明白,任何一本书能给你提供的信息和启发都是有限的,而另外两件事是无限的。
这两件事就是生活和思考。
如果一个人读了很多年书,而学不会感受生活,学不会自己思索,那他并没有真正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