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缺陷的有效管理
“这次发布之前怎么这么多的缺陷,是不是需要分析一下啊?” 答案是肯定的,可是这个时候才想起要分析已经有点晚了,有可能这些缺陷很难分析了。这是发生过的一个真实场景,所记录的缺陷包含信息很有限,很难有效的做好分析!本文就来聊聊如何有效的管理和分析缺陷。
缺陷记录
曾经有个项目是在 QC (Quality Center)里记录缺陷,需要填写很多必填属性字段,加上 QC 服务器在国外,访问速度非常的慢,每次记录缺陷成为了大家极其痛苦的一件事情。于是,很多时候,发现了缺陷也不愿意往 QC 里填,而是直接写个纸条简单记录下,验证完了它的生命周期就结束了,这样后面就没办法去很好的跟踪和分析了。(题外话:当时采用脚本稍微减轻了点痛苦。)
也有的项目对缺陷的格式和属性没有严格要求,记录的时候很简单也很自由,这样记录的缺陷由于很多必要信息的缺失,对后续的跟踪和分析也是极为不利。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记录缺陷时同样有一些属性要求填写,但是这些属性值可能不是那么有意义,导致存储的信息不仅没用,反而添加混乱,也是不利于跟踪和分析的。比如,其中的“根源(root cause)”属性的值如下图 1 所示,这些值根本就不是根源,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捣乱属性。
图 1 某缺陷根源属性值
缺陷记录应该做到尽量简单,且包含必要的信息。
1. 标题:言简意赅,总结性的语句描述是什么缺陷
2. 详情:包括重现步骤、实际行为、期望结果等,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详细程度,必要时可以添加截图、日志信息等附加说明。
3. 重要属性:优先级、严重性、所属功能模块、平台(OS、浏览器、移动设备的不同型号等)、环境、根源等,这些属性对应的值需要根据不同项目的情况自己定义,其中“根源”是相当关键的一个属性,后面有示例可以参考该属性对应的值有哪些。
4. 其他:每个项目对应的还会有其他信息需要记录的,自行定义就好。
在敏捷开发环境中,测试人员可能随时在测试、随时都会发现缺陷,包括还在开发手里没有完成的功能。什么时候发现的缺陷需要记录呢?通常情况下,开发还没完成的用户故事(story),测试人员发现缺陷只需要告诉开发修了,在该故事验收的时候一起检查就好了,无需单独记录;在开发已经完成,交到测试人员手里正式测试的故事,再发现缺陷就需要记录来跟踪了;后续的所有阶段发现的缺陷都需要记录。
缺陷分析
比较推荐的一种缺陷分析方法是鱼骨图分析法,可以将跟缺陷相关的各个因素填写到鱼骨图里,对缺陷进行分析,如下图 2 示:
图 2. 鱼骨图缺陷分析法
缺陷相关的各属性拿到了,就可以用表格、曲线图、饼图等统计各个属性对应的缺陷数量,分析缺陷的趋势和原因。下面是我在项目上做过的分析报告图:
图 3. 功能与环境对应缺陷数量统计表和缺陷根源比例图
图 4. 缺陷根源统计表和比例图
图 5. 缺陷迭代趋势分析图
分析完得到统计的结果就要采取对应的措施,从而防范更多的缺陷产生。比如:修缺陷(上面示例中的“bug fixing”)引入的新缺陷比较多,可以在修复缺陷后添加对应的自动化测试;浏览器兼容性问题相关的缺陷较多的话,可以在开发完成验收的时候在多种浏览器上验收,等等。
什么时候该进行缺陷的分析呢?通常,推荐每个迭代周期分析一次,并且跟以往各个迭代进行对比,进行趋势对比。当然,有时候可能一个迭代发现的缺陷非常少,分析的周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
总结
缺陷记录是为更好的跟踪和分析缺陷做准备的,而缺陷分析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对于软件过程的改进,软件产品的发布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建议各项目定期都要做做缺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