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音乐服务
Tower Records 已死,其黄胶袋上刺目的“No Music, No Life”却早已脱离口号成为现实——与我的同龄人一样,我离不开音乐。这个习惯脱离了小时候一柜子的卡带、稍大些一墙的 CD,脱离寻访香港 29 家独立唱片店、圆梦 Kraftwerk 现场、为 MotionCitySoundtrack 特约摄影——而最终归结为马世芳在访谈中原意迥异的一句话:“你失恋的时候,听出租车上放的每首歌都觉得是你的生命故事,这就是流行音乐。” 我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好用的音乐服务却少之又少。
从我幼年时的黑胶到现在的数字格式,音乐的存储和购买都方便了许多。在现有的介质基础上,Pandora、iTunes、Amazon、Google Music Beta、豆瓣甚至Facebook 都是我常用的音乐服务,然而每一项都有各自的致命缺陷。不管依托于何种平台,如柏拉图学派所称一件好的物事应当能完美实现其功能,一项好的音乐服务应该能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满足我的所有音乐需求。从这个角度出发,理想音乐服务应该是这样的:
聆听
Google Music Beta, Amazon, iCloud 都有云储存特色,而云应当是未来音乐服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同设备甚至平台间的同步概念已经盛行多年,而其在音乐服务方面的应用迟缓到让人忍无可忍。音乐服务的云,不该是我用一小时上传 4 首歌到 Google Music Beta,更不该是我在报社办公室的 Mac 可以享受 iCloud,在 IT 部办公室的 Windows 上就无法同步。操作系统平台不应该成为阻碍——音乐作为一种时时刻刻的需要,应当是随时随地被满足的。
报社办公室、IT 办公室、回家路上、教室里、公寓中——我需要的音乐服务应当支持全平台的云储存。
发现
然而仅有云储存是远远不够的,另一项重要音乐活动是发现新歌。这个行为在淘 CD 的年代可以是寻找特定的乐队,也可以是碰运气盲买,还可以是听电台推荐最新单曲。后来我们有了 Sound Hound,可以随时辨认好听的乐曲名称,有了各种音乐资料库整理喜爱乐队和曲风的全部专辑,我们还有了各种网络电台服务——感谢上帝,我们有了 Pandora。
我需要的音乐服务的发现功能应该是以上的总和,即包含了垂直发现和横向发现。除了像音乐资料库一样垂直发现指定音乐人的作品外,横向发现的绝佳例子就是 Pandora。Pandora 所创建的 Genome Project 在同类型服务中,受益于曲库的庞大、关键词编写准确以及用户喜好判别功能,成为我和周围朋友最常使用的音乐服务,不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派对,总有人一个人负责播放自己的 Pandora 频道作为背景音乐,朋友还送过自己调制的频道作为旅行礼物。
和云储存结合的 Genome Project 应当做到通过本地曲库判断音乐喜好,垂直推送喜爱的音乐人,横向推送相似的曲风和声音,并实现方便的一键购买。
分享
分享是听音乐的最后一个步骤。我在 Facebook 上“Like”心爱的乐队,在豆瓣上标记和评价听过的专辑,在 Twitter 上给朋友推荐单曲——这些步骤应该在理想音乐服务中一步完成。如果说 Facebook 是人际关系的巨型社交网络,那么这项音乐服务也该致力于将于音乐有关的一切信息整合,并通过成为连接不同社交网站、个人乐曲资料库、听者与创作者的中心,完成沟通反馈这一最后步骤。
理想音乐服务之所以理想,大约是因为暂时无法实现。聆听、发现、分享这三个听起来非常简单的功能,大多数现行音乐服务都只做到其中两项,其中困难在于人造壁垒:版权、平台、人力物力。在未来三年内,要实现这样的服务,恐怕还不能甩开唱片公司。虽然这些公司庞大、迟钝、转型缓慢,面对数字时代顽固不化,然而他们毕竟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积累了大量音乐行业的基础。一个知名音乐人离不开唱片公司的挖掘、培养、宣传,他们所获得的认同和歌迷也深深扎根于唱片公司一手建立的音乐行业制度、奖项。长远来说,唱片公司也许会像当年的 Tower Records 一样被人遗忘,短期内却还没有取代它们的可能。
虽然不愿意承认,不过最有可能做出接近这种服务形态的,恐怕还是 iCoud。官网下方说明中写着 iCloud 需要 “ a PC with Windows Vista or Windows 7 ”,虽然明显意指联系人和日历项目与 Outlook 同步,还是让人不禁对 iCloud 与 Windows 平台产生期待。Genius 目前的功能还极其有限,然而假如苹果不过是蓄势待发,在过去几年内积累了足够的数据进行分析,那么 Genius 和 iTunes 商店的结合能成功实现“发现”,而以 Ping 为基础的分享功能将会是锦上添花水到渠成。
又或者 Facebook 会来做这件事。最近推出的社交化音乐服务,最有可能整合庞大的 Facebook 音乐人页面基础、目前还处于原始阶段的页面音乐插件、个人资料里的爱好描述以及 News feed。既然有风声透出,有理由相信 Facebook 很难放弃这块蛋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市场。
然而现实是,唱片公司作为固执的版权所有者,有可能索性收购了 Pandora,再与 Google Music Beta 以及 Amazon 最终达成谈判,进一步抬高音乐服务的价格。要跨越价格和版权,就需要版权拥有者与技术拥有者结合完成割裂服务的统一,也就是需要整个音乐行业的转型。无论如何,在 CD 年代没能实现的完美音乐体验,希望在数字时代最终到来。
No Music, No Life.
感谢@Redrum@积木 的头脑风暴。
© M 同学 for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链接 · 8 热评 · 关注我们的微博 · 订阅我们 · Facebook · #ifanr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