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PUA文化_今日话题_腾讯网
PUA文化最初是所谓“搭讪的艺术”,但如今在国内很大程度上已经等于“祸害年轻女孩”
在百度百科上,“PUA”这个词条已经有近百万的浏览量,不可谓不小,但依然有很多人完全不了解这是怎么回事。不妨抄录下词条的简介――PUA,全称(Pick-up Artist),起初指的是一群受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和不断自我完善情商的男性。后来泛指很会吸引异性,让异性着迷的男女们。字面上的解释,PUA指的是搭讪艺术家,但因为PUA文化的变迁和进步,PUA的定义已从简单的搭讪扩展到整个两性交往流程。主要涉及:搭讪(初识)、吸引(互动)、建立联系,升级关系、直到发生亲密接触并确定两性关系。
看起来,这个说法还比较中性。一些关于中国PUA产业的国外报道,也还相对客气,一篇报道是这么说的――近年来,由于中国性别数量的不平衡以及日益自由的恋爱文化,专门为男士设计的约会课程开始盛行。一些课程班采取集中性训练,教给男性学员们如何穿着打扮,并会带他们去商场里和女生搭话。建立比较早也比较有名的几家“把妹公司”包括由王环宇在成都建立的浪迹教育,还有被誉为亚洲PUA社区的教父Tango所建立的坏男孩学院。
这大概是因为,PUA文化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初的目的也确实有其正当性――确实有些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存在与异性交流的障碍,PUA文化把一些搭讪技巧传授给这些人,不也挺好的吗?也正是依托这种名义,PUA文化的中国倡导者们大摇大摆地开设各种咨询公司,文化教育公司,来推广PUA课程。
然而很多人发现,PUA文化在中外是有区别的。国外的PUA文化名声虽然争议也很大,但国外年轻人的约会、排他性约会再到确定男女朋友关系,通常阶段是比较明确的,当事者也比较拎得清,PUA大多数也只是针对“约会”这个阶段。
而国内呢,三个阶段不怎么分,尤其是把性看的比较重,于是,光怪陆离的事情层出不穷。
有声讨者搬出了一个视频,说的是一个自称PUA导师的男子,号称自己睡过400个姑娘并同时交往17个女生,还有说什么“我们这里的导师都是百人斩”,“在一些三线城市,女生见识不是很广,有没有文化,对于自我保护意识差,家教又不好,平时又是放养,很容易X,尤其是中专生”。
应对PUA文化,国内甚至出现了“反PUA者”,专门对抗PUA文化。在反PUA者看来,所谓的PUA课程有大量有害内容,包括什么“如何8小时上本垒”、“如何优雅地下床(防止被纠缠)”、“推拉打压、asd、dhv、ioi、玩家陷阱等大量操控技巧”,认为这些有心算无心的“技巧”,坑害了大量涉世未深的女孩。严重的,还包括广泛传播涉黄图片、视频等等。
为什么PUA文化在国内会是一种这么糟糕的东西呢?
最主要的原因,还真可能在于,“肥羊”太多了。
PUA文化的逐渐流行,在中国有其土壤
微博知名用户“上海滩小律师”曾分享过一个他接手的案例。当事人是一个光上海房产就有四套的生意人,早年离婚一个人把女儿带大,女儿上海大学,大二暑期去KFC打工。“本来他也当女儿体验生活就算了,没想到竟然找了男朋友,那男孩老家穷,大专学历……结果今年女儿怀孕了,一毕业就要结婚,做妈妈,女方家陪嫁一套市中心房子,一辆奥迪Q3,男方家长也来上海了,很喜欢这个未来的儿媳妇,当事人问我咋办?”
且不谈这个故事是否有歧视“凤凰男”的意味,关键在于女孩是怎么看上男孩的,富商父亲问女儿时,回答是“对我挺好”。
“对我挺好”,这一下就触及核心问题了、过往人们歌颂的爱情,往往正是那些不讲究门当户对,不管金钱地位,而是追求真爱的故事,所谓的真爱主要指的就是情感方面。能让女孩说出“对我挺好”,在爱情方面不就是一个细腻用心的男孩吗?
问题在于,PUA达人也是“包装”成这样的。
并不是说,上述案例中的男孩就是一个PUA达人。但PUA文化中确实有一种目的就是“让�潘磕嫦�白富美”,对女性PUA者则是“撩凯子”。去年轰动一时的苏享茂翟欣欣事件,有网传说法翟欣欣就上过“撩凯子课程”(未证实)。
这种情形,与更多见的,以“骗色”为目的的PUA行为,都存在共通性――利用一些技巧,攻破目标的感情防线,让目标以为遇到了真爱,而进攻者实际上却别有用心。
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当代中国存在着土壤。
长期以来,中国年轻人的情感追求是被忽视的。以高考为代表的学习压力和“出人头地”的工作压力,迫使很多年轻人的生活重心过多地放在了学习和工作上。即便谈了朋友乃至结婚,很多中国人的婚恋也被视为缺乏“罗曼蒂克”,情感要素无法凸显。以至于,婚姻质量相对不高。但情感需求这东西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于成家者而言,表现为离婚率连年攀升,中年危机影视作品大热等等;而对于年轻人,就往往表现为对“情感攻势”难以抵挡。
当然,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看重情感,前几年的《非常勿扰》塑造的“拜金女”是人们更为熟悉的年轻女性形象。但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重视情感需求,渴望内心被理解、自身兴趣能被认同的女孩也大量存在,她们甚至可以不计较对方长相、学历和财富,而是愿意追逐对方身上散发出来的“魅力”。
对于90后乃至00后,一些社会因素让追求情感需求的人变得更多了。一方面,独生子女成为普遍现象,另一方面,是家庭双职工,这导致了,物质上这是被精致养育的一代,但精神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年轻人从小就对人际感情更加渴望。然后在叛逆、独立等情绪影响下,成为恋爱市场上易被攻略的“肥羊”。一个叫成真的PUA课程创立者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就很直白,“越年轻的一代,关键是90后,对于婚姻啊,对于男人啊,更少的看中物质方面的,更多地看喜欢不喜欢,有没有办法去沟通。年龄越大的越能忍。对于很多90后来说,物质是无法取代情感忍受的。吸引一个女人跟钱没有关系,吸引跟结婚是两回事情。”
也有人认为,很多被骗女孩是被虚构作品“坑”了,从琼瑶剧开始,各种虚构文学影视游戏作品就不断向年轻女孩灌输真爱有多么好,应该去寻找真爱,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各种理想中的男人并不是那么多见,反而存在着大量伪装的“捕食者”。
这就是PUA文化在中国异化的最大原因,结合贩卖课程等商业化需求,中国的PUA文化就更加显得面目狰狞,成为名副其实的“泡学”。
避免成为被PUA攻略的对象,年轻人一定要擦亮眼睛
有人表示,“同样的PUA技术,有人通过它脱单,有人通过它约炮,还有人通过它做拆白党(20世纪20-40年代的上海俚语,泛指上海地区一群纠党并以色相行骗,白饮白食骗财骗色的青少年)谋财害命。这个时候应该直指人心批判那些谋财害命的,而不是一棍子把所有相关的人打死。”这句话有其道理,但也不得不承认的是,PUA文化在中国的异化,已经到了不得不警惕的时候。
事实上,很多情况下,PUA跟电信诈骗没有什么两样,也是有一套高超的言辞技巧和剧本,只不过一个是骗钱,一个是骗色。难题在于,虽然电信诈骗法律上是违法犯罪,但报警了也往往找不到人,而PUA骗色者虽然人你可以找到,但在法律上却无可奈何。往往只能在有敲诈、威胁行为或者传播黄色图片视频等行为的情况下,才能诉诸于法律。
因此,想要“防狼”,抵挡PUA攻略,还是要靠自己。年轻女孩包括男孩都需要擦亮眼睛。正如英国著名作家阿兰德波顿在《爱情笔记》中所说,一个人完全是可以收放自如地吸引自己毫不在意的人的,别被这种人骗了。“最笨拙的人则可以被认为是最真诚的,拙于言词反而可以证明其真情实意”,“胸怀真爱的人,思绪凌乱,无法吊饰华丽的辞藻。语言在爱情面前无法自制,错误百出,因而欲望旺旺言辞朴拙。”
换句话说,有必要认识到,“甜言蜜语”未必就意味着善解人意,不善言辞者一样有可能传达出爱意。这并不是说,传达爱意就一定要忽视技巧,而是说要透视技巧之下的东西。谁让现在这个社会,各种“套路”就是这么发达呢?
此外,对各种套路也有必要熟悉了解,就像了解电信诈骗一样。有反PUA者传授的经验还包括观察朋友圈、观察言辞行动、观察事后表现等等。甚至要牢记在接触早期就应该“尽职调查”。毕竟,感情被欺骗,可能比钱财被骗更让人心痛。
因此,媒体也有必要更多报道这类骗色的故事,等越来越多人熟悉这些“套路”后,PUA达人的成功率想必就不会那么高了。
对于那些婚恋市场上“目的纯正”的人,也要多思忖下,是否真有必要去学习PUA的技巧,学习所谓搭讪的艺术,有时候,想展示出真诚,想展示出关切,并不需要太过华丽的技巧即可实现。正如知名自媒体人熊太行在点评《无问东西》时所说,“一个男人的成色,就是看关键时刻是否有担当。一个男人在’幽暗时刻’的选择,尤其重要。大多数男人都渴望找到优秀的女人,有些人为此还要去学PUA之类的烂东西,学搭讪、学泡妞。我遇见这样的年轻人,就会告诉他,你在绕远。把人做好,自然就变成了好男人,根本不愁遇不到好女人。”
多一分真诚,少一分套路,抵制PUA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