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一文的最后告诉我们: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两个词里面——等待与希望。
父母从小教导我们,人生要先苦后甜。吃葡萄要从最酸的一颗吃起,直到最甜的一颗。虽然最初的几颗的确让人不爽,但我们会坚持下去,因为我们知道,之后的每一颗都比前面的味道更好。(比喻啊,不要较真)。
如果把顺序反过来呢?虽然吃的还是一样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心情会很差。就像我们在周日下午一样,虽然还是在玩,但想起来周一要上班,玩都玩得不开心。
所以,决定我们心情的不止是现在这个时候我们所拥有的,更是我们对未来的预期。
小时候,我们是多么盼望长大啊,那时候我们认为,长大了就能得到更多,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
当我们工作后,很多人毫不吝惜地花光自己的全部工资,因为我们认为,以后会挣得更多,现在的高消费只不过是对自己的投资,就算是刷爆了好几张信用卡,以后也能全部挣回来。而且,周围的人不都是这样吗?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生活在“日子会一天更比一天好”的预期里,就算有暂时的停顿或波折,也只是一小会儿的事,很少有人会跳出这个“预期”,去想想,这个“预期”真的对吗?
也许有人说这是杞人忧天,经济发展得这么好,即使现在有点困难,也会很快克服,毕竟我们的经济已经高速增长了几十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有什么理由会停下来?有什么理由会变差呢?
你以为我说的是中国吗?不,日本人当时也是这么想的。二战后日本从废墟中起步,经济狂飙突进了将近五十年。
从1945年穷得揭不开锅,女人向美军卖淫换钱养活儿女,到几年后生活温饱,到朝鲜战争后经济起飞,到1964年举办奥运会,到GDP接连超越法国、英国,到1968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到1974年石油危机后短暂衰退两三年后率先复苏,到八十年代初汽车产业、消费电子产业、精密仪器产业等等压倒美国,到八十年代末房价暴涨,人人都是超级大富翁,东京的地价可以买下美国,人均GDP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你觉得熟悉吗?我们现在走的就是日本人曾经走过的路。那个时候日本人可是消费旺盛震惊全世界。大公司们买下了美国的各种高楼大厦、欧洲的各种艺术品、非洲的各种矿产资源,老百姓们人人贷款,买下一套房子没几天再去买下一套,冲向纽约、伦敦、巴黎的各种店铺疯狂扫货,什么贵买什么,眼都不眨一下。比我们这几年去巴黎老佛爷百货扫货的太太团们厉害多了。
可是,这样的好日子总有一天要到头。日本股市从1992年的最高点三万八千多点一路下跌,最低时跌到七千多点,很多人一辈子的积蓄都化为乌有。
房价更是一路下跌,直到二十多年后,东京的房价才因为中国炒家涌入开始回升。很多人高价买了房子,后来房价跌到原值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但是贷款却一分不少,只能节衣缩食,辛苦工作几十年来还贷款。
泡沫时期疯狂购买的东西,房子、车子、名牌衣服包包,甩卖都卖不掉,只有为买这些无用的东西背负的贷款一辈子都还不清。
很多人把自己高价买的房子租出去,自己住在鸽子间,勤勤恳恳工作,生怕被解雇还不上已经还贷十几年的贷款,哪里还敢大手大脚花钱。
日本如今的年轻人就是在经济衰退后成长起来的,从出生到现在,日本的经济原地踏步了二十多年,未来看不到什么起色。
他们目睹了父母一辈从暴富到打回原形的全过程,又接受了未来不会变得更好的预期,很多事情就想明白了。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心里有数,经得起商家广告的诱惑了。
其实,优衣库、无印良品这类店铺在日本兴起,代表了一种去除消费主义的干扰回归本质的思潮。日本的很多年轻人逐步接受了不攀比不装逼,将有限的收入花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别人的眼光里的生活原则。
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尤其是警惕那些标榜着什么“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轻奢主义”等等的洗脑宣传,要在购物时冷静下来问自己,什么是为了攀比,什么才是真正需要的。
08年经济危机以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陷入衰退,但无论国家还是老百姓,都觉得还过得去,歌照唱舞照跳。
三十年辛辛苦苦攒的血汗钱变成了钢筋水泥、变成了产能过剩、变成了互联网资本泡沫,撑起了还可以的经济增长,但积蓄一点儿一点儿花光了。从老百姓到企业和政府,债务越来越多,却看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果未来经济复苏了,那还好。如果经济还在持续衰退,那我们还能像现在一样,一边嘲笑着日本人一边愉快地消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