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在25岁之前想明白的七件事

标签: 最好 | 发表时间:2018-03-17 11:13 | 作者:
出处:http://www.xinli001.com/
文 | 李小墨  
来源 | 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做公众号之后,我经常会收到粉丝提问。很多问题答过就忘了,但一年前的一个提问,到现在我还会时不时地想起。

 

那个粉丝的问题其实稀疏平常,真正让我吃惊的是他的年龄。


他问我, 他应该继续工作,还是辞职考研?


问题是, 他已经三十多岁了。


按照年龄算,他上小学的时候,我还没学会走路。到底是什么让他的心智如此晚熟,以至于到了而立之年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是因为 认知 ,是因为对某些基础问题的认知模糊不清。

 

公众号请辩的创始人蔡垒磊在新书《认知突围》里说的一个观点,我很认同。他也经常从公众号后台收到粉丝提问,他发现这些提问虽然五花八门,但总是有许多共性,总是指向一些基础的概念。


他认为: “大多数人对于某些问题就是无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背后是人们对影响人生关键的某些概念认识不清,从而总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

 

回顾我遇到的那些迷茫的提问者,无论是面临情感抉择还是人生规划,他们有一个共同点: 遇到问题习惯问别人怎么办,而不是问自己怎么办。


他们身体成年了,心理却依然是一个茫然无措的孩子。

 

他们总是寄希望于别人给他指条道,寄希望于别人能提供一条可以直接复制模仿的生活路径,寄希望于别人能给他一个清晰的、现成的、能解决他生活问题的快捷方案。


他们就像巨婴一样,无法独立地思考,无法坚定地做选择,无法清晰地评估风险和机会。 一些基础认知没有建立起来,他们就永远都是一个茫然无措的孩子。

 

但生活不会一直允许他们当一个茫然无措的孩子。


25岁大多数人已经大学毕业并工作一两年了,25岁之前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迷茫, 25岁之后有些事情拎不清,社会对你就不会那么宽容了。

 

早已成年却依然茫然的人,需要一场认知突围。而这些认知最好在25岁之前,就建立起来。



 -01- 

关于未来:

人生根本不存在一条既定的跑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赢在起跑线”成了一句深入人心的口号。可是仔细想想,这句话有个很大的问题,它让人产生有种错觉,误以为人生有一条既定的跑道。

 

高考以前,某种意义上,我们和同龄人确实很像在一条跑道上。一群人按部就班地读完幼儿园读小学,读完小学读中学,在这个阶段,你很清楚地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只要努力争上游就好,不需要做什么选择。

 

迷茫通常是从高考后报志愿开始的,从那一刻开始,人生的选项就不断地递到你的手里


去哪个城市?报哪个专业?选择哪个大学?读完本科要不要继续深造?回三线城市的老家还是待在大城市发展?工作要选择什么行业?哪个公司是更好的平台?和谁度过一生?要不要分手?要不要跳槽?什么时候买房?在哪儿买房……

 

我们和同龄人浩浩荡荡地一同出发,然后在分岔路口奔跑着散开。

 

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真实的人生并不存在一条既定跑道,真实的人生是一个小径分叉的花园。每个人都需要去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在小径分叉的花园里,每一条路都有自己的风景,根本无法像跑道一样简单地比拼出输赢。

 

所以, 人生的成功并不是比别人成功,而是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安排人生。

 

彻底想明白这一点有什么好处?

 

想明白这一点,你就不会再把自己和其他人放在一个假象的跑道上比较输赢,你最关心的不再是所谓的跑赢人生,而是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到到达那个地方的路径。

 

你会一头扎进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环顾左右,整天因为谁谁赚得比较多,谁谁混得比我好而焦虑。

 

你会专注地做属于自己的事情,不再羡慕也不再盲从。不再因为别人出国而出国,因为别人考研而考研,因为别人跳槽而跳槽,因为别人考公务员而考公务员。

 

你会开始追随你自己。



 -02- 

关于生命:

阅历是由生活的密度决定的


人们对年龄有一个刻板印象,认为活得长,见识就长,懂得就多。年长的人喜欢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可是我一直觉得, 阅历并不是由年龄决定,而是由生活的密度决定的。

 

就像《认知突围》里说的:“单纯地计算经历过多少日出和日落,并不能完全反应出时间在人生刻度上留下的印记。有些人只需要几年就能走过一些人一辈子走过的路。”

 

当记者的时候,这种体会特别深,那个时候经常一天不止跑一条新闻,上午去的地方、接触的人、采访的新闻事件和下午可能完全不同,生活事件密集地发生,以至于过了一天像过了好几天。

 

我也迅速地沉稳练达起来,那段时间是我毕业后成长最快的时期,我甚至觉得一年的记者阅历顶得上其他人的五年。后来转行过起了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生活仿佛从干饭变成了稀粥。

 

人生是短暂的,每个人终有一死,这是命定的结局,死亡一旦来临,所有得到的最终都会失去。所以重要的根本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过程就是奖励。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体验,是选择一成不变地过一生,还是在短暂的一生里,尽可能地看更多风景、认识更多有趣的人、经历更多的不同的事?

 

至少相比安稳,我更想要体验更多。

 

人生观是指导我们的人生选择的底层代码。我毕业之后去报社当记者,之后辞职进入新媒体,接着辞职开始自由职业,我很少觉得迷茫,因为只要想清楚了要如何度过这一生,面临形形色色选择的时候,我心里就和明镜似的。

 

同时还会获得一种不计得失、不畏虎狼的勇气:反正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我尽情体验就好了,得失并没有那么重要。

 


 -03- 

关于金钱:

想实现财务自由,要靠资产性收入


实现财务自由应该是每个人的梦想。可是怎么样才能实现财务自由呢?很残酷的真相是,除了少数高薪群体,大多数上班族靠每个月的死工资,根本不可能实现财务自由。

 

对于金钱也需要认知突围。


《认知突围》的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金钱,普通的收入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资产性收入,即利用现有资本本身带来的收益,如房租收入、股权分红、版税收入等等;另一种是劳动性收入,即利用劳动换来的报酬,一旦停工就没有收入。

 

财务自由指的不是钱够用,而是指长期不劳动换取报酬,也充裕。


财务自由的“自由”意味着不需要为了工资而工作,不再被工资捆绑。你可以选择你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而不是为生活所迫地做那些你不乐意却又无可奈何要做的事。

 

靠停工就没收入的劳动性收入是无法实现财务自由的,所以在金钱方面,25岁之后要努力慢慢从纯劳动性收入,过渡到有一定比例的资产性收入,甚至完全靠资产性收入实现财务自由。


25岁之后,除了升职加薪,还要学会投资理财。

 


 -04- 

关于人脉:

一直施恩才能维系的,叫劳动性人缘


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经常拿一些好吃好玩的讨好同学,结果他有好吃好玩东西的时候,大家围着他转, 一旦他没有好吃好玩的,大家对他就一下子冷了下来。



而另外一个同学学习好、有什么难题问题问他,一准给你说得明明白白。 虽然从未试着去讨好同学,大家却都喜欢和他玩。


类似这样的情况,成长的过程中碰到过很多。以前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后来隐约觉得这两种人社交效率完全不同,却没有清晰的思路说出两者的区别。

 

《认知突围》作者的分析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他沿用了资产性收入和劳动性收入的概念,把人缘分为 资产性人缘劳动性人缘

 

劳动性人缘 需要时刻维持在劳动状态,也就是得一直处于施恩状态。他在大部分情况下十分被动,所维系的关系也十分脆弱。看似拥有许多人缘,可是一旦他拒绝别人的请求或者停止施恩,前期的积累也就跟着烟消云散了。

 

资产性人缘 建立在个人的吸引力,来自于潜在的受益期望,哪怕你什么恩惠也不施,仍然有好人缘在。


这种资产,可以是财富、权力、名气、美貌,也可以是才华、品味、性格魅力、甚至有趣程度。资产性人缘,人人都想跟你建立关系、交换资源,和不和一个人“建交”,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除了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资产性人缘需要前期积累。


25岁之后要慢慢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靠自己的个人价值吸引资产性人缘,成为别人想认识的人,不能一直是一个不起眼、不重要的边缘人,总靠施恩维系人脉,总是抬着头仰望优质人脉。

 


 -05-

关于能力:

普通的人找工作,稀缺的人被工作找


在其他人焦头烂额找工作的时候,永远有一群人不愁工作,他们在职的时候是公司的重用对象,一离职,猎头挤破头地给他打电话。

 

是什么让他们在雇佣市场取得主动地位?


稀缺性普通的人找工作,稀缺的人被工作找。

 

《认知突围》的作者问了一个问题,环卫工人的工作十分辛苦,对城市来说又极其重要,为什么他们的收入如此之低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报酬,不是按劳动的辛苦程度来算,也不是按工作的重要程度来算的。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我们是按能力的稀缺程度来拿报酬的。


环卫工人的工作门槛低、可替代性强,就是工作内容辛苦、工作性质重要,也无法拿到高报酬。重要和稀缺是两回事,辛苦程度和创造的价值也不一定成正比。

 

物以稀为贵,人也是以稀为贵。


所以想找到高报酬的工作一定要修炼稀缺的能力。在能力发育的过程中,永远问自己:我是否掌握了一般人不会的技能?

 

横向上,看一下哪个领域,缺口大,就业人员少?选门槛高、可替代性弱、经验值钱的专业学。


比如当医生,随着积累,经验会非常值钱,可是如果是办公室文员,经验就不太值钱,稍微一两年就是天花板。

 

纵向看,同样的技能,我是否比别人专研得更深、完成得更有效率?


烂大街的“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当然比不上“可以用英语流利地交流”,折腾一晚上只能做个平平无奇的PPT当然比不上一个小时就能做出让人惊艳的PPT。


纵向的稀缺,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06- 

关于工作:

格局小的精明,会毁掉一个人


职场里总是有一群爱横向比较、爱计较的人:


同事偷懒,我为什么不能偷懒,同事拖拉,我为什么不能拖拉?

一个办公室上班,凭什么我多做事?这不公平!

老板就给我这么多工资,我为什么要多做事?

拿固定的工资,少做点事,我就是占了老板的便宜了。

 

这是一种格局特别小的精明,当你发现同事里都是这样的老油条,最好赶紧离开这个公司。这种对价值的计算实在太目光短浅。

 

《认知突围》认为,很多人把工作当成计件奖赏、计时奖赏,这是一种很原始的折合方式。格局大的人,不会这样算,格局大的人着眼于自己的成长,着眼于自己的能力发育。那种和同事和老板看似精明的斗智斗勇,其实是职场的慢性自杀。

 

据说,现在每个人一辈子平均要换8-10份工作,也就是你已经很难在一个公司待一辈子。


每个公司都只是你成长的一个阶段,请尽可能地从每一份工作里汲取养分,尽可能地成长,为下一次出发积蓄力量。



 -07 -

关于努力:

别再拿“我懒”当遮羞布了


《认知突围》的作者蔡垒磊问过很多人:“你认为自己懒吗?”结果90%都认为自己懒。认为自己懒,背后的意思其实是:我可以变得更好,只不过我懒。

 

他认为,懒的根源其实也在于认知能力受限。就拿学习来说,因为认知不足,所以搞不清楚学习有什么用,所以看不清接受教育和未来自己想要的结果之间的强联系,所以没有做出正确的决定。

 

我听过一句反鸡汤的减肥语录:别老说减肥减肥,说得好像你瘦下来就不丑了。 关于懒,《认知突围》也说了一句反鸡汤:别老说自己懒,老把什么都归结为自己懒,说的好像勤快就能怎么样似的。

 

“懒”更像一块遮羞布,就像一些差生的家长喜欢说自己的孩子:“我家孩子挺聪明的,就是懒,不肯用功。”


所以就算孩子只考了十几分,也仍然可以继续当一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到底聪不聪明,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孩子接下来的人生,都要为不肯用功承担后果。

 

因为懒、不肯用功所以学习差,听起来比很用功但还是学习差,似乎更体面一些。所以懒成了最好的遮羞布。

 

如果扯掉这块遮羞布,真实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5岁之前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迷茫,25岁之后有些事情拎不清,社会对你就不会那么宽容了。


这些道理,你越早明白越好。


- The End -


作者简介 : 李小墨 / 前海南特区报记者  每看完一本书就写篇干货读书笔记,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
个人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我们一起读书吧~


相关 [最好] 推荐:

我最好的爱情

- LiJunLe - 一五一十推荐文章
作者:文殊唯心 | 评论(3) | 标签:所见所闻. 儿时有位阿姨领着我买玩具,总会问我:“这个你爱不爱. ”我很胆怯说这个字,只是点点头. 我以为自己不好意思,也算分外珍惜这个“爱”字. 糊,但那一声“爱不爱”,总像电热毯隔着床单给我的温暖. 爱是不好意思说出来的,多不好意思啊,要羞着脸,用动作来表现.

过去是未来最好的向导

- 在沙漠中游泳 - 柴静·观察
   “或许我也热爱自己的国家,但我小心翼翼地不让他们知道. 因为一个人可能会一辈子披着一件爱国主义的外衣,衣衫褴褛,招摇过市,不仅在中国,而且......>>点击查看新浪博客原文.

怎么做最好的自己?

- DaoDao - 左岸读书_blog
LiuSerina又分享了这篇文章,虽然这一主题我们没有少接触,但不同的表达,表达的效果会很不一样. 我们都知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这理论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直达心理的研究. “你们谁希望写出美国最伟大得小说. 学生反应:红着脸、低着头、咯咯地笑、不安的忸怩着身体,摇着手……. 马斯洛:“你们不愿意承认,可是如果不是你们,那又是谁呢.

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

- Marvin - 左岸读书_blog
生命的动力不应该来自远方的目标,而是你的内心开始. 人生不是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的,不是来自于别人对你的认可,真正的动力来自于你对自己的认可. 现在的我,会这样认为,成功的人生不是实现了你设立的某种比较远大或者某些现实的目标,比如建立一个公司,比如赚多少钱,比如有一个很好的家庭,比如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比如让别人都尊重认可你,比如…….

世界上最好的帆船

- xiao - YesKafei Daily
33届戛纳皇家帆船赛在法国东南部的戛纳海湾举行,皇家帆船赛将150多艘从33英尺到164英尺大小不等,世界最好的帆船集中在戛纳湾. 文化| HongKong 重阳节. Apple MacBook贴纸. 雪铁龙概念车“Metropolis”.

淘宝的亲们是最好的troll

- 阳阳猪 - hUrR DuRr

最好的开源Web开发资源

- 陈晖 - Solidot
51开源社区 写道 "B2bweb.fr对“开源中最好的Web开发的资源(中文)进行了汇总.

体重超重?最好搬个家

- Jerry Wong - Solidot
如果脂肪正在体内积累,医生会建议你多运动运动,但一项新研究认为,光靠身体运动还不够,你可能还需要搬个家. 报告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 居住环境对健康产生微妙但巨大影响这一观点最早要上溯到1920年代,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家Jens Ludwig长期以来对此问题一直很感兴趣. 他认为需要进行随机化试验才可能判断因果关系.

早餐第一口吃啥最好?

- - 健康养生的博客
    早餐是在早餐店或在路上边走边吃. 早餐速食店所提供的食品,为迎合大家的口味,大多具有高脂、高蛋白、高热量、高糖的特性,若常以这类食品当早餐,不仅导致营养失衡,甚至潜藏致病因子.   人经过一夜睡眠,消耗了大量的水分和营养,起床后处于一种生理性缺水状态. 如果只进食常规早餐,远远不能补充生理性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