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地位即服务, Status as a Service (一): 社交网络是一种 ICO 行为? - 知乎
(阅读时间: 大约 30 分钟)
上周,我看到 Eugene Wei又发了一篇长文, Status as a Service (StaaS)。状态即服务?服务器的状态吗?不知所言。抱着好奇,我打开了这篇文章,一看就是 3 个小时!😭
这篇文章其实是对社交网络的分析。凭良心讲,称之为有史以来对社交网络最全面、最牛逼的分析,并不过分。我是从前一篇文章《 隐形的渐近线》才开始关注他的。前文大约 1 万字,这篇文章是它的 2 倍。
抱着学习和分享的精神,我决定开始慢慢翻译。请把这当作是某位陌生网友的行为艺术。因为原文实在太长,共 26 个章节,我可能会把它分成 5 篇译文发出来。这篇译文是前 5 个章节。
当然,正如作者所声称的,他的文章是 80% fat free。(说明还是有些脂肪的 😏) 但我觉得呢,原文实在太有趣了,所以我尽量按照作者的本意,一字一句翻译。考虑到译者精力有限,而且还要和自己的懒惰作斗争,全部翻译完可能会花一些时间。如果你感兴趣,推荐直接看 原文。
追求社会地位的猴子
“凡是没钱的人,总想要更多社会资本,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简·奥斯汀这样写道;或者说,我觉得她会这么写,如果她来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话。(还好,我们有 Taylor Lorenz,谢天谢地。)
让我们从两个原则开始:
- 人是追求社会地位的猴子
- 人会追求最有效的途径,来追寻社会资本最大化
“追求社会地位的猴子” 将是我的独立乐队的名字,如果我学会弹吉他并开始组乐队的话
我从这两条对人性的解读开始分析,是因为很少有人会质疑它们。但是,尽管有些社交网络可能是有史以来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公司,我却很少看到有人,从社会地位或社会资产这两个维度,对其做分析。
一定程度上,这是社会资本的衡量难题。数字提供了合理性、可信度。我们往往有办法来计算并衡量金融资本及其流动路径。大量的网站、报纸和专业机构会精确报告货币的价格和变动情况。
但我们却没法衡量社会资本的价值及流动路径,至少没有足够精密、准确的办法。这个领域内的研究,范围太宽泛,成果又太少。如果除了用户数,我们还有更好的衡量标准,那么这类分析文章将充斥着统计图表,让人看上去有一种智慧感。好比 Mary Meeker 的《 互联网趋势报告》,还会有一份名为《社交网络的现状》的年度报告;或者,这五十页内容将成为她报告中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我们所研究的大多数社交媒体网络,所产生的社会资本远远超出它们实际产生的金融资本,特别是在早期阶段;几乎所有这些公司,都接受了硅谷内一种流行的论调:在早期,公司应该推迟创收,转而快速地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为什么有的社交网络会出现 “ 蒸发冷却效应”,进入 “失速期”,有时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问题都和社会资本有关。并且,虽然我们可能无法量化社会资本,但作为敏感的社会性动物,我们仍可感知到它的存在。
在许多方面,社会资本是金融资本的一个主要指标,因此社会资本的性质也备受关注。它不仅是良好的投资或商业活动,分析社会资本的动态发展还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各种线上行为,否则这些行为都似乎不具合理性。
过去几年里,人们在分析软件即服务 (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业务上取得了很多进展,但在分析社交网络上却较少。我感觉,现在很多对社交网络的分析文章,就像是 Paul Romer 发布《内生技术变革》之前的 经济增长理论。但是,如果我们将其视为 SaaS 业务,我们就可以揭开社交网络的神秘面纱;只不过,社交网络提供的不是软件,而是社会地位。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被我称之为 社会地位即服务(StaaS, Status as a Service) 的业务。
请把这篇文章当作是我所坚信的一系列假设;因为缺乏相关数据,难以确知或论证。和往常一样,我聪明的读者一定会对其做加减法。
传统的网络效应模型
成功的社交网络,有一个基本的经验教训:当用户数很少时,它必须足够吸引人。通常,这是通过某种形态的单用户工具型功能实现的。
这是经典的社交冷启动问题。传统的 “鸡与蛋” 问题其实已有答案:先来了一只鸡,然后又来了一只鸡,然后又来了一只鸡,依此类推。更难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没有其他鸡到来之前,第一只鸡会先来到这里,并留下,以及为什么其他鸡会跟着它来。
第二个基本的经验教训是,社交网络必须有强网络效应。这样,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社交网络进入高速的正增长循环,正面的网络效应带来复利价值,从而导致指数级增长,最终让投资者和员工看到数不完的钞票。Chris Dixon 写道,“ 为工具而来,为网络而留”。这或许是最令人难忘的格言。
在社交网络出现之前,我们就有了 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 一个关于电信网络的价值和技术发展的定律):
电信网络的价值与连接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n^2)
这个定律完全可以套在社交网络上。它如此直观,有一个诱人的数学公式,可以解释为什么社交网络的增长曲线,会在经典的 S 型增长曲线的脚踝处向上急转弯。
但深挖后,仍有许多问题。为什么一些大型社交网络会突然消失,或输给新的小型社交网络?为什么一些优秀的单用户工具型产品无法转变为社交网络,而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产品却实现了质的飞跃?为什么一些社交网络在用户数增加时失去价值?为什么不同的社交网络会在不同的用户规模期 “失速”?为什么有些社交网络能轻松跨越国界,而有些社交网络则被锁定在一些特定国家内?如果梅特卡夫定律成立,为什么 Facebook 克隆了许多其他社交网络的功能,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而有些却能获得成功,比如 Instagram Stories?
把这些问题的解释串在一起的,是社会资本理论。当我们分析社交网络时,应该包括,对社交网络中社会资本资产的积累效应,以及对地位博弈游戏的性质和结构的研究。换句话说,不管有意无意,这些社交网络公司是如何利用 “人是追求社会地位的猴子,总是试图以最有效的方式追求更多社会资本” 这一事实的?
用 Nicki Minaj 的话来说,“If I'm fake I ain't notice cause my followers ain't.” (有人质疑我假,我不管,只要我的粉丝是真的)
编者注:有时粉丝 (followers) 其实是假的。
“效用 vs. 社会资本” 框架
经典的网络效应理论仍成立,我不会丢弃它。现在,让我们再来补充一个社会资本理论。合在一起,它们组成了两根轴,我将用这个框架来分析社交网络的健康度。
实际上,我更倾向用三根轴来解读社交网络。
不过,对于这篇文章,我只会用到 “效用” 和 “社会资本” 这两根轴,因为 ”娱乐” 这根轴增加了太多复杂性,这个我可能会以后再讲。
“效用”,这根轴不需要过多解释。尽管我们经常随意使用这个术语,把太多没啥用的东西归到 “效用” 这一类。(我们通常会误把 马戏团当作是面包,而不会反过来;例如,Fox News 更多的是一种娱乐,而不是一种效用;这是许多新闻媒体的共性)。像 Facebook 这样的社交网络能让我接触到很多人,否则我根本无法联系到他们,这一点很有用。像 WhatsApp 这样的通讯应用能允许我和世界各地的人互发消息,而无需支付短信或流量费用,这也很有用。 Quora, Reddit, Discord, 以及大多数社交网络都提供某种形态的效用功能。
由于缺乏更精确的术语,我管另一根轴叫 “社会资本”,或者 ”社会地位”。我可以利用社交网络,来积累社会资本吗?以什么形态?如何衡量?我该如何在上面获得地位?
社交网络要想取得成功,有几种不同的路径。但那些企图在社会资本轴上,取得成功的社交网络,往往比那些纯效用的社交网络更令人费解。纯效用领域内的竞争,往往倾向于达尔文主义,残酷无情,路径清晰。举个例子,在通讯服务 (即时消息和视频会议) 这个赛道的投资往往直截了当:你的应用或服务有多大用处,你能否获得流量。当投资人把这些项目的 PPT 发给我时,我乐于提供意见。但我更乐于尝试解开 “人造名声” 的谜题。
创造一个成功的地位游戏是如此神秘,简直堪比炼金术的黑魔法。出于这个原因,在这个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企业家,会被我们视为 萨满法师。这也许是因为大多数投资人都是中年白人男性,地位已相当高,他们根本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追求虚拟的地位。(后面会提到)
随着社交网络的相继崛起,比如,专注照片和滤镜的 Instagram,专注阅后即焚的 Snapchat,以及专注 6 秒短视频的 Vine。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新的社交网络必须建立在新的通讯形态上。但这是管中窥豹,而且搞错了因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手机通讯领域,看到一大堆失败的奇怪实验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奇特功能、滤镜特效和人造约束。还记得为了与 Snapchat 竞争,Facebook 推出的 Slingshot 吗?你必须通过回复一条消息来解锁你刚收到的消息。这些产品感觉就像是 疯狂填词的玩家们设计出来的。
成功的社交网络,是如何创造出值得玩的地位游戏?当我们给这个问题建模时,可以引入一个有用的比喻,即当下最时髦的技术之一:加密货币。
社交网络是一种 ICO 行为
一个全新的社交网络和 ICO 有什么相似之处? (译者注: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 首次代币发行)
- 每个新的社交网络都会发行一种新形态的社会资本,一种代币 (token)。
- 你必须先证明自己的工作量 (proof of work, 工作量证明) 才能获得代币。
-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每个社交网络上,挖掘新代币将变得越来越难,从而实现了代币内置的稀缺性。
- 许多人,特别是年长的人,会嘲笑社交网络和加密货币。
对社交网络的教科书式质疑:“为什么会有人关心你午饭吃了啥?”。尽管这种质疑声正逐渐消失,但社交网络和 ICO 还是会让怀疑论者抓狂。因为它们似乎能凭空制造价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稀缺性不断变化这一性质,总会让人疑神疑鬼。
几年前,我在一个朋友家里,他的高中女儿和她同学正在楼上。当我们几个大人在楼下厨房里一边喝着葡萄酒,一边等着烤箱里的晚餐时,我们听到楼上传来很多音乐声,咚咚的跺脚声,和咯咯的笑声。
终于,我们叫她们下来吃饭,我问她们刚才是怎么回事。我朋友的女儿自豪地举起手机,打开一个叫 http://Musical.ly的应用,她们刚刚在上面发布了一段视频。她们选了段音乐,录下自己精心编排的舞蹈和对嘴表演。能看出来,她们排练的次数不少。她俩上气不接下气,脸上满是汗水。这确实证明了她们的工作量。
晚餐后,我把剩下的时间都花在这个应用上,它让我非常着迷。我采访了这两位女生。她们喜爱应用哪些部分?为什么会注册?这个应用占用了她们多少空闲时间?我不确定这些采访会让她们父母感到冒犯还是高兴,但由于这个领域缺少有效的分析指标,我决定借鉴 Jane Goodall的理论。多和研究对象相处,倾听她们的声音,并从她们身上学习。另一方面,从文学到电影,媒体已经很好地展现了成人世界里的地位游戏。而儿童的地位游戏,曾为我们所熟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逐渐从我们记忆中消失。其现代的形态,更是被社交媒体彻底改变。
其他例子比比皆是。你也许在 Quora 或 Reddit 上,读到一位陌生网友经过深思熟虑,写下的一篇长帖;或者,你在 YouTube 上,看到 vlog 博主们连夜赶制的视频;又或者,你曾听说,Vine 上的网红会住一起,互相帮忙拍摄编辑短视频。虽然,你可以把挖比特币的工作交给一台计算机,但在社交网络上,人们仍不辞辛劳,奉献着自己的热血、汗水和眼泪,徒手挖掘社会资本。
插一句:如果你自己不是一个社交媒体上的网红,还是 不推荐和他们住一起。
也许,如果你和今天的年轻人相处过,你会发现他们既令人恐惧,又令人着迷。青少年会先拍上几十张自拍,再把自己最满意的发布到 Instagram,但如果一小时后,没收到足够多的赞,他就删照片。这是 “工作量证明” 机制的又一个例子……至少算一个积极的市场研究。
几乎每个社交网络在早期,都有一个标志性的工作量证明门槛。对于 Facebook,门槛是发布一条诙谐的纯文本状态更新。对于 Instagram,是发布一张有意思的正方形照片。对于 Vine,是发布一段好玩的 6 秒短视频。对于 Twitter,是写一段不超过 140 个字符的有趣文本。 Pinterest?贴一张吸引眼球的照片。你可以给其他任何社交网络推导出其 “工作量证明”,比如 Quora, Reddit, Twitch 等。成功的社交网络一开始不会考你脑筋急转弯。通常,它会很清楚地告诉你,它想从你这里获得什么。
关于 "外生社会资本" (exogenous social capital),这里插一句。你可能会抱怨,你的推文可比 Donald Trump 的有趣多了,而且语法是正确的 (你很可能是对的!)。或者,你拍的照片比 Kim Kardashian 拍的好,在摄影艺术上的造诣更深,更有意思。可问题是,他们能从另外一个地位游戏,即名望游戏,带来大量已经存在的 "外生社会资本"。 有一些形态的社会资本很容易跨平台转移。广义上的名望,就是其中之一。更狭义形态上的名声或才能,可能不太保值。例如,你可能会 在 Twitter 上关注 Paul Krugman,但你不会对他的 Instagram 帐户产生任何兴趣。我甚至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有 Instagram。但如果他真的有,我可能也不会关注,抱歉 Paul,我不是针对你。
如果你曾在一个社交网络的早期,就加入其中,你会明白,相比较而言,早期加入的用户,在社交资本方面 (关注人数,点赞数等) 更容易领先他人。在 Twitter 早期,有一些推荐用户列表,上面有些用户的关注人数破了 7 位数,这和 http://Musical.ly和 Vine 上面早期的视频高手能积累大量粉丝是一个道理。关注你的人越多,排行榜、推荐算法、其他常见的分发机制,就会让你获得更多的关注者。
确实,随着更多的人加入,总体上,社交网络里会有更多可供争夺的社会资本。但一般来说,如果入场较晚,你所碰到的竞争只会比早期激烈。除非,你自己能带来数量巨大、令人难以置信的 "外生社会资本"。(比如,Taylor Swift 现在就可以加入地球上任何一个社交网络,并立刻获得大量关注)。因为每个人都对游戏的运作机制有了更多的理解,所以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为什么需要工作量证明?
为什么工作量证明,对社交网络来说如此重要?如果人们想实现社会资本最大化,不应该尽可能弄简单点吗?
和加密货币一样,如果太简单,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价值和稀缺性有关,社交网络的稀缺性,源自于工作量证明。如果不需要用户掌握技能,付出汗水,那么收获的虚拟地位就不值一文。
这并不是说,那些能让大部分用户,轻松展现出自己最好一面的社交网络,是完全没用的。但是,人会为相对地位而竞争,这是一种激励手段。回想我们的第一原则:人类是追求社会地位的猴子。社会地位是一个相对阶梯。根据定义,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某种地位,那就根本没有地位之说,这只不过是一个人人都能拿的参与奖。
http://Musical.ly为想获得关注和地位的人,打造了一个门槛,很多人会觉得这个门槛很有挑战。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特别是青少年,特别是女生,这是一场特别适合她们的游戏。因此,她们蜂拥而至。因为根据我的第二原则,人会追求最有效的方式,来积累最多的社会资本。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早期的 Twitter,当它还是个人畜无害,没什么人用的状态更新服务时。回头看一看 12 年前,我在上面的推文, 头 两条相隔了一年时间左右,都是关于报税的。看着这些推文,我自己都觉得无聊。早期的 Twitter 上,主要都是这些人畜无害,但读起来非常沉闷的生活状态更新,就像有个人敲着虚拟的麦克风 “喂…喂…开着吗?”。我大概也是 “为什么会有人关心你午饭吃了啥?” 阵营中的一员。 滚出我的草坪!哦,不对。滚出我的手机屏幕!
对我来说,真正改变 Twitter 的,是 Favstar和 Favrd的出现。(现在都死了,被 Twitter 无情干掉了)。这些全球排行榜突然将 Twitter 服务变成了一场比赛,写出全球最受欢迎推文的人,将赢得奖牌。回想一下,那时 Twitter 用户图谱的关系密度,远没有现在这么高,也没出现 “一键转推” 和 Moments 这样的功能,来加速内容的分发。
Favstar 和 Favrd 让优质内容浮出水面,并给它们记分。对我来说,这简直是 Twitter 的绩效革命。终于把反馈回路的 “反馈” 给补上了。从中,诞生了新一代喜剧演员。他们妙语连珠,只用 140 个字 (或更少),就能讲出一个笑话。 (例如:the internet has killed the joke, humor is all punchline now that the setup of the joke is assumed to be common knowledge thanks to Google.)
这些全球推文排行榜,让我想起了经典电影 《大逃杀》。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北野武告诉一群学生,他们被驱逐到了一个孤岛,必须互相残杀,直到剩下最后一人才能获胜;那些试图偷偷逃跑的人,会被脖子上的定位装置炸死。我不是说,今天的 Twitter 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战场,但是,你只要 翻翻 PMF (product market fit) 前的 Twitter,就能发现其中巨大的差别。
《大逃杀》现在成了经典,是因为它被抄了无数遍。比如,《饥饿游戏》、《堡垒之夜》、《移动迷宫》以及几乎每一个面向青少年的文化娱乐产品。因为,谁能比青少年,更了解地位游戏的野蛮之处呢?
最重要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这种讲俏皮话的技巧。这给 Twitter 带来了属于自己的门槛,用户必须先证明自己的工作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反馈回路加速变快,推文质量整体提升。随着互相学习,互相竞争,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掌握了在上面获得更多点赞的技巧。
看看今天的 Twitter,和青春期的它,完全不同了。上面几乎没有任何乏味的日常更新。我们现在正处在 Twitter 绩效革命的后期,几乎每条推文都渴望点赞,渴望转推。每个人都是训练有素的行业专家或喜剧演员。统统都是热点评论和冷门谚语。当还是个人畜无害的状态更新服务时,Twitter 圈没这么渴求关注,但也没这么热闹。尽管如此,有时我也会想念那些宁静美好的日子。那时的 Twitter,不是每条推文,都是一个 “ 饥渴陷阱” (thirst trap)。 我讨厌新的 Kanye,坏心情的 Kanye,一直粗鲁的 Kanye,人人喊打的 Kanye,我怀念可爱的 Kanye,用灵魂乐采样的 Kanye。
对地位的渴望,是一股潜在能量。它是 “社会地位即服务” 业务的命脉。要想成功开拓一个独特的新市场,社交网络必须提供独特的地位代币。要想挣取这些代币,用户们必须付出独特的工作量。
让我们来看一个反例, Prisma。这个照片滤镜应用曾试图转型成一个社交网络。 Prisma 在发布时大受欢迎,它能通过神经网络添加滤镜效果,让你的照片轻松变成精美的艺术品。
它很好用,但太好用了。
由于任何照片,几乎都可以通过点一下按钮,就变成漂亮的艺术品,没有哪一张照片真的能脱颖而出。真正的大明星是滤镜,而不是用户。所以,你压根儿没必要专注任何人,毕竟大家水平都差不多。没了技能这个要素,地位游戏,或者说基于技能的社交网络,其必备的框架就不复存在。这个效用产品,最终没能变成 “社会地位即服务”。
相比之下,早期的智能手机拍出来的照片质量有限,尽管 Instagram 的滤镜效果能改进照片质量,但高质量的照片还是得靠摄影师。构图、选主题,这些仍是摄影师需要掌握的手艺,没有哪个滤镜能把一张烂照片变成传世杰作。
一个全新的社交网络,该如何站稳脚跟?对于前面提到的这个问题,让我们再来补充一点:全新的 “社会地位即服务” 业务,必须设计出独特的工作量证明机制,它将要求用户展示出真实技能。社交网络将以此为依据,来划分用户。如果社交网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能像 ICO 一样,为这些用户创造一种全新的社会资本货币。
社交网络想获得成功,当然不止这一种方式。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你可以构建一个基于效用或娱乐的社交网络。但是,引入社会地位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一些看似毫无意义、毫无效用的社交网络依然能大获成功。(一个限制你只能拍 6 秒短视频的服务 “有用” 吗?)
原文链接: Status as a Service (StaaS)
已获得作者 Eugene Wei 授权。
这篇译文只是原文的前 5 章。
第二篇译文可能会包含接下来 6 章。希望我能克制住自己的求生欲,下周翻完发出来。😂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设计研习社zhuanlan.zhihu.com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点帮助,请打赏或点个赞吧。👍
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