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复苏排名:东莞等新一线复苏强劲,华北城市待发力
导读: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引发着人口、交通、就业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落到每个城市则是一次真实的经济压力测试。这次由疫情所引发的危与机,是否会导致城市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李燚
“真幸福,堵车了!”3月上班第一天,不少网友为“那个熟悉的早晚高峰又回来了”而感到惊喜。
还有电力攀升、产能提升……随着各地复工复产节奏的加快,经济开始逐渐“回血”。3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精神,力争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轨道。
时间已是刻不容缓,一季度只剩这最后一个月。究竟哪些城市在与疫情赛跑的过程中,抢得先机率先复苏?疫情导致的危与机,会不会引发中国城市竞争格局重新洗牌?21世纪经济研究院选取了38个样本城市,从返城进度、交通强度、职场竞争度、人流热度等四个维度,试图刻画出一幅疫情下的经济复苏地图。
这38个样本城市,包括35个大中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及3个制造业重镇苏州、东莞、佛山。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这38个城市占到全国常住人口的四成以上,GDP的五成左右,表明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
总体来看,一半城市已恢复至往年五成水平,其中广东、浙江等华南、华东城市复苏最强劲,华北地区复苏相对较慢,无一城市超过平均水平。但从2月17日以来,人口回流进度明显加快,预计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城市活力将逐步恢复。
返城进度:制造业发达城市率先复苏
复工复产的第一步,就是劳动力要返回长期工作的城市。
以百度慧眼迁徙规模指数作为衡量指标,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李丁的统计,2019年春节流量中70%是外出务工或返城务工人员,加之2020年正常的春运迁徙活动被疫情中断,所以返城进度=2020年农历春节后城市迁入规模指数/2019年农历春节后同期城市迁入规模指数×0.7。
测算结果表明,截至3月3日,38个城市的平均返城进度为46.7%。其中,有18个城市已恢复至往年五成水平。新一线城市恢复程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领跑的多是制造业重镇。
比如,制造业发达的东莞、宁波、长沙、成都、苏州等地均处于靠前位置,这与当地千方百计花式“抢人”有很大关系。日前宁波鄞州区派了10个工作组,赶赴全国多地“定点拉人、定点招人”,不仅包车还提供就业机会,截至3月1日,已累计发车99辆1975人,已抵达鄞州1650人。
相比之下,西安、郑州、天津则较为谨慎,返城进度不仅在新一线城市中垫底,在全国38个城市排名中也靠后。以西安为例,至3月3日,返城进度为30.95%,相当于只有往年的三成左右。2月20日西安才开启“复工返城大门”,开始安排开通 “企业复工包车”免费专线;至2月25日16:00,陕西省高速公路出口全部放开,外地车辆方可进入西安。
从地理大区划分,华东和华南地区位于第一梯次,分别有6个、5个城市返城进度过半。其次是西南和东北地区,各有3个城市,其中尤以成都最为突出,返城进度为57.2%,居于两个地区首位。华中和西北地区分别有长沙、西宁各1个城市,返城进度过半。而华北地区复苏进度较慢,无一城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交通强度:2月中旬开始明显回升
如果说劳动力返回到工作城市,受隔离、防护物资等限制,距离全面的经济复苏还有一定差距。那么,反映城市内部生活恢复情况的城内出行强度(即城市内部出行人员占城市居住居民的比例),则刻画的是居民工作、生活等经济活动的全貌。
以春节之前的城内出行强度为100%的正常情况,2019年春节期间城内出行强度出现明显下行(一线城市回落至正常情况的32%,二线城市回落至41%),但在春节结束之后就出现明显修复,回到100%的正常情况。而2020年春节期间的出行强度下行幅度超过2019年,回升速度明显较2019年偏慢。
同我们测算的返城进度数据一致,从2月中旬开始,城市内部出行强度开始出现明显的回升。截至2月27日,一线城市出行强度从低点的20%上升至51%,二线城市上升至 50.5%,与复工和城际之间交通流的修复相比,城市内部经济活动的回升更为迅速。
人口回流速度则从2月17日开始明显加快。至春节后的第五周(2月22日-28日),38个城市的返城进度大幅攀升至73.7%,较上周环比上涨一倍。人口回流加快,与疫情形势向好有很大关系,2月2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释放出了“目前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的积极信号。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2020年的返城进度受疫情影响出现明显延后,虽然在全国大规模复工复产的前一天(2月9日)才出现一个返城高峰,但衍生了一个有趣的“星期一”现象,即在每周的第一个工作日,都会出现一个逐浪上升的小高峰。
2月24日是星期一,当天38城累计迁徙规模指数为75.58,是自2月10日以来的新高点;一周后的3月2日,该指数迅速上升到92.61,成为复工首日以来的最高峰。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全国多地堵车现象,当天成都交警官方微博连发了10条交通提示,返城热度可见一斑。
而2019年的返城高峰期则来得也快,去得也快。在农历正月初二到初七这6天内迅速到来,之后开始缓慢下降,到正月十九出现一个次高峰后,这波春运基本告一段落。
职场竞争度:北京霸榜,贵阳上升最快
投射到招聘市场,经济温度如何?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复工一个月以来,随着企业实际复工比例的逐步提高以及大量人才返回工作所在地,各大城市招聘需求与求职数量都在进一步环比上升。至复工第四周(2月24日-28日),38个城市招聘需求环比上涨两成,求职行为环比增加近四成。
不过,招聘需求和求职行为与去年仍有所差距,但降幅在一个月以来逐周收窄。与2019年同期相比,复工第四周的招聘职位数下降46.57%,简历投递量下降67.2%,较复工后第三周的57.27%与76.42%进一步缩小。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节后复工的第二、三、四周招聘职位数均呈现环比下降趋势,可见热度逐渐回落。今年的招聘动作在疫情影响下虽有延后,但目前招聘需求还在不断向高峰攀升,预计接下来几周人才市场也有望保持反弹。
从2月10日全国大规模复工起,上海、广州、苏州、东莞、珠海等招聘市场热度大幅增加,其中东莞的招聘职位数和简历投递量分别环比提高78.50%和186.41%,这跟IT和互联网行业的求职升温和制造业的需求回暖不无关联。
总体来看,北京当之无愧是全国求职竞争最激烈的城市,连续霸榜四周,竞争指数从复工第一周的18.2,一路上升到复工第四周的31,即平均每个招聘职位收到31份简历。受疫情影响,复工第四周武汉的竞争指数环比上涨0.2,但排名再度下降三位。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一线城市深圳与新一线城市南京、杭州、成都在招聘需求端环比增速亮眼,分别为37.95%、29.6%、29.29%和28.9%。在人才求职端,贵阳的简历投递数较上周上涨超过七成,贵阳一个岗位平均收到16份简历,竞争热度超过多数一线城市。
在平均薪酬上,复工第四周依旧以北京、上海、深圳靠前,北京和上海的具体薪酬与上周相比相差并不大,深圳环比下降4.67%。武汉市平均薪酬环比上涨1.26%,达到10027元/月。作为本次疫情防控的重点城市,武汉在医疗、通信、生产制造、生活服务等多方面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都不断增加,政府也在对相关人才出台更多补助政策。
除武汉外,本周平均薪资环比增速较为亮眼的城市有乌鲁木齐(2.72%)、烟台(2.28%)、重庆(1.09%)和沈阳(1.04%)。
人流热度:北京放缓,广东后来居上
人口向哪里流动,哪里的机器就率先轰鸣,哪里也就更快启动生产。一边是劳动力,一边是防控,具体到城市的人流热度,是否因此而出现大分化?
百度迁徙数据真切地记录了这一趋势。从2020年1月27日起至今,广东开始超越四川,霸占“全国热门迁入地”榜首长达五周之久,且迁入人口规模占全国的比重从当时的10.85%一路攀升,维持在20%左右,3月5日占比仍有17.01%。
明明打响“包邮”接员工返岗第一枪的是浙江,为什么广东长期霸榜?
这来自其背后的“集团军”优势。往年主要是靠两个一线城市广州、深圳的“魅力”,但今年不一样,加入了东莞和佛山两个新生力量,不仅东莞一跃登顶返城进度最高的城市,而且广东四市人口流入规模占全国38个城市的比重较去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
毕竟,别的城市是单兵作战,广东是以省为单位、发动企业“抱团”接人。经过广东人社厅的对接,2月17日-24日共9趟专列接了近1万人返粤,其中流入东莞的人口超过1/3;需要口罩政府解决,没有员工政府“点对点”接送,东莞还对企业专车、专列接回的给予补贴,有的企业还主动为每一位员工发放2000元的抗疫胜利奖金。
2019年春节后六周,成都最先迎来流入高峰但很快就消退,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牢牢占据38个城市人口流入规模的前5名。2020年同期,广州、深圳人口流入优势依旧,上海有所落后但相对稳定在前8名,但北京则从今年春节后前两周的第2名,到第五周(2月22日-28日)开始迅速下滑到第11名。
至3月4日,北京流入人口只占全国1.09%的比重,且在全国的排名从2月1日的第5名,滑落至3月4日的第22名。
北京人口流入放缓,一方面与北京作为首都疫情严防严控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北京推崇远程办公等线上方式,延缓了线下人口流入时间有关。百度数据显示,1月18日-2月11日,远程办公需求环比上涨663%,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对其关注度最高。
GDP格局:复工快慢对城市有何影响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引发着人口、交通、就业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落到每个城市则是一次真实的经济压力测试。
从2019年全国38个城市GDP格局来看,宁波破了1.1万亿元大关超过青岛,福州反超西安,贵阳以微弱优势超越太原……城市之间的GDP竞赛正在微妙地发生着变化。
这次由疫情所引发的危与机,是否会导致城市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
外界普遍认为,疫情主要影响我国一季度GDP,一般而言一季度GDP约占全年GDP20%左右的比重,且相较于非典时期,我国服务业比重已经从2003年的不足40%,提升到了2019年的54%。因此,可以简单做个推想:疫情叠加春节假期,使得消费旺季流失,而那些第二产业占比越高的城市,经济抗压性相对就会越强。
地方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佛山、宁波、南昌这三个城市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了50%,显示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以佛山为例,作为国内第17座万亿GDP城市,本身具有一定经济基础,且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56.5%,相对而言复工后抵御经济下滑风险的能力会较强。加之佛山、宁波等城市目前复工复产进度居于38个城市前列,预计今年GDP受冲击相对较小。
对于海口、哈尔滨等二产占比只有20%左右的城市来说,虽然城市本身疫情并不严重,但在旅游等消费经济按下暂停键的这段时间里,可能需要花更多精力把损失抢回来。
目前,广州和重庆GDP都已破2.36万亿元关口,南京正在追赶天津,西安则与福州、合肥GDP相当……这些城市今年GDP排名格局是否会因疫情发生改变?答案就要交给剩下的这三个季度了。
(本文技术支持:王新林)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 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