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互联网创业者:请别把自己当作典型用户

标签: 测试 创业 产品经理 态度 | 发表时间:2013-04-09 08:00 | 作者:陈粲然 Ray
出处:http://www.pingwest.com

9.35.55

今天在看Vision Mobile最新一期的移动开发者报告时,一个数据挺令我惊讶的——只有24%的开发者会进行市场调研,越来越多的开发者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远离用户”似乎正在成为这个快时代下产品决策的主旋律。

我先说两个故事。

2009年3月,Google首席视觉设计师Doug Bowman宣布从Google离职,并撰写了 Goodbye,Google一文抨击了Google数据主导产品设计的流程,其中谈到了一个案例——Google对41种蓝色进行了 ,最后根据反馈数据选择了其中的一种,而不允许设计师根据自己的判断去做选择,Doug Bowman认为这种方法十分的僵化。后来我和创新工场用户体验总监吴卓浩对此问题进行过交流,作为Doug Bowman在Google曾经的同事,他表示,对于这个案例,他更认同Google的做法—— Google的产品服务的是数以亿计的用户,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着不同的屏幕、操作系统和浏览器,Doug Bowman眼中最好蓝色效果对于他们中许多人而言并不使用,只用通过测试数据,才能找到最普遍合适的颜色。

第二个故事也是关于Google的,前段时间,Google宣布即将关闭Google Reader后,一部人声称Google精神缺失,开始“抛弃用户”,原因是他还是Google Reader的重度使用者。但实际上结果恰恰相反,应该说是由于大部分用户抛弃了Google Reader才导致Google的这一决定:在Google宣布这一决定后,许多用户选择将RSS源导入其他的产品之中,美味爱读就将导入的数据进行了对比, 发现有约 83% 的源头自 2010 年就已经不再更新,甚至已经有约 24% 的源头永久失效。那些人们所留恋、经过精心整理的 RSS 列表,已是一个巨大而荒凉的坟场——这才导致了Google对Google Reader痛下杀手。

google_reader_announcement_sadness

从上面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用户调研在产品设计中依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几乎永远无法变成一个通用领域的典型用户。

例如他们在说自己在移动端从来不用浏览器进行某些操作时,没看到通过移动浏览器阅读新闻的用户比例已经超过移动应用,而使用搜索引擎进入网页的比例一直在80%以上;再例如,他们说自己已经好几年不看电视时,就把2012年单年出货量已破5000万的智能电视市场抛在了脑后……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数据是驱动产品的唯一标准,只不过它能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为你的产品设计提供参考,实际上,我们应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考量。

先说定性,我认为这种方式非常适合用在产品初期,尤其是对那些没有足够的用户量去进行数据调研的团队而言。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选取少量你产品的目标用户,让他们来使用产品或进行调查问答,观察他们的反映、听取他们的反馈。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问题都应该是简洁、细化和可答的。

而在定量分析中,除了市场数据外,在产品设计时最常使用到的是A/B测试和1/100测试。A/B测试就是将一个产品的两个或几个并行方案分别部署给不同的用户,根据他们的反馈来决定最好的那一个。 在A/B测试中,每个方案之间只能存在一个单一的变量,否则无法进行判断,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性——几个方案需要同时进行。1/100测试则是将产品的另一个版本部署给少部分用户使用(往往是核心最核心的用户),再根据反馈迭代并扩散开来,相较于A/B测试,1/100测试的迭代速度更快,也更适合初创团队使用,不过从效果上来看A/B测试还是更为直观。

AB-Testing

可以看出,无论是A/B测试还是1/100测试,都需要较大的用户量作为基础,对初创公司而言,这似乎有些困难,不过好在现在有各种大型的测试平台能够帮助你实现这一点。当然,除了测试外,现在也有很多的统计平台和分析平台能够为你的产品提供数据参考。而对于如何把握和衡量定性与定量之间的平衡的问题,我在之后将会邀请一些 者分享详细的案例来阐述,也欢迎各位参与讨论。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别把自己当作典型用户并不等于你需要那些典型用户去告诉你怎么做,而是根据他们的反馈决定你去怎么做,就像可用性专家Jakob Nielsen说的那样—— Don’t listen to users,watch users work。

 注: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 [互联网 创业 典型] 推荐:

中国非典型互联网创业案例

- iamsure - 麻木之美-李安科的Blog
综合分析他说的N多事情,我觉得这个案例可信度100%. 这两年来,每当我想起这个案例,总会在心里激赏:中国互联网真是一片神奇的黄金之地啊. 在C市,有2个年轻人,都不大. 不知道他们以前是做啥的,啥性格. 他们没什么积蓄,凑到的资金加起来不到10万. 他们先花了4000块钱,买了1000张电影DVD,全是大片、经典片.

致互联网创业者:请别把自己当作典型用户

- - PingWest
今天在看Vision Mobile最新一期的移动开发者报告时,一个数据挺令我惊讶的——只有24%的开发者会进行市场调研,越来越多的开发者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远离用户”似乎正在成为这个快时代下产品决策的主旋律. 2009年3月,Google首席视觉设计师Doug Bowman宣布从Google离职,并撰写了 Goodbye,Google一文抨击了Google数据主导产品设计的流程,其中谈到了一个案例——Google对41种蓝色进行了 测试,最后根据反馈数据选择了其中的一种,而不允许设计师根据自己的判断去做选择,Doug Bowman认为这种方法十分的僵化.

互联网创业十问?

-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我现在有个idea,上线之前如何在保证不被泄露的情况下又能了解这个idea对用户有多大吸引力. 2.上线后,我的idea如何应对别人的抄袭. 3.我可以承担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的角色,初期团队还需要多少人. 4.初期创业团队可能都会是我的好哥们儿,如何把握工作和友情的关系,万一以后真赚钱了简单的平均分肯定也不行吧.

庞小伟谈互联网创业

- Tony -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我最早知道庞小伟这个名字,是因为王建硕提到他. 但是,真正记住这个名字,是因为后来听说他收购了Blogcn. 那时,Blogcn的状况很不好,收购这样一个网站是需要勇气和信念的. 去年,我和他有过一些邮件往来,知道他开始做创投了. 国内的创投业,大鲨鱼太多,他的"天使湾创投"属于小鱼级别,做起来很不容易.

互联网创业团队都使用些什么工具?

- blankyao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对于任何一个白手起家的互联网创业团队而言,能找到经济且功能强大的运营和组织工具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Best Vendor 通过550份抽样的调查,制作了这份颇为详尽的创业团队的最常用工具集. 这份调查的抽样对象主要是来自于小型创业公司的市场和管理人员,且近半数人都就职于科技公司. 可以说,从如此构成的调查对象所得到的数据对想从事互联网创业的读者有非常实用的借鉴意义.

Quora的高明之处(互联网创业必读)

- 韩叙 - 36氪
近来,在线问答网站Quora颇受欢迎. 早在今年3月份,还处于内测期的Quora就获得了美国风险投资公司Benchmark Capital 1100万美元的投资,估值高达8600万美元.这距该公司推出内测服务仅仅两个多月. 知名风险投资人Shervin Pishevar更是直言:”我相信Quora将成为未来的博客”.

写给想互联网创业, 但不懂技术的人

- corleone1969 - 互联网的那点事...
42区站长张沈鹏是个很有意思的互联网创业者,有不少想在互联网创业的互联网或者非互联网朋友跟他讨论创业问题. 他最近整理的一篇文章《写给想互联网创业, 但不懂技术的人》,我认为是想在互联网创业的人很值得参考的,不管懂不懂技术. 下面是文章全文,我将其转载到这里,是为了让更多互联网创业者看到. 文章格式不像Tech2IPO其它文章的一贯风格,但读起来很轻松,希望读者们不要介意Tech2IPO小作者的偷懒.

雷军 :互联网创业的葵花宝典

- 狂之想 - 互联网的那点事
【陈怀临注:今天因为某些原因,与雷军有个电话交流. 非常佩服其深邃的见解和谦卑的人品. 其原文和网站为 www.leijun.com. 一个朋友,在一家软件的大企业做了十年的软件研发,想出来创业,问我要注意什么. 我开玩笑说,要想成功,必须学习互联网创业的“葵花宝典”,第一条就是 “挥刀自宫”. 大的软件公司有很多资源,研发能力不错,各种推广资源也非常优越,但很少开发出来优秀的互联网产品.

“权贵”互联网:草根创业之难

- 宾 - GeekPark 捕风捉影
虎翼网总裁张天山已经放弃了从风险投资那里融钱的计划. 8月11日,他对本报说,用那些做投资朋友的话说,十年前互联网项目是投一个成一个,但是现在,不仅仅要看创业者的项目是不是那些最新技术或者创新型的应用,还要看创业者的背景和资源. 按照这样的标准,张天山的域名建站生意显然已经过时了. 一个在校园里卖零食的大四学生CEO也要放弃自己和同学一起经营的小公司“零零七”,原因很简单,他很难和供应商谈判.

互联网创业公司失败的7大特征

- Demi - 互联网的那点事
Bjoern Lasse Herrmann是创业加速器Blackbox的联合创始人,这家公司进行了一项旨在揭示创业公司运转机制的研究项目“创业基因组”(点此查看报告精华部分). 他们的第一份报告针对硅谷的创业公司发放了650多份调查问卷,分析结果中揭示了走向失败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的7大特征. 在报告中,创业公司的发展周期被分为四个阶段:探索阶段,验证阶段,效率提升阶段和扩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