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和鸟类祖先说再见
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始祖鸟一直被认为是最古老的鸟类。但最新研究显示,始祖鸟并非鸟类,而是一种早期恐爪龙,其“鸟类始祖”的光环因此也将褪下。这一结论出自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的论文[1],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等学者研究发表。
始祖鸟的前世今生
始祖鸟大约生活在1.5亿年前的晚侏罗纪,它虽然具有很多爬行动物的特征,但已经有与现代鸟类相似的羽毛出现,骨骼形态也在向鸟类过渡。1861年,也就是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的两年后,研究人员在德国首次发现完整的始祖鸟化石并将其学名定为Archaeopterx。此后,作为恐龙与鸟类之间关系、过渡性化石及演化的重要证据,始祖鸟成为进化论研究的标志性物种。
【左图:始祖鸟的柏林化石标本(命名为HMN 1880),始祖鸟现已发现10个身体化石标本和1个疑似其羽毛的化石标本,所有化石均来自德国索伦霍芬石灰岩矿床。右图:始祖鸟的复原图,伴随着“鸟类祖先”的身份,它的相貌一直被牢牢地定格在中学课本上。图片来自evolbiol.ru】
在过去的150年间,虽然学界对始祖鸟的飞行能力、生态行为一直有所争议,但它还是被认定为最原始、最古老的鸟类,也是鸟类起源研究的核心对象。
在鸟类的起源上,目前学界基本达成“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共识。在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一支演变成原始鸟类,另一支则演变成恐爪龙类——在《侏罗纪公园》中表现抢眼的伶盗龙(Velociraptor)就是这一类群的代表。由于兼具鸟类与恐龙的特征,始祖鸟一般被认为是它们之间的连结物种,并长期坐拥“鸟类始祖”的头把交椅。
【始祖鸟的后裔也许并非今天的鸟类,而是蒙古伶盗龙(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这是它的复原图。想想翱翔于天际的鸟儿,面对自己飞不起来的新后生,始祖鸟当情何以堪……】
鸟类的寻根之旅
从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一个物种归属于哪一类,似乎是件很容易的事。天上飞的,有毛有翅膀的,是鸟。四只脚的,爬行的,是爬行类,也就是古生物上所谓的“龙”。但在古生物学上的分类,可没有这么简单。徐星向果壳网解释说,“生物的分类是一个相对人为的过程。进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羽毛在内的等生物结构,也经历了一个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很难有某个具体特征来定义类群。现在,我们采用一些专业的定义方法,比如鸟类,可以定义为包含鸽子但不包含恐爪龙的最大包容性类群。”
那么始祖鸟到底是龙还是鸟呢?虽然这一争议早已有之,但徐星在接受果壳网采访时表示,他们的研究是“首次对始祖鸟的地位进行严肃的重新考虑,研究成果得以在《自然》杂志发表,说明也得到学界一定程度的认可。”
徐星向果壳网介绍说,他们采用的系统发育学研究方法是古生物学,尤其是进化研究的基础。根据这一理论,在探索恐龙到鸟类的转换过程中,他们构建出一棵反映物种演化关系的演化树,通过统计分析几百个特征参数,对物种在演化树上的位置进行定位,而随着新物种的出现和数据的不断积累,之前物种的位置都将可能发生调整。
而在动摇始祖鸟在演化树上“鸟类始祖”位置的过程中,郑氏晓廷龙(Xiaotingia zhengi)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郑氏晓廷龙的化石,发现于我国辽西地区,其物种是一种与始祖鸟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在徐星等人发现这一新物种并其添加至演化树后,始祖鸟彻底被重新定位,它从原始鸟类被划分至原始恐爪龙类,变身为伶盗龙的祖先。
【上图:郑氏晓廷龙(Xiaotingia zhengi)的化石标本图。下图:郑氏晓廷龙的复原图。其锥形齿,长而粗壮的前肢与原始鸟类极为相似,它特化的足部具有恐爪龙类所有的特化第二趾,其后肢发育成长长的飞羽。图片来自Newscientist】
始祖鸟身份的改变,将促使科学家重新评价鸟类起源及相关的飞行起源等研究结果。徐星向果壳网补充说,“比如,过去飞行起源研究中,一个观点认为翅膀的产生是在猎食过程中演化形成的,但我们现在的研究显示包括耀龙在内的原始鸟类都是植食性动物,那么上述观点自然就要重新考虑了。”
那么,哪个物种能有幸被冠以“鸟类祖先”的称号呢?徐星向果壳网解释说,随着新物种在未来不断地被发现,鸟类祖先的确定还将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发现于中国内蒙宁城地区大约1.6亿年前的耀龙(Epidexipteryx)和树息龙(Epidendrosaurus)可以代表最早和最原始的鸟类。”
基于一旦被命名,物种的名字就不会被改变的原则,虽然“始祖鸟”的中文译名可能会有所误导,但这个名字在未来也不太可能会被变更。因此在中国,始祖鸟或许将继续披着“原始、祖先、鸟类”的外衣,悄悄地做它恐爪龙类的祖先。
[1] | Xing Xu, Hailu You, Kai Du and Fenglu Han (2011). "An Archaeopteryx-like theropod from China and the origin of Avialae". Nature 475: 465–470 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