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字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支出111元的数据遭受了广泛的置疑。这个数据的离谱几乎没有什么疑问-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用在房子上的钱才不到4000块,这还包含水电取暖费,实在是太离谱了。
国家统计局的王有捐专门撰文做了解释。我觉得那个解释挺朴实的,说的就是统计局现有的统计口径根本没法反映居民真实住房的支出。
但是,这一个数据的问题,恐怕只是冰山的一角。这里要说的不是中国统计数据质量很差,我想说的是,如果改动这一个数据,中国很多的数据都必须同时进行改动才可以。
首先最容易想到的,也是很多人都提到过的,就是中国通货膨胀的水平。住房支出显然要比统计局公布的要大,因此在CPI中的比重也应该增加。给定最近这段时间房租上涨的很快(你要是觉得房价应该记入CPI也可以,对本文要写的问题而言房租和房价的区别不重要),这意味中国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要高于统计局公布的通胀率。
但事情不止于此。如果住房支出少统计了,那中国的GDP也一定少统计了。如果用支出法考虑,住房支出是支出的一部分,如果这部分支出没有统计完全,GDP肯定低估。如果用收入法考虑,是一样的。一个人的支出一定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如果住房支出被低估,那租金收入一定也被低估(包括自住房的隐性租金收入),因此总收入被低估,最后就是GDP被低估。用生产法也是一样的结论,住房“生产”出的服务流并没有被完全统计,因此GDP被低估。
当然,如果GDP被低估,那GDP增速几乎一定也是错的。至于这样的统计缺陷是导致GDP增速高估还是低估,并不清楚。我个人的感觉是会使得GDP增速高估,不过我没有数据支持。
另外一个就是,中国的消费一定是被低估了。因为住房支出是消费的一部分,住房支出少统计,那总消费一定低估。这就直接意味着中国在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之间的比重并不像先前想象的那样失调。消费的比例会高一些,而投资和净出口则会略低。
最后就是,中国三个产业的比重一定也是需要调整的。住房支出的低估,意味着住房提供的服务被低估,因此意味着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被低估。
请注意,这些数据的高估和低估的修正,并不意味着老百姓的生活就会改善或者变差。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不依赖于统计数据的(要不然也不会有被增长的说法了)。但是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对于判断一个经济的走势和政策制定则是至关重要的,对经济研究就更是如此了-如果大家研究了半天,都是对着一组错误的数据,那研究出来的东西的可信度就相当值得怀疑。
好吧,最后做个数字游戏吧。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有6亿6千5百多万。让我保守的说,每个人的住房支出低估了200块一个月,2400块一年。这样一算,城镇住房支出就少计算了1.6万亿人民币。
2010年,中国的GDP是39.7万亿,居民的消费大约在13万亿-14万亿之间,第三产业的产出是17万亿。1.6万亿是GDP的4%,是居民消费的12%左右。
这意味着,住房支出在居民消费篮子中的比重不应该是现在的接近6%(我用111元倒推的),而是应该达到18%。这同时意味着,如果房租的上涨是10%,那最近总体的CPI就被低估了接近1.2个百分点,不应该是5.4%,而是应该6.6%。如果房租的上涨是20%,那CPI就应该是7.8%,以此类推。
当然,中国居民消费的占GDP的比重也不应该是35%左右,而是更高的39%,虽然这仍然是一个低的离谱的比例。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应该由42.5%上升到约46.5%。
当然,这些都只是例子,只是想说明,这点“低估”的宏观效果,还是极度显著的。
© kaieconblog for 郭凯经济笔记, 2011. |
Permalink |
17 comments |
Post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