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Google 收购Moto 意在专利,或在半年后转手Moto 品牌
最近关于Google收购摩托罗拉的各种评论沸沸扬扬。有的说Google想走苹果的模式,软硬通吃;有的说Google此举会得罪各大Android厂商;还有的说微软会成为受益者。到底Google 意图何在呢?
我想说的是,Google此举有且仅有一个目的:专利。
很多人都不相信:花125亿美元把摩托罗拉给买了,就只是为了专利?这不是杀鸡用牛刀吗?没错,但对于Google来说,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因为它别无选择。
Google 需要解决Android 专利问题
如果你仔细回顾一下过去几个月的新闻,就不难理解Google的选择了:【这里可以把时间点查一下】苹果起诉HTC侵犯专利,HTC并购S3并反诉苹果,苹果起诉三星侵犯专利,三星反诉苹果。。。这几场专利战打的不可开交,令人眼花缭乱。其实苹果真正的矛头都不是HTC和三星,而是苹果真正的大敌,Android。
Google自己也曾说过:“苹果欲借专利来扼杀Android”。
如果你仔细查一下这些官司涉及的苹果专利就不难发现,其实这些都是Android系统底层的功能。之所以拿三星和HTC开刀,就是因为这两家亚洲公司显然在知识产权上远远落后于它们的欧美对手,它们无力用自己的专利来反击苹果的进攻;同时,它们又都是Android份额最大的几家厂商。孙子兵法云“攻其所必救”,苹果显然深谙此道。而苹果之所以不告Android 阵营另外一家大厂商摩托罗拉,也自然是因为摩托罗拉雄厚的专利实力。
但真正遭殃的是Google,因为Android正面临灭顶之灾!如果三星和HTC败北,ITC禁令一出,三星和HTC的损失岂止上亿美元?更何况英美法系采用案例法,之前的判决可以作为后续的参照,这意味着将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所有Android厂商都将不得不向苹果屈服。这将彻底击溃所有Android厂商的心理防线,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Android阵营,瞬间将土崩瓦解!
所以这几个月对于Google来说,辗转难眠,解决Android的专利问题无疑是P0中的P0!Google为了稳定军心,也不断给厂商打气:小弟们别慌!大哥会给你们撑腰的!
如何解决?——围魏救赵
如何抵御苹果?俗话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这在专利战上尤为典型。当别人告你侵权的时候,你有以下几个策略:
- 金蝉脱壳:辩解你实际上没有侵权
- 釜底抽薪:告诉法官,对手的专利其实是无效的
- 围魏救赵:控告对方侵犯了你的专利
前两者都是防御性的,只有最后一招是进攻性的。但这往往是最有效的。如果你侵犯了他的专利,而他又侵犯了你的专利,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大家坐下来说:别打了,打下去两败俱伤,和解吧。所以90%以上的专利诉讼都会以和解告终,而大多数大公司都会签署专利双向授权协议,例如微软、IBM、苹果之间都有这样的协议。
只可惜Google在移动领域的资历尚浅,专利储备不足。所以Google如果要围魏救赵,只能购买专利。之前的北电专利被谷歌视作救命稻草,但不料被微软和苹果截杀。而摩托罗拉在移动领域的专利可谓质高量大,涵盖了软件硬件各个方面,苹果和微软都很难逃出其专利池的覆盖范围。于是,收购摩托罗拉以取得专利武器,成了谷歌的不二之选。
125亿美元去买专利,听上去的确有点夸张。但北电的6000项专利就值45亿美元,摩托罗拉的1.7万项授权专利及7000项申请专利,怎么会便宜到哪儿去呢?更重要的是,和Android的生死存亡相比,区区125亿美元的投资又算得了什么?再者说,摩托罗拉的亏损会抵消一部分Google的营收,或许还能让Google每年少交10亿美元的税收。这笔账Google算过,不亏!
难怪在索爱总裁给全体员工针对此次事件的内部邮件中,开篇就提到这样一句:“it’s all about patents”(这完全就是为了专利)。对于Android厂商来说,尽管他们担心Google收购摩托的政策倾斜,但他们更怕苹果的专利诉讼。Google收购摩托罗拉,就会很快起诉苹果侵犯摩托的专利,甚至要求ITC发布禁售令。苹果迫于压力,就会和谷歌坐下来谈判,最终撤销对三星和HTC的诉讼。这是Android厂商都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他们当然会拍手称快!
未来的问题?——其他厂商的担忧
对于那些说Google想向苹果模式转型的人,我只能说,你们太不了解Google了!这显然不是Google的愿景!Google的愿景是构建平台,它最终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游戏的参与者。不过,不管它自己怎么想,厂商总会心存芥蒂,一旦当专利之战趋于缓和,摩托罗拉很快会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所以我做一个大胆的猜想,最快半年,最晚一年,Google会选择把摩托罗拉这个品牌转手出去。甚至它会和各大Android厂商签订秘密协议,承诺这一点,以安抚军心。如果Larry Page够聪明,肯定会这么做。就让时间来验证这个猜想吧!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