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与生活中培养通用性能力
前一阵我有一个朋友跳槽成功,我们聊到这件事情时,他说印象最深的是经历的面试。因为这次面试和大学毕业时的面试完全不同,那时大多数问题仅仅限于基本素质,而工作几年之后的面试更加集中于专业性的问题,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面试官会让你描绘出你原来所作的工作内容,在此其中,你自然需要不仅仅把工作岗位名称表达出来,基本的工作内容表达出来,更加需要突出该岗位的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你个人能力突出与锻炼很多的地方在哪里。换一个例子,假如现在你到公司领导面前,打算说服领导你的薪酬应该有所上涨,那么,你自然需要说清楚自己的工作强度、工作难度与公司对该岗位的原有定位不同,你是否能够将此表达清楚?你是否能够达到上佳的说服效果?
记得以前听人说过,如果你能够感觉自己理解了,其实并不是真的理解了;唯有你能够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够给别人讲解清楚,你才是真正理解了!你能够真正讲解出来吗?你能够将难点、重点表达清楚吗?
由这个问题深入下去,或许,我想到的原因之一,或许就在于我们每个人对本职工作有太多的忙碌,而缺少了思考、总结与归纳,每一个细节我们都会做,但是缺少总结与联系,我们能够说出一个又一个点,但是说不出一个完整的知识构架,更加不要说形成一个体系。这个知识构架与体系问题,是我今天希望说的重点。
当我毕业后大范围读书后,发现了一种非常不错的读书方法——主题阅读。这种方式更加强调集中于同一个领域内的书籍或信息要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学习,然后将不同作者、不同书籍的内容加以对比和重新构建,添加进入你自己的理解与归纳,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构架与体系。我个人对时间管理、读书做了很集中的阅读,形成了知识构架,当我完成之后,我发现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当你形成一个知识构架时,你可以清晰的表达清楚其重点与难点,你可以在n多年不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时,而不会有丝毫遗忘,你可以随时阅读这方面的文章或书籍,随时可以将这些新增内容添加进去。对比来说,如果今天你读了一本管理方面的书籍,一年之内你不做任何应用,也没有反思,更加没有新的一本书籍的阅读,一年之后你再读下一本时,前一本在知识构架的建立方面,或者是理解深入程度的方面,是完全无用的(当然潜移默化和某些观点的影响还是有的)。
我并不是说希望大家都做主题阅读,我想说的是,大家要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对窄的领域内的知识构架与体系,这样可以真正获得提升,而不是学到一点、遗忘一点。
更深入一步来说,就我个人而言,我一般喜欢在工作中寻找一个“通用性”的领域学习,并且这个方面能够在工作中直接得以应用。这里的关键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通用性,一个是实践。前者的原因在于你不太可能一辈子做一份工作,通用性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谈判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说服的能力、布置的能力、管理的能力、数据挖掘的能力、分析数据的能力,甚至是搜索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将对我们的前途发展带来益处;后者是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毫无疑问是效果最好的,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这里,我想说的是大家要学会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任何工作只要你认真寻找,一定会发现其中可以锻炼通用性的能力,你是否真的将工作内容不仅仅视为工作,更加将之视为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换一个视角看问题,一切会全然不同!
OK,这篇文章转的圈子比较大,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构建起一个相对全面与完善的知识构架或系统,这样才能够真正表达清楚难点与重点,也能够加深我们对工作的理解,真正弄清楚自己是在做什么。而形成知识构架与体系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与实践,并且做到两者相结合。这个方面在日常应用方面的延伸,我们可以在工作中寻找一个通用性的能力作为重点学习的方向,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之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提升到一定层次,这样我们的能力会不断获得提升,而不是学了新的、忘记旧的。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问题:真正去做!
您可能也喜欢: | ||||
[打破常识]平衡工作与生活——那就是个屁! |
考研?出国?工作? |
不要为了日常工作而拖后长期任务 |
大学生如何获得更多学生工作机会 |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商业 |
无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