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功课:预演
小时候学编程,我们所用的计算机[1] 还很简陋,只有固化的48K内存,连磁盘都没有……要是电源断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写出来的程序之后,要阅读很多遍代码,拿自己的脑子当电脑,想象每一行语句执行之后的结果……反复若干遍之后,再小心翼翼地敲进计算机,再反复审核是否有输入错误,而后才运行它。
没想到这成了一生的习惯,也因此受益无穷。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都会尝试着把将要做的事情的整个过程在脑子里预演一遍甚至很多遍。学习的过程就是如此,它往往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在回头想来,那时候学会的BASIC什么的到现在依然很有用,但更有用的是前文提到的这个习惯,可它是连当时的授课老师都没想到要教我的东西……
有的时候,面临的任务比较复杂,大脑短期记忆容量不够,就只好借助纸笔(有人更喜欢是用计算机上MindMap之类的软件),用写写画画来辅助自己预演每一个步骤。
所需执行的任务越重要,这种预演就越发不可或缺。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者练习),才能够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再一次,这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之间的选择和差异。准备充分的人,会有出色的表现,最终能够良好地完成任务,而这样的经验会使他更加坚信提前准备的重要。准备不充分的人,届时必然表现欠佳,而即便表现再差,他也是多少提前准备了一点的(或起码自己认为还是准备了一点),于是,经验告诉他,准备是没什么用的,至少是没什么大用的,于是下一次他还会采取同样的行动,还会面临相同,甚至更为严重的尴尬……
我认为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也认为万事皆需提前准备。只有提前准备得充分,才能在最终实际执行任务的时候,用出色的表现完成任务。我在做教师培训的时候,经常被新教师夸奖说:“李老师,你在台上随机应变的能力太强了!”对此我不敢谦虚——因为他们完全夸错了,我自己太清楚自己的应变能力有多差。
我必须解释。之所以可以“显得”游刃有余,是因为之前做过太多的准备。之所以做那么多的准备,就是因为曾经出过丑——想象一下,在台上突然发现自己说的某句话竟然有不曾想到过的歧义,是多么窘迫的事情?所以,在准备任何一个讲演的时候,我都花费很多的时间认真考虑自己的每个观点、每个事例、甚至每个句子可能引发什么样的理解和反应,然后逐一制定相应对策,才可以心安理得地上台讲演。
甚至,我有严重的“课前恐惧症”——很多人并不相信。每次上课之前的五分钟左右开始,各种症状开始并发,手心发痒、头皮发麻、眼皮狂跳(有时候左眼,有时候右眼,有时候两只眼)、后背可能开始冒冷汗(冬天也一样)……通常要到开始讲课差不多五分钟之后才能彻底摆脱这种恐惧的状态。从我第一次上台演讲到现在已经快十五年了,从来没有一点改善的迹象,只不过,我已经比较习惯它了。
我并未能够克服恐惧,却还好做到了习惯恐惧。然而,就算是退而求其次的习惯恐惧,都需要努力和挣扎。努力的方法就是课前做很多很多的准备。我甚至为此多多少少产生了一些强迫症的症状——准备的内容必须足够多到实际讲课内容的两倍以上才会心安。不过,这样的恐惧倒也成了动力,因为我的很多课或者演讲都最终有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乃至于很多的版本。然后再把这若干个版本各自演练很多回……这样的准备使得我一旦进入状态,就肯定无所畏惧。也因为知道了结果,就可以做到在开始的时候,任凭恐惧陪伴。
再次,是我父亲那句话帮了我,他说:“相信我,你并不孤独”。我之所以认为自己可以想出办法解决对演讲的恐惧,就是因为我知道很多人都害怕当众演讲。有人曾做过一个调查,询问人们最害怕的是什么。最害怕什么?那应该是死亡了,是病痛,是失去亲人吧?但出乎意料,人们最害怕的是当众演说。调查报告写道:“一般地,人们害怕当众演说甚于害怕死亡”[2] 。害怕死亡的理由自然不必说,人们害怕当众演说,却未必一定知道害怕的原因——很简单,准备不足,所以害怕。
我曾因为觉得自己缺乏“急智”而自卑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来是因为读一本前苏联克格勃特工的自传才改变了看法。现在早已找不到那本书,也不记得主人公完整的名字。隐约记得他的真名好像叫什么什么年科,姑且就称呼他为“年科同志”吧。
书中提到“年科同志”有一次被一群美国特工追杀,手中的左轮枪已经没有了子弹,只能靠奔跑摆脱厄运。逃跑的过程中,他从一段长长的大理石台阶冲下来,跑着跑着,他突然停下来做出了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动作。他蹲了下来。这个时候,追赶他的那些特工因为高度和视角的关系,无法射击到他的位置。而他蹲下来的这个动作,为他赢得了宝贵的七八秒钟,在这段时间里,他得以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拿出子弹装进左轮枪,然后向后连射几枪打得追赶他的那些特工慌忙寻找掩体自保,而他最终成功逃逸。
“年科同志”后来的回忆里说,当时之所以可以做出一个那么“令人震惊”的动作,实际上是因为提前在脑子里演练过不知道多少次,也设想过不知道多少种逃跑时可能发生的状况——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早晚有一天会遇到那样的追杀。他说所有的高级特工都明白一个简单原理:任何动作演练到一定的次数,就能做到甚至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都可以准确完成的地步。而他只不过是把这个原理应用到了极致而已。
Footnotes:
-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网上看看那机器的样子:http://www.old-computers.com/museum/computer.asp?c=1302
- 关于这个调查的出处,我已经找不到了。有趣的是,在整理这本书第一版初稿(2007)的时候,正好看到刚刚发行的电影《美国黑帮》(American Gangster),其中罗素·克劳扮演的“Richie”在对白中就提到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