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
随着我对敏捷个人的 思考,又发现很多人推荐这本书,于是又拿起来翻阅了一下,这次读起来好像有点感觉了,不过也能坚持读完。最近一个月来又有人推荐这本书,于是又开始看了这 本书,可能是随着自己对自我认识的不断成长,这次读起这本书来觉得写得很好,于是第一次从头到尾把这本书看完了。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一样,在看这本书的过 程,也是我心智成熟的旅程,我也希望读过这本书的你也能够不断成熟起来。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正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莫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止不前。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
自律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问题。生活中遇到问题,这本书就是一种痛苦,解决它们,就会带来新的问题。各种 问题结队而来,不断经受沮丧、悲哀、难过、寂寞、内疚、懊丧、恼怒、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的打击,从而不知道自由和舒适为何物。对许多人来说,自律是一 个讨厌的词儿,因为它意味着没有自由。实际上,反过来才是正确 的,自律就是自由。如同Stephen R. Covey(《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的作者)所写的那样:"不自律的人就是情绪、欲望和感情的奴隶"。从长远来讲,不自律的人是缺乏自由的,也无法 得到随之而来的独特技能和能力。自律指的是,在那一时刻,是你的想法决定你的行为而非你的感情。在对你的一生有很大影响的大事情面前,自律常常意味着牺牲 乐趣和避免一时的冲动。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人生就是奋斗,奋斗就是克服困难,困难也就是给那一个施展才能的奋斗机会。一个人的素质、性格、才能、品德和个性是在困难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困难中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困难就是给你一个成长、发展和壮大的机会。逃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里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
我们要让我们自己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用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 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通过自律,我们就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如何以及坚毅、果断的态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
快乐的人,不是没有痛苦,而是不被痛苦所左右。人 生难免和痛苦不期而遇,其实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背叛自己。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忘记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听听音乐,看看风景,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 事,走该走的路,见想见的人,过简单快乐的生活。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可得到更大的满足感,而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在自我 完善的过程中,我们接触的是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并由此获得改变。不熟悉的环境、不同的规章制度、陌生的人、事物和活动,都可能是我们面对痛苦,并由此而产 生畏惧。人人都有对抗畏惧的方式,我们宁可拒绝改变,也不愿忍受改变带来的痛苦,此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勇气。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人生惟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人生就是一种冒险,你投入的爱越多,经受的风险也就越大。在某种意义上,心智的成熟(也即爱的实质)需要勇气,也需要冒险。
自律究竟包含哪些技巧呢?如何通过自律消除人生的痛苦呢?简单地说,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它们并不复杂,不过要想正确的运用它们,你需要细心体会,广泛实践。实践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你要敢于面对痛苦而非逃避。
自尊自爱的感觉,是自律的基础。自律的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这是走向独立的关键。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实践"推迟满足感"的最佳手段。首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
不能及时解决人生的难题,它们会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眼前。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承担责任,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避之惟恐不及,指望别人解决都不是聪明的做法,唯有勇敢的说"这是我的问题,还是由我来解决!"相当多的人只想逃避,总把原因归于他人。
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大多数人,不是有神经官能症,就是患有人格失调。它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其表现症状却恰恰相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缺少勇气和个性,让自己活得痛苦。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缺少自主判断及承担责任的能力,让别人活得痛苦。
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何事负责,即使我们的责任,也是无法逃避的问题。评估责任归属,必然让我们感觉痛苦,从而产生会比倾向。从内心出发,做出权衡,当事人须自我反省,其中的痛苦和折磨,令不少人望而却步。
尊重事实是 自律的第三种原则。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的越少,思 维就越是混乱。我们必须尊重事实,尽管这会带来痛苦,但远比我们的个人利益和暂时的舒适更为重要。我们必须淡化暂时的不适之感,应该追求真理而不是幻象, 并愿意承受所有的痛苦。要让心灵获得成长,让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永远尊重事实,乃至献身真理。这里说的献身真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要自我反省。我们通过自身与外界的接触来认识世界。我们不仅要观察世界本身,也要对观察世界的主题(我们自身)进行反省。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绘制人生地 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是唯有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内容翔实和准确。世界不断变化,文化、技术的出现和消失,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也处于更新 和调整中。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地图,似乎各方面都完美无缺。一旦新的资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大幅度修正,我 们就会感到恐惧,宁可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捍卫过时而陈腐的观念,却不去考虑如何更新旧的地图。
日常交往中,我们又是要开诚布公,有时则要抑制倾吐想法和感觉的欲望。那么怎么样才不致违背尊重事实的原则呢?首先,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 也就是彻头彻尾的撒谎,叙述的情况与现实完全不符。其次,要牢牢记住,一般说来,不说出全部真相,基本上等于说谎。非得保留部分真相,那一定是情非得已, 且是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虑。第三,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第四,只有在对对方确实有好处的情况下,才可有选择隐瞒部分真相。第 五,尽可能忠实的评估对方的需要。只有以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出恰当的评判和选择。第六,评估他人对事实的需要,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使心灵获 得成长。履行上述规则是件相当艰巨、无法尽善尽美的工作。很多人惧怕其中的痛苦,宁可选择有限的诚实和开放,这等同于生活在封闭状态中,从来不敢拿出地 图,与现实情况进行比照。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的生活在天地间,也可借此摆脱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地努力,不断修订人生地图,方能使心灵获得成长。
自律是件艰苦而复杂的工作,你需要拥有足够的勇气和判断力。你以追求诚实为己任,也需要保留部分事实和真相。你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为 使人生规范、高效、务实,必须学会推迟满足感,要把眼光放远。还要尽可能过好眼下的生活,要通过适当的努力,让人生的快乐多与痛苦。换句话说,自律本身仍需要特殊的约束,就是"保持平衡",这也是自律的第四种原则。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例如,生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反击方式。从来不会生气的人,注定终身遭受欺凌和压制,直至被摧毁和消灭。必要的生气,可以是我们更好的生存。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相当多的人都没有选择放弃,他们不想经受放弃的痛苦。但一个人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或早或晚, 都要经历需要放弃的重大时刻。例如作为父亲的作者,与女儿下棋是,取胜的欲望压过了哄女儿开心的念头,这时候他选择放弃了下棋必须取胜的欲望而去获得让女 儿高兴的快乐。再例如,两个相爱的人,如果不能在一起,那就应该选择放弃追求结果,而应该去享受这个爱的过程。
"兼容并包"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保持平衡的心里技巧。这是促进心智成熟不可获取的工具,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兼容并包的前提,在于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自律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其中必然经历放弃的痛苦,其剧烈程度甚至如同面对死亡,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才会诞生。
自律,包含具有积极意义的四种人生原则,目标都是姐姐问题,而不是回避痛苦。综上所述,这四种原则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四种原则相互影响,有时设置需要使用其中两三种至全部原则,使用它们的力量和动力,这些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心中蕴藏的爱。
只要持之以恒的实践,任何人都能够使精神、心理和灵魂达到更高的层次。心智成熟的旅途是漫长的,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自律,使自己具备更强的能力。
爱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而自律的原动力是爱。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也很难接触到其本质。迄今为止,不曾有谁给"爱" 下过真正令人满意的定义,这恰恰证明了爱的神秘。爱分为许多种:肉体之爱、精神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本书作者给爱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这里用"意愿"这一字眼,是想强调它在情感领域的地位,远超过一般的生理或心理"欲望"。"欲望"未必能转化为行动,而"意愿"则可成为导致实际行动的强烈欲望。爱的愿望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基于灵魂的行动。 例如,你希望对方快乐,你真正做了哪些让对方快乐的事情,你让他快乐还是痛苦了?把真正的爱与爱的感觉混为一谈,只能自欺欺人。真正有爱的人,不可能单凭 爱的感觉行事。真正的人,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而不是一时冲动。真正的爱,是自我决定和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
要实现真正的爱,必须付出切实的努力,坚持实现自我完善,是爱的基本前提。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
对于爱的定义,还有以下几点说明:首先,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其次,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能够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第三,真正意义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第四,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
真心爱别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如果你具有爱心,而且想帮助对方,首先必须进行自我反省,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自 我反省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对别人提出批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仅凭直觉就坚定自己是正确的;另一种是经过反省,确认自己有可能正 确。第二种方式给人谦逊而谨慎的印象,更有可能带来成功。也有相当多人,宁可压抑批评他人的冲动,对他人的问题视而不见。他们过于谦逊,总是三缄其口,从 不给索爱的人指导和建议,这种人不具备真正的爱。夫妻双方要成就幸福美满的婚姻,也要敢于直面冲突和矛盾,彼此成为组好的批评者和建议者。这种原则,对于友谊、团队同样适用。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总是致力于自我完善,让自己具备起码的道德和智慧,然后才会行使批评权。只有以爱为出发点,投入全部的情感,做出真挚的承诺,才能更好的滋养对方的心灵。例如:父 母首先应该自我检讨,认清自己的价值观,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才能恰当的教育孩子。抚摸也要了解孩子的个性与能力,对症下药的予以教育,否则就可能和子女 长期不和;想让别人听你的话,就要采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想让别人满足你的要求,你的要求就不要超过对方承受的限度;想让对方有所进步,首先就要进行自我 完善,专业才能找到沟通的最佳契机和方式。
关于"爱",有过各种荒谬的认识:
- 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
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情 网通常涉及与性有关的欲望,而且不会持续太久,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情侣只有脱离情网,才能够真正的爱。真爱的基础不是恋爱,甚至没有恋爱的感觉,也 无需以之为基础。坠入情网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不是有计划、有意识的选择。不管怀有怎么样的期待,没有机遇和缘分就永远无法体会到恋爱的感觉,爱的情网也不 会为你张开。有时,它却像不速之客,不请自来。坠入情网的惟一好处就是消除寂寞。而真正的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我们希望对方成长。真正的爱带来的狂喜,延续的时间更为长久。
性和爱不是一回事,却可能同时发生。恋爱或性交的"自我界限"暂时消失,可以使我们对对方做出承诺,而真正的爱可能由此产生。恋爱本身不是爱,坠入情网不是爱,但它却是爱味道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
做出承诺是真正爱的基石之一。把更多的情感投入到家庭上,终于走出坠入情网的状态,找到真爱的原动力。
- 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对爱的误解,就是将依赖性当成真正的爱。
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至于无法正常生活,这就构成了心理学上的"依赖性"。过分的依赖只能导致病态。依赖性强的人,他们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是因为需要而不是爱才结合在一起。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其实,每个人从内心深处,都渴望过依赖他人的感觉。心理健康者承认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患有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的人,会被依赖性牢牢控制,会控制我们的一言一行,一切感受和需要。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只会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甚至没有精力去爱别人,他们寂寞和孤独,永远无法体验到满足感。 尤为可怕的是,他们甚至不知自己患上了心理疾病。他们未必永远自私自利,但其动机无非是想牢牢抓住某个人,获得需要的关心和照顾。加入无法达到目的,他们 就不会为别人(乃至为自己)做出任何事情。作者强调"仅仅把得到别人的爱作为最高目标,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想让别人真正爱你,恐怕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 的人。满脑子想的只是消极接受别人的爱,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过分依赖者只关心个人的滋养,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只想自己过得丰富而充实。他们渴望快乐与享受,却不关心心智的成熟。消 极性依赖心理的特征之一,是缺乏真正的爱。他们总把失去伴侣当成极其恐怖的事,好像失去了整个世界,他们丝毫不肯降低对他人的依赖度,不肯给予读法更多的 自由。过于强烈的依赖性,可能使我们强烈的亲近某个人,表面上我们与对方彼此深爱,实际上,依赖于爱之间有着天壤之别。过份强烈的依赖感,多是来源于童年 时期缺乏父母的爱。患者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终日与孤独和空虚作伴。他们觉得没有资格得到别人的爱。在他们的心里,世界无情而混乱,别人总以异 样的眼光对待他们。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深深的怀疑,所以长大以后,他们不顾一切的寻求他人的爱,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他们尽可能维系同别人的情感关系, 宁愿牺牲对方的独立和自由,这样一来,更容易使彼此的关系出现障碍。
爱的自律
自律的力量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以此促进对方心智的成熟。
恣意、放纵、漫无节制的情感,绝不会比自我约束的情感更为深刻。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仅不会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情感更为深刻和成熟。人不应该被情感所奴役,也不能把情感压抑得荡然无存。感情是人生活力的来源,它让我们体验到人生的乐趣,满足自我的需求。既然感情可以为我们服务,我们就应该尊重它的价值。恰当处理好自己的感情,需要丰富而复杂的平衡技巧,需要自我剖析和自我调整。"爱"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情感,必须适当的约束,假如不加约束,任由其猖獗肆虐,爱就会变成逃出牢笼的野兽,它不仅不会成为真正的爱,而且会造成极其混乱的局面。真正的爱,需要自我完善,需要付出必要的精力,而我们精力总归有限,不可能疯狂的去爱每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力,有限的爱只能给予少数特定的对象。谁 更值得我们付出真正的爱?我可以想象,这是艰难的选择,有时还会让你痛苦。你需要权衡多种因素,做出最终决定。你选择的爱的对象,应该能够通过你的帮助, 迅速促进个人心智的成熟。多数人的婚姻关系,只可以把配偶或子女作为爱的对象和爱的基础。加入我们除了家庭之外,还要向外界寻求异性的爱,就可能酿成悲 剧。家庭成员最重要的义务之一,就是要对伴侣盒子女负责。当然,有的人不仅在家庭范围内建立起以爱为基础的关系,而且还坚持认为,他们有过剩的爱的能力去 爱别人。这种博爱者在自我完善过程中,需要具有超出常人的自律,才不会误入歧途。很少有人能充分的自律,因此就难以在家庭内外都拥有以爱为基础的健康的情感关系。 没有自律做基础,自由带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情感的毁灭。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到快乐的极致。你爱的越深,自我完善的程 度也就越大。真正的爱,在促进对方心智成熟的同时,也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成长,你会体验到莫大的喜悦,幸福感会越发真实和持久。
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夫妻双方只有更加独立,而不是"合而为一",才能保持各自的情操和特性,才能使婚姻生活更为美满。在追求成长的过程中,孤独和寂寞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因惧 怕孤独而选择婚姻,注定不会成就幸福的婚姻。婚姻是分工与合作并存的制度,夫妻双方需要奉献和关心,为彼此的成长付出努力。理想婚姻的基本目标,是让双方 同时得到滋养,推动两颗心灵的共同成长。双方都有责任照顾后方营地,都要攀登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颠覆。
成长和宗教
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虽然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但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事实上,对于世界的规律和本质,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看法与信念,只是未必说出来而已。一个人的宗教信仰或世界观,只有局部属于意识思维层面,很多人都无法体验到自己的潜意识思维,以及对世界真正的看法和整体的观念。
我们无法超越自身文化、父母乃至童年经验的影响,我们只能依据狭窄的人生参照系来待人处事。形成宗教思维的基本因素来自我们的家庭,父母是我们信仰的根植 者。他们的影响,不仅在于他们的话语,更在于他们处事的方式。如果说世界是大宇宙,那么家庭就是小宇宙,在家庭的见闻和感受,决定了我们对世界本质的看 法。父母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创造了独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础上,我们组建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我们的宗教和世界观,常常 取决于童年经历的影响,这就构成宗教与现实的对立,也就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对立。心智的成熟,其实就是从小宇宙进入到大宇宙的历程。这一阶段,就是不断迈 进的求知之路。只有学习和进步,才能摆脱昔日经验的限制。我们必须消化和吸收新的资讯,扩大我们的眼界,敢于涉足最新的领域。爱的本质其实就是自我完善, 而爱的风险之一,就是必须进入未知的领域。我们必须放弃落后的、陈旧的"自我",把陈腐的、过时的认知才到脚下,及时抛弃狭隘的人生观。我们应该逐步以可 学的"宗教"来代替父母的"宗教",向小宇宙法则提出挑战。科学的宗教,旨在帮助我们从实际出发,采用现实的经验、历史的教训去认识世界,更新人生观、世 界观。科学是一种以怀疑为基础的宗教,我们必须怀疑自以为了解的一切。凭借科学的态度,我们才能把个人的"小宇宙"经验转发为广大的"大宇宙"经验。我们 必须信仰科学,迈开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第一步。#敏捷个人#提出的认识自我、管理自我,也是从基本的价值观、人生观来改变自己。我们有了自己的宗教,才能有成熟的心灵。
神奇的力量
要使心灵获得成长,必须认清自己的偏见和局限。我们经过爱、包容和关怀,就会逐渐了解自己,了解所爱的人和整个世界。自律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认清我们的责任和决策的能力,我们将这一部分心智成为"意识"。 我们的意识具有一种罕见的强大力量,它掌管生命的一切行动,负责做出决定,并把决定付诸实施。假如只有潜意识而没有意识,我们的生命就像新生的婴儿,即使 心灵可以实现"人神合一",我们仍无法采取任何行动。意识的对立面是什么呢?它就是潜意识。潜意识知道的事情,永远比意识多得多。即使我们的大脑处于清醒 状态,潜意识也会提供各种信息,与我们沟通,帮助我们解决人生问题。所谓"神奇的力量",由于它超出传统科学和自然可续法则解释的范围,所以一向被视为奇 异现象或者奇迹。占95%以上的潜意识,这个是我们所知甚少的"自我",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它的神秘性超出我们的想象。荣格把潜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浅 层次、个体化的潜意识,另一种是深层次、属于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
对于潜意识这一神秘的领域,梦,是其存在最好证据。任何有梦的解析经验的人,都会认定这是一个又意义的梦。做梦者感觉自己出了问题,潜意识就会安排一出 戏,告诉他问题的来源 -做梦者难以意识到的来源。我们迷失方向时,它们会成为前进的向导,我们犹豫不决时,梦会给我们正确的指引。
为在复杂的社会上获得生存,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人人都戴上了面具,因此,意识塑造的自我与潜意识塑造的自我有时相差甚远。所谓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聆听心灵,让意识的自我接近真实。
心灵的力量不断积累,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孤独感。心智成熟到无所不知的人,却难以找到水准相当的人。
我们凭借足够的耐心,付出充分的努力,沿着心智成熟之路前进,点滴的认知和经验,就会慢慢汇集起来。渐渐地,人生之路就将清晰的传出现在眼前。真正的自知 自觉,总是缓慢而渐进的进程。我们踏出任何一步,都须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自省。我们更应该态度谦虚,脚踏实地。心智的成熟之路,是永不 停歇的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我们的心智成熟到一定阶段,就会更加谦逊而快乐。心灵汲取到作足够大的力量,固然令人感觉愉快,同时也可能使人恐惧。一个人知道 的越多,就越是难以采取行动。我们知道越多,就越是有可能预测到后果,考虑到我们可能担负着承担后果的责任,如此一来,就更加难以采取行动。不过,从另一 方面说,没有任何行动,其本身也视为一种行动。
关注我们: 关注新浪微博 豆瓣小组 人人网 腾讯微博 RSS
Starming 星光社 版本:0.06 email:[email protected] 关于我们 小组 论坛 杂志 精选 鄂ICP备1100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