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的力量——你懂《社交网络》?
要不要写这部电影,我犹豫了一段时间,因为可能有很多人已经看过了。对于做创意的人来说,能不看 Facebook 创始人的创意之初吗?而创意是要有新意的,推荐是要有补漏的,豆瓣评论上千了,这部电影的意义还能挖掘什么呢?
大卫·芬奇就是大卫·芬奇,电影的节奏和理念都把握得很好,尤其是前半段的节奏,非常有趣且明快。而从男主角搬到加州开始,随着矛盾的展开、人物的增加,电影也变得臃肿不堪,有一种山雨欲来的滞重和迟缓。
电影里纠缠的理念至少可以数到四种——
关于认同的心理动机。从一开始被女友甩掉的嫉恨到后来名片上真的印着“I am the CEO, bitch”,从各种有名的俱乐部到最开始设立关系网络的触发点(哈佛的身份);
关于天才的缺陷。各种天才似乎总有相应的缺陷,对技术和理念的穷尽伴随的似乎必然有对人世某种忽略,比如人际关系,甚至朋友;
关于流行的浮躁。一开始某著名俱乐部夜里疯狂靡乱的派对场景,斯坦福女生与那个著名技术流氓 Dustin 的一夜情,与后来 Facebook 成功扩张后被警察查封的狂欢会莫名尖锐的呼应和相似;
关于数字化时代。一张照片,一串描述,几个状态标签,用鼠标键盘构建的王国,却不懂在现实里说一句道歉和日常相处。
等等。
其中有一条线,似乎有,似乎无。电影里 Facebook 遭受的两次冲击和最后的分家,男主角两个重要阶段商业伙伴的陨落,表面的理由是什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说天才总是孤独的,因为他速度太快,顾不上照顾其他程度和速度跟不上他的人。因此男主角先被女朋友踹了,然后同时“无奈”面对最好的朋友 Eduardo 和貌似毫不相干的哈佛双生子的敌对。
是吗?
他在那个女律师怜悯的“你只是太努力想变成一个混蛋”一句话后,为什么要试图加前女友为好友?他还惦记她的什么呢?
电影海报上写的——要获得 5 亿个好友,总得制造几个新的敌人。那么那个“敌人”是谁,“5 亿个好友”是谁。谁是敌人。谁是好友。
有人说,成功总是要遭受背叛,获得什么总是需要付出什么去换。
是吗?
在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世界,为什么自己不看合同而导致股份损失的好友 Eduardo 和确实没有他的才能的哈佛双生子能获得最后的赔偿,即使那对于市值我不知道是多少的 Facebook 来说,应该是九牛一毛?
在这个名望与功利的世界,创意必须转化为生产力的世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世界,人逐渐成为一串 0 和 1 的代码的世界,有什么是不应该付出的?当你站在最高点,却觉得怅然若失的世界,失去的是什么?
传说每条船里都会带一块定舱石。在这个世界里,你的定舱石是什么。你有什么能让其他人心甘情愿垫在你脚底,帮助你在某个领域成为至高无上之人。
Facebook 很了不起么?苹果很了不起么?微软很了不起么?
创意可以复制。天才世代辈出。
我记得这么一句话:当人的能力到了一定阶段,决定他的层次的,是人品。
影片信息
导演:大卫·芬奇
编剧:艾伦·索金、本·麦兹里奇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安德鲁·加菲尔德、贾斯汀·丁伯莱克、鲁妮·玛拉、约瑟夫·梅泽罗、艾米·汉莫、Bryan Barter、Dustin Fitzsimons、Patrick Mapel、布兰达·宋
类型:传记/剧情/历史
官方网站:www.thesocialnetwork-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10-10-01
“缺陷的天才”系列电影推荐:
《海狸先生(The Beaver)》(2011年)
《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2001年)
《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8年)
《雨人(Rain Man)》(1988年)
(谢绝无权转载,盗文的报警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