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工具化与社会化迷思

标签: 产品 工具 社会化 | 发表时间:2011-06-25 23:40 | 作者:投稿 (guest) pennylqy
出处:http://www.williamlong.info/

  近来十分火热的Google +1,重新引爆了Google的社会化热情,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起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强大如Google,竟然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都难以在社会化网络的方面有所作为。

  Google +1并非一个独立的服务,仅仅只是Google搜索的附属。他足够轻,轻到用户只需要点击一个按钮;但是他又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微妙的将Google的那些距离遥远的服务,以及使用着这些服务的用户之间,互相联系起来。Google的+1有着太多的想象空间,也承载了Google太多的希望。

  但是Google +1的前景仍然不明朗。他的成功,将完全取决于用户的认知,取决于+1究竟能否增强用户与用户直接的联系,哪怕仅仅是一种弱联系呢?

  工具化的产品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迅雷。

  毫无疑问,迅雷作为一款工具软件,已经非常成功。可以说,他已经将下载这一个功能,几乎做到了极致。在这个方面,迅雷做出的所有努力,都值得大家肯定。

  但是,从最近大范围的试图将用户转化为费会员的情况来看,迅雷的发展,已经遇到了一个瓶颈。现在的迅雷,有两条可以选择的路:继续做下载工具,发展与下载相关的功能,比如增值服务;或者是利用已有的优势,转向其他更多的领域,比如SNS。

  迅雷并不是没有做过其他的尝试,迅雷游戏就是其中之一。从营收能力来看,迅雷游戏并不能算作一款失败的产品,但在迅雷那上亿的用户量基础上,却仍然只能做到今天这一步。斥巨资买下看看的域名,想来也是痛定思定的结果。

  原因何在?这就要从工具自身的特点说起。

  以迅雷为例,一个典型的使用流程大约是这样的——

  1. 看到需要的资源
  2. 打开迅雷
  3. 添加要下载的资源
  4. 等待下载完成
  5. 打开资源
  6. 关闭迅雷

  如果把这个流程进一步简化,基本就是这样的三个步骤——

  想要下载=>开始下载=>完成下载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右上角的悬浮窗之外,迅雷能够被用户所看到的时间,是非常少的,而即使是悬浮窗,也无法保证用户会一直盯着。

  也就是说,用户对于一款工具的使用时间,是零散而无序的,甚至可以说是用完就丢的。对于一个工具软件而言,能否争取到更多的被用户“可视”的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究其原因,在于用户的目的。对于迅雷而言,只有当用户需要去下载的时候,才会想到迅雷。这是工具的硬伤。

  尽管可以通过推荐等形式,让用户更快的出现下载的需求,但终究无法在这之前抢占用户的记忆入口。而用户的这种需求,是不可逆转的——你很难让一个用户先想到迅雷,然后才想到,今天还有一集动画要去下载。正是因为用户这样的目的,决定了迅雷这种工具软件的需求——帮助用户完成下载。

  用户有着明确的目的,迅雷作为一款工具化的产品,他的使命就是直接完成用户的需求,并且让用户尽快终结这一需求,却难以创造需求。这也是迅雷几次转型均未有突破的主要原因所在。   

  产品的工具化

  与迅雷有着鲜明对比的,便是腾讯的QQ。毫无疑问的是,QQ,究其本质来说,始终是一种工具,一种用来让人与人之间进行联系的工具。但为什么QQ却能成功将工具做的如此社会化,而迅雷却不能?

  就我个人来说,现在我仍然经常在登录并使用QQ。这种使用并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可能仅仅只是因为无聊了、寂寞了等等,另外一些时候也需要去联系朋友。

  如果把这个需求拆开来说的话,实际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上QQ而上QQ,更多的是为了找朋友。这种不确定的需求,决定了QQ仅仅只是一种通道,而这个通道的背后,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链。也就是说,QQ用户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使用QQ仅仅只是因为有用户关系的存在,因为QQ的存在,仅仅只是完成这一目的的工具,也正是因此,QQ的存在,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并创造这一类的需求。

  相对于迅雷而言,如果说迅雷是为了完成用户的目的而出现的工具的话,那么QQ则不同。QQ并不是为了完成某种目的而生的工具,恰恰相反,QQ的出现为用户创造了新的需求。而这种不明确的目的,也让QQ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Facebook和Twitter。他们都是为了用户关系而生的工具。也可以说,只有使用这个工具,才能去联系到更多的其他用户,这直接导致了这一工具成为了用户所有行动的终点。当用户的目的不仅仅集中于一个明确的点上的时候,比如为了用户关系而来时,产品的工具化就成为了让用户通往这一目标的手段,强大且具有控制力。这也使得需求的创造成为了可能。

  这也是QQ与迅雷的本质性区别。在某种意义上,QQ实际上控制了用户间的联系,用户几乎别无选择;而迅雷做不到这一点,用户可以用迅雷,也可以用掩耳,只要他做的足够出色。对于产品的工具化,比如QQ而言,他的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能够完成用户需求的平台,然后将用户牢牢的黏住,进而才能不断出创造新的需求。

  换句话说,对于社会化网络的建设来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用户关系的控制。只有控制了用户关系,才能够黏住用户,也才有机会形成社会化的网络。反过来,用户的目的越明确,就越难以被留下,也就越难以形成社会化的关系链。

  Google的弱关系

  如果按照前面的观点来看,Google应该算的上是一个典型的工具化产品:用户的到来有着明确的目的,Google只需要尽快让他们完成搜索的行为,前往目的地,终结这一切,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可是工具化与社会化之间的隔阂却又是如此之大:一边是希望尽快送走用户;而另外一边则是希望尽可能留下用户。尤其是对于Google这样的的传统型搜索工具而言,这一点更加明显。

  但是,Google在社会化方面的野心几乎已经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利用Gmail、Gtalk、Gmap、甚至Greader等等Google的杀手级应用,有效的让以前几乎没有任何交集的用户之间,有了充分的联系。这还远远不够。除去Gtalk之外,使用其他服务的用户,同样有着明确的行动目的,他们很难被其他的事情所留住。唯有Gmail还存有一定空间——这也是Gtalk会被集成进去的原因。

  就我个人来说,自己经常使用Greader,慢慢的现在也累积了许多的关注。但是这其中大部分的“好友”,我几乎都并不相识,仅仅只有很少的机会,在评论中互相遇到而已。感谢Google Reader伟大的分享与神奇排序功能,即使我并不认识这些人,也几乎没有太多交流,但是却仍然有关注下去的动力。这个时候,我不断的结识新的好友,已经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为了社交这一个目的。

  在Google Reader中,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是有限的,在更多的时候,甚至可以说个体与个体之间是近乎于孤立的。社会化关系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或者影响用户最初的目的——阅读资讯,反而为了这种目的创造了更优秀的体验。

  如果把诸如QQ、Facebook那种传统的社会化服务之间的,以最为直接的社交需求为基础的好友关系,称作“强关系”的话,那么Google Reader中的这种关系,则更像是一种“弱关系”。用户与用户之间,只在需要的时候联系,其他时间互相独立。这种“弱关系”随着对产品最初的体验而生,随着产品的用户群成长而成长;既不会影响产品最初的定位,也不会让用户造成困惑。

  相对基于邮箱和IM的传统“强关系”建立的Buzz的失败,Reader上这种“弱关系”却出乎意料的成功了。这显然给了Google极大的信心。于是,有着类似架构的“Google +1”也应运而生。

  Google的+1基于传统的搜索工具,但是对于这种弱关系的强化更为明显。尽管没有交流,但是一个用户的行为,却可以体现在另外一个用户的搜索结果中。用最轻量级的方式,实现了最重量级的效果,使得搜索工具自始至终都被用户与用户之间联系着。这让Google在社会化网络的拓展上,有了新的渠道和新的方向,也有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用户与用户之间有了连接,就有了无限的可能。

  Google +1仅仅还只是Google社会化网络的第一步,他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后面更多内容的展开。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有理由继续期待。

  来源:lolibeta投稿,原文链接

评论《产品的工具化与社会化迷思》的内容...

相关文章:

统计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

相关 [产品 工具 社会化] 推荐:

产品的工具化与社会化迷思

- pennylqy - 月光博客
  近来十分火热的Google +1,重新引爆了Google的社会化热情,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起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强大如Google,竟然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都难以在社会化网络的方面有所作为.   Google +1并非一个独立的服务,仅仅只是Google搜索的附属. 他足够轻,轻到用户只需要点击一个按钮;但是他又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微妙的将Google的那些距离遥远的服务,以及使用着这些服务的用户之间,互相联系起来.

【置顶】Google 重磅社会化产品:Google +1 发布

- 剑 - 谷奥——探寻谷歌的奥秘
传说中的 Google +1 果然是真的,之前的传言也非常靠谱,这一产品已经正式发布并且上线. Google +1 藏在 Google 搜索结果页中,足够幸运的用户将会在搜索结果和广告后面看到如上图中的+1按钮,点击即表示你对此项目进行了推荐. 点击后的效果如下,可以 Undo 撤销 +1 操作. 你的好友进行的 +1 操作会和 twitter 等社会网络信息一样出现在搜索结果的下方,比如你正在计划到 Tahoe 湖边来个滑雪周末并在 Google 搜索相关的信息,你会看到你擅长障碍滑雪姑妈对一个景区旅舍进行了 +1 操作,很显然你会去点开这个结果看看.

Quirky:创意产品社会化电子商务

- 小亮 - 互联网的那点事
Quirky:创意产品社会化电商. 名称:Quirky (http://www.quirky.com/). 融资:2900万美元(本月月初宣布完成1600万美元B轮融资). Quirky是一个创意产品社区与电子商务网站,利用众包方式,让社区参与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包括提交创意、评审团审核、估值、开发、预售、生产、销售等多个流程.

多米DJ: 社会化音乐推荐与互动产品

- imx - 分享网络2.0
多米DJ 是一个新的音乐发现网站,以图形化、社交化以及模拟DJ现场的方式帮助人们找到好听的音乐. 多米DJ 是一个新的音乐发现网站,以图形化、社交化以及模拟DJ现场的方式帮助人们找到好听的音乐. 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真正的DJ,由用户自己来决定这场派对中播放的曲目. 你可以通过播放自己共享的音乐,结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畅聊音乐体验以及感受.

社会化媒体运营管理工具(国内篇)

- 小明 - SocialBeta
我昨天在微博上随意发了一个关于国内社会化媒体运营管理工具的集合贴,没想到反响热烈,不过,国内的众多工具都是针对新浪微博或者主要是针对微博的,真还不算是社会化媒体运营管理工具,有空我再做一些详细的评测,下面我就选一些微博贴在这里,存档用. @puting:国内的一些社会化媒体管理运营和监测工具:. ①@seeisee cic系列产品,偏监测,地址http://t.cn/hNpyl;.

企业应当如何发挥社会化工具的效能

- - 九点 科技
此文作者是Bryony. Cole,供职于企业社交网络Yammer,是社区部门负责人,思想领袖,原文发表于 VB. 企业社会化行动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少了目标和支持. 如果团队一开始就规划好成功愿景,确定目标和指标,在争取到高层支持的同时能保持灵活的话,企业社会化就能走上正道. 社会化媒体重新定义了我们学习、分享及沟通的方式.

[资源]31个国外社会化媒体运营管理工具一览

- - SocialBeta
编译张宇,微博 @inter3i社交媒体分析. 随着企业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深入,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粉丝,企业也面临了很多单靠人力和创意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有效倾听,大规模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多账户管理以及效果的评估等,这就需要借助于一些工具,比如国外一些热门的如buddy media,. Hootsuite等,本文就汇集了国外30多家社会化媒体运营管理工具,供参考.

产品经理的工具箱

- - robbin的自言自语
作为一个工具控,我对研究生产力工具一直有异乎寻常的癖好:作为一个工程师,我会不断尝试寻找最趁手的IDE;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也会不断尝试寻找最趁手的原型工具,聊聊我用过的原型工具吧:. 我在2006年自己正式创业之前,一直做企业应用软件,所以比较擅长使用微软Word软件. 那个时代,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都是用Word写的,我记得我曾经从网下下载到一整套软件工程的Word文档模板,如获至宝阿.

中台工具产品方法论

- - 戴传庆
做中台工具产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对接上层所有业务方,做的慢业务方不满意,做的快业务方未必会给好的评价. 属于容易背锅,细节极其多,用户反馈建议多,但又难以出成绩和证明自己做的好. 虚构一些场景,大家肯定都遇到过. 老板:XX功能我觉得不错,做了吗. 老板:XX和XX等N个功能都不错,马上排期做下.

互联网产品经理常用工具有哪些

- - zzm
到的工具有很多,现在就跟这笔者一起来看看 互联网产品经理常用工具有哪些,想走产品经理路线的同学可以提前了解一下.    一、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既然是"善其事",关键就是搞明白产品经理相关的工作内容,针对工作合理有效的利用软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