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乐斯:黄金和中国地产泡沫熟了

标签: 货币与金融-人性与羊群 | 发表时间:2011-09-21 21:43 | 作者:海宁 Yu
出处:http://blog.sina.com.cn/hainingdemajia

   贝乐斯的房价Sornette LPPL拟合曲线,看上去是在Excel里作的。我曾经也做过这样的曲线,结论也是上涨末端。但是具体时间是很难判断的。俄罗斯人根据Sornette LPPL方法,做的黄金顶部时间,显然是错了。
   就目测而言,2007年涨速(图中的斜率,或者说曲线的导数)大于2003年,2009年又快于2007年,简直是直线上涨。目前房价走势已经于LPPL曲线背离。

此图为莫大所作。他也在研究马丁阿姆斯特朗时间周期与中国股市周期的关系。



http://barrons.blog.caixin.cn/archives/24765
泡沫熟了

2011年09月19日 16:35 分类:经济 阅读:4,901 评论:16

预测未来是一件不靠谱的事,而预测泡沫的变化就更不靠谱。但是,最新的跨学科研究使对资产泡沫的预测成为可能。到年底前,我相信大家可以看到世界上两大资产泡沫的见顶:黄金和中国房价。至于怎么从顶上下来,就无法预测了。

什么是资产泡沫的准确定义?跨学科的研究发现,只有“超指数增长”才能吸引理性和非理性的人参与其中,形成资产泡沫。在著名的寓言故事里,一位大臣请求波斯国王在国际象棋棋盘的64个格子里放1、2、4、8...粒米作为回报。这个看似很小的请求,但实际上整个王国的米都不够。这就是Y=2^X(X=0,1,2,3…)的指数增长。而“超指数增长”比这增长的更快。无论在自然界还是金融界,“超指数增长”不可长期持续。但是,只有这样快速的增长,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资产泡沫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为其“超指数增长”的特性。由于泡沫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且最后也有可能缓慢消散,因此参与泡沫是理性的行为,因为有可能及时出来锁定收益。但是,无数个体理性的行为,有可能最终变成大众的集体疯狂。泡沫也有自己的规律。泡沫一旦形成,由于正反馈的作用,会自我强化,除非有强大的外力,一般都会一直上涨到无法维系,很难马上破灭。这种正反馈也就是索罗斯说的“反身”理论。这也是他为什么乐于加入泡沫获得收益的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资产泡沫难以识别,更别提预测泡沫的破灭了。但是,一个地球物理学家的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认识。

Didier Sornette教授从事地球物理的研究。但他发现金融市场泡沫的形成与破裂与地震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行为。Sornette教授随后提出了用地球物理和临界现象研究中所常用的LPPL(Log-Periodic Power Law)模型(对数周期性幂律模型)来研究金融领域的泡沫。在2003年的论文 “Antibubble and Prediction of China’s stock market and Real-Estate” 中,周炜星教授和Sornette教授就观察到了中国房价的“超指数增长”泡沫特征。当时他们根据截至2003年的数据预测,中国房价还将上涨到2008年,之后泡沫破裂。在当时的数据量情况下,能够发现房价泡沫,并且预测中国房价再涨5年,已经可以说是奇迹。具有远见卓识的谢国忠先生虽然早就意识到了中国房地产的泡沫,但他并没有预测到房价随后的巨幅上涨。他对房价泡沫破裂的预测也并没有在短期实现。

如果我们用历史上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作为例子,运用LPPL模型进行预测,会得出什么结论呢。从对美国房价的数据The  S&P/Case-Shiller Home Price Indices(Composite-10)分析可以看出,当时美国的房价呈明显的“超指数增长”。而用LPPL模型在2004年8月就可以预测未来的峰值在2006年5月。而实际数据是2006年4月美国房价见顶。

现在,很多人热衷购买黄金。但是,无论从基本面还是数学分析,黄金价格都已经是明显的泡沫。从基本面看,黄金不产生现金流,价格的上涨只能通过货币的贬值和下家用更高的价格买入来实现。而LPPL模型则发现目前黄金价格的增长已经是明显的“超指数增长”。通过LPPL(Log-Periodic Power Law)模型的分析可以预测:黄金价格要么已经在9月5日见顶,要么在10月4日左右见顶。值得说明的是,这个模型并不能预测见顶的具体价格,而只能预测见顶的大致时间。因为见顶的时间点属于数学上的“奇点”,无法预测数值大小。而且,这个模型也无法预测泡沫消亡的具体方式。泡沫有可能象气球一样慢慢泄气,也有可能迅速崩溃。


目前人们最关心的恐怕还是中国的房地产泡沫。通过对中房上海指数月度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的住宅价格从2002年开始已经有了明显的泡沫,呈明显的“超指数增长”。泡沫很有可能在年底前破裂。而办公楼指数则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超指数增长”泡沫。很可惜,中房上海指数月度数据已经停止公布了。但目前的数据已经足够预测未来的顶点。


以上这些预测只是考虑了系统自身的演化,没有,也不可能预测到外界的重大冲击。但是,可以预见的是,世界上最具争议,最有影响的两个泡沫:黄金价格和中国房地产,都已经接近成熟了。

(本文发表于《新世纪》周刊,略有修改。)

相关 [黄金 中国地产 泡沫] 推荐:

贝乐斯:黄金和中国地产泡沫熟了

- Yu - 海宁的马甲
   贝乐斯的房价Sornette LPPL拟合曲线,看上去是在Excel里作的. 我曾经也做过这样的曲线,结论也是上涨末端. 俄罗斯人根据Sornette LPPL方法,做的黄金顶部时间,显然是错了.    就目测而言,2007年涨速(图中的斜率,或者说曲线的导数)大于2003年,2009年又快于2007年,简直是直线上涨.

Lytro ,泡沫还是革命?

- blueslan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Color 创始人满嘴炮火车的忽悠了一通关于地点判断的影像技术,融资四千五百万美金之后, Lytro 凭借焦点控制技术,融到五千万美金. 他和 Color 一样,是个更大的忽悠. Lytro 相机实际上是一种 Light Field Camera. 看上去只是普通的中画幅加上数码后备. 不同之处在于,他在镜头和感光元件之间,还有一层 microlens.

Marc Andreessen:泡沫?泡个毛沫

- keso - 36氪
Marc Andreessen——网景公司的浏览器之父,现在是硅谷最富盛名的风险投资者之一,以下是他就泡沫问题接受《纽约时报》专访的内容概要:. 与最近泡沫被炒得很热不同,您却说这些科技公司的价值被明显低估了,那么在您看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将自己的投资从共同基金中抽出来转而投资科技股呢. 我不是投资顾问,但是依据30年的数据来看,科技公司显然是被低估了.

这次的科技泡沫不一样

- gounix - cnBeta.COM
编者按:本文来自彭博商业周刊,文章非常的有深度也很长. 科技泡沫会发生,但是我们通常都会受益于其留下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而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科技泡沫,它由社交网络驱动,最后可能什么都不会给我们留下. 2006年,一个名叫Jeff Hammerbacher(数学天才)且才刚刚走出校门一年的哈佛大学小子来到了Facebook,那时Facebook还仍处在自己的婴儿发展期,急需招聘数据分析人员来研究人们对Facebook的使用情况.

谁来捅破专利估值泡沫?

- 談何容易 - 36氪
科技泡沫还没搞清楚,我们却先来到了专利估值泡沫时代. 最先点燃这场专利泡沫之火的是北电45亿美元的专利出售,随后名不见经传却因为拥有一批无线专利的Interdigital也走向了前台(因为有报导说Google和苹果等有意购买其专利). 紧接着Google 125亿美元天价突然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让整个业界为之震撼.

这次的科技泡沫不一样(完整版)

- 笑炊 - truant
本文由怕水的鱼连载发表在36氪上. 英文原文地址:http://www.businessweek.com/magazine/content/11_17/b4225060960537.htm. 中文译文地址: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终结篇. 首语:科技泡沫会发生,但是我们通常都会受益于其留下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Zynga首发或吹大科技股泡沫

- 璎珞天色 -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来源Zynga\'s IPO may be just what the tech bubble needs. 作者:Kevin Kelleher  来源:财富中文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张朝阳:新一轮互联网泡沫正在逼近

- 柏林 - cnBeta.COM
互联网企业扎堆上市,业界担心出现新一轮泡沫. “中国概念股现在比较火爆,有点像1999年的泡沫时期,随便一个公司都能在美国上市而且获得很高的市值. ”4月25日搜狐公布了2011年第一季度财报,搜狐CEO张朝阳接受采访时,对时下互联网资本市场的狂热现状抛出泡沫论. 这位经历了千禧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总裁兼CEO担忧,以中国概念股为主力的新一轮互联网泡沫正在向投资者逼近.

新读图时代:社交媒体是泡沫么?

- gaiete - 东西

TechCrunch创始人:我们身处可怕泡沫

- 冉 - TechWeb 热门人物 RSS阅读
TechCrunch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   导语:随着科技创业公司估值急剧攀升,关于科技股估值存在泡沫的质疑声也接踵而至. 美国科技博客TechCrunch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Michael Arrington)周日就撰文指出,互联网行业的确再次出现了泡沫的风险,与上世纪末期科技创业公司注重营销不同的是,如今这类公司更加重视工程技术和盈利,试图以此为铺垫推高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