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把家庭当实验,以为自己是斯金纳?
在“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被爆家庭暴力之后,网友频呼“李阳疯了”。一波未平,他又在采访中表示成立家庭就是为了教育实验。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小白鼠,还毫无认错之意,李阳如此“实验“会为他的三个女儿成长埋下怎样的隐患呢?这不禁让人想起传说中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也曾把自己的女儿当做“实验品”放到特制的箱子里养。
行为主义的教育思想:强化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 Skinner)认为,周围环境决定了人的行为,所以只要人能操作控制环境,就能控制人的行为反应,这也被称为操作行为主义(Operant Behaviorism)。
斯金纳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实验箱子,对小白鼠的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发现箱子里的饿鼠偶然地一按杠杆,便获得食物,那这个食物会增加饿鼠以后的按杠杆行为。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这里的食物),那么之前发生的那个行为强度就会增加。如此一来,如果有连续的强化刺激,小鼠就获得了按杠杆求食的条件反射。这就是现在我们常用的各种奖励制度的原型。
但是,在小鼠学会了压杠杆求食之后,如果撤销食物的刺激,小鼠即使压了杠杆,也没有食物,慢慢的,小鼠就不再去压杆了。也就是说,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后,如果强化刺激不再出现,它的强度也会逐渐削弱,最后消失。
反之,如果不给按杠杆小鼠奖励,而给不按杠杆的小鼠电击,它们也会获得一种按压杠杆的条件反射,用来逃避电击的痛苦。这时,电击的痛苦也增加了小鼠按压杠杆的反应。
斯金纳在小鼠身上的发现,对其他动物和人也适用。通过操纵食物或者电击的强化刺激,就可以改变动物的反应。
把女儿放在箱子里养?
后来,斯金纳和妻子制作了一个婴儿箱,把自己的女儿放在其中抚养。他还撰文描述了在婴儿箱里,女儿的行为动作发展,表现十分优异。但这一实验行为受到公众的广泛谴责,人们都觉得拿自己的女儿做小白鼠是不可原谅的,在毫无人情味儿的箱子里长大,孩子的身心一定受摧残。可是后来,这个被斯金纳“放在箱子里的女儿”,最终成长为一名著名的艺术家。
图1:模拟斯金纳箱,就是用这种箱子,斯金纳教会了1只鸽子用儿童钢琴弹奏一支曲子,教会2只鸽子使用一种乒乓球打法。
对斯金纳的误解
实际上,斯金纳用女儿做实验的故事一直被误传。
这篇描述斯金纳婴儿箱的文章发表在1945年10月期的《妇女之家》(Ladies’ Home Journal)杂志中,名为《箱子中的孩子》。下面这张小图就是这篇文章中的配图。大概因为斯金纳的动物实验箱名气太大,许多人并没有仔细的阅读文章,只是看到文章题目,再联系这幅小图,就推测斯金纳在把自己的女儿当做小白鼠做实验。
就是这张小图造成了人们对斯金纳的误解
可如果你读过这篇文章就会发现,斯金纳几乎是以一种为家庭主妇照料孩子支招的口吻,和父母们分享经验(从文章发表的刊物也能推测出来)。这个婴儿箱最主要的功能是使斯金纳夫妇能更方便地照顾孩子。除了恒温和四周的高一些的防护板,斯金纳的婴儿箱和普通的婴儿床几乎没什么区别。而斯金纳夫妇在设计时考虑最多的问题就是,这种装置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他们基本没有想过用女儿做实验,实验效果如何等等问题。他们的孩子,并不是像人们所传说的那样,在一个坚硬冰冷的箱子里长大。恰恰相反,斯金纳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爱,甚至在无暇照顾的时候,也要设计一个装置,可以尽可能陪伴自己的孩子。
即使在学术上认为人为操纵决定行为的斯金纳,在自己孩子身上,也很难完全理智毫无感情地去操纵他们的成长环境。新的教育理论已经发展了将近一百年,单纯靠行为教育抚养子女的时代早已经过去。用孩子做实验并不是十恶不赦,在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中,用孩子做实验的案例不在少数。但是,尊重孩子、尊重生命的态度是研究的基础,不要把孩子当成研究的附属品。而李阳缺少的正是这样的态度,他的行为已经伤害到了三个孩子。做这样的实验,是否有些疯狂?
参考文献:
[1]雷托.U.施耐德著, 许阳译. 疯狂实验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叶浩生编.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3]B.F. Skinner. Baby in a box. Ladies Home Journal, Oct,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