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分男女,数字有性别
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在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如此基本。斯坦福大学的黛西•格雷瓦(Daisy Grewal)在科学美国人网站撰文,介绍了性别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中扮演的核心作用。
人们总是倾向赋予身边的东西一个性别,哪怕它是无生命的物体。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或许你自己就是也说不定),会用“她”而不是“它”来称呼自己的汽车、电脑等私人物品。最近的研究发现,这种赋予性别的倾向不仅针对具体的物品,甚至对诸如数字的抽象概念也适用。在不同文化中,人们都倾向于将奇数看作男性,偶数看作女性。
日常物品分男女
科学家们很早就知道,不同语言会影响我们对物品性别的感知。在某些语言中,每个名词都有阴阳之分,与之搭配的形容词、动词等也要相应地变成阴阳性形式。因此,对于这些语言的使用者来说,世界万物便有了虽然毫无道理但与生俱来的性别属性。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韦伯•菲利普斯(Webb Phillips)、海德兰谱研究中心( HeadLamp Research)的劳伦•施密特(Lauren Schmidt)和斯坦福大学的莱拉•博格迪特斯基(Lera Boroditsky)对这个有趣的话题进行了研究。他们找来分别会说英语及西班牙语,或是英语及德语的双语志愿者,让他们对一些物品的性别进行评判。研究者发现,这些双语被试都会按照物品在自己语言里的“语法性别”归类性别。例如月亮这个词,在德语里是阳性(“der Mond”),而在西班牙语里是阴性(“la Luna”),两种语言背景的参与者就相应地对其作出不同的性别判断。
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特征也会影响人们对物品“性别”的判断,例如物体的外形、典型使用者的性别,以及它们看起来是否具有男性或女性相关的特质。西北大学的戴维•盖尔(David Gal)和詹姆斯•韦基(James Wilkie)的研究试图探讨人们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食物或家具的性别。他们发现,人们常常认为有肉的菜为为男性,而视沙拉、酸奶等乳制品为女性。而说到家具,人们会认为圆形的、弧线形的是女性,而方形的、有棱角的是男性。
看看上面的图吧,你认为这些东西分别是男性还是女性呢?
奇数是男性,偶数是女性
不仅日常物品有性别之分,抽象概念也是如此。韦基和另一位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盖伦•博登豪森(Galen Bodenhausen)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阐释这个问题。他们给美国参与者看一些陌生的外国人名(如Alekseev),让他们判断这个名字男性化或女性化的程度。结果发现,同一个名字,当它和1一起出现的时候,看起来更像男性人名,而和2一起出现时,看起来则更女性化。研究者让参与者描述自己的决策过程,但没有一个人意识到数字的影响。
在另一项研究中,韦基和博登豪森给参与者展示编上序号的婴儿照片,并让他们判断婴儿的性别。结果与上一项研究类似。当照片和数字1放在一起,人们倾向把婴儿判断为男孩。同样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受到了数字的干扰。韦基还在另一项独立的实验中,直接让参与者判定数字的性别。结果发现,人们倾向于认为奇数是男性,偶数是女性。这项研究结果在印度得到了重复验证,说明这种现象可能是跨文化存在的。
为什么不同文化中的人们都会把奇数看做是男性呢?关于这点并没有确定的结论。但韦基和博登豪森认为这可能与性别的刻板印象有关。他们预备做一些后续实验来探索这个假设,比如说看看奇数是不是与一些典型的男性特征,如支配性、独立性等有关。
这种赋予数字性别的倾向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论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哲学,还是中国哲学中的阴阳理论,都有类似的论述。而且,二者也“不约而同”地认为奇数是男性,偶数是女性。
性别,塑造我们的思维
赋予万事万物性别的天性,提醒我们性别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相信一件物品具有性别,会改变人们和物品的联系。斯坦福的研究者克利福德•纳斯(Clifford Nass)、杨幂•穆恩(Youngme Moon)和南希•格林(Nancy Green)让志愿者和声音为男性或女性的电脑交互。结果发现,人们会认为男性配音的电脑角色更友好、可靠且博识。尽管很清楚自己面对的只是机器而不是真实的人,人们还是忍不住对事物形成一个性别印象。
如果周围有人生了小孩,很多人的第一个问题一定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在社交中不知道对方的性别,这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困扰——我们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框架。性别属性不只帮助我们理解如何看待某人某物,它还帮助我们建立起事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大脑情不自禁地把性别概念带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
编辑的话:不知道果壳网在各位网友心中是男是女呢?
本文翻译自
Scientific American-What is the sex of 17?
编辑: Lithium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