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蓋高尚的台灣同胞與眼睛長在頭頂的高級天龍國國民,請問你們是這樣吃日本拉麵的嗎?這麼簡單的常識,還需要日本動畫來教你們嘛?
「橘越淮而為枳」實在是無數日本平價商品及食物移植到台灣的寫照,像部分商品日圓對台幣匯率1:1還大排長龍的Uniqlo、超廉價投幣式鐵板燒的Pepper Lunch(我在日本真的想不出吃什麼才會去吃的地方),和無數的日本拉麵。MOS漢堡和吉野家算是運氣比較好的了。
週一從南港展覽館搭捷運回家時,途中到忠孝敦化站嘗試被很多人捧的高高的屯京拉麵,碰到大排長龍的排隊人潮,而且氣氛還有點火爆。我就看到某個帶著全家一家七口的媽媽,大概是等太久了,氣憤的跟服務生說「我已經從5:10等到現在了,跟你們店長講,如果五分鐘再沒座位就不吃了」。當然,不到三分鐘,這全家人就悻悻然的離開了,而那個服務生也一直理所當然的從頭到尾不跟店長報備一直站在哪裡(反正也沒用)。廢話,妳一口氣帶六個人,然後裡面又塞滿了坐著聊天慢慢吃的糾眾好友與熱戀情侶,屁股一下去就黏住起不來了,妳是第一天住在台北天龍國嗎?
然後我從門內就赫見一個孤立的吧台空位,我就問服務生能不能先讓我進去。「對不起,先生,我們必須先處理前面全部兩人需求才能讓你進去」,結果過二十分鐘輪到我進去時,那個座位還是空的,更扯的是,當入座二十分鐘後我吃完結帳離開時,那個座位還是空的,反正就是看不起一個人去吃就對了。如果讓我進去,我現在早就吃完閃人了。他們難道沒想過,一個人和二個人,那種類型客戶最能增加流動率、對他們的業績最有利?
後來結帳的沙拉優待卷也大大的寫著「適用2人以上」。如果開間拉麵店,擺明一開始客戶群鎖定情侶、朋友聚餐和家庭聚會,我只能祝福他們好運。
以前我十幾次日本行(應該湊足一百碗了)在日本吃拉麵的經驗是:這東西根本就是讓上班族一個人快速果腹的食物(像剛應酬燒肉完突然肚子餓),所以什麼都要「快」,菜單只有幾種口味讓你快速點餐(甚至用投幣機)、靠著快速流動率維持麵條品質、座位設計只有鄰近廚房區的吧台以便直接加麵、一碗拉麵最晚二十分鐘內搞定等,都是日本拉麵的重要特色。我自己每次去日本跟笠原一起去秋葉原九州じゃんがら時,某次我點啤酒時,也曾被他督促快點吃完喝完,因為這不是「Japanese Style」。事實上,拜本店在秋葉原、有分店在原宿明治神宮大門附近之故,九州じゃんがら一直是我最常吃的名店,就算碰到門口大排長龍,我也從沒碰過排隊超過十分鐘,而且排隊時店員就會請你先點好東西,以節省時間,一切都是如此的有效率。
但到了台灣,通通都不見了。當天我一坐下,右邊已經坐著兩位用名牌包的小女生(應該是大學生),桌上早已擺滿薯條的一堆餐點,吃東西的速度簡直慢到令人髮指,吃麵還是「一條一條撈起來放入湯匙再細嚼慢嚥(去你媽的,妳們是貴婦喔)」,當我幹掉整碗加一堆料的拉麵外加一杯啤酒,離開時,預測她們應該還會繼續撐個起碼半小時。左邊後來坐了兩個疑似還在大學的男生,坐下來才開始一邊研究菜單一邊聊天(喵的,門口擺的菜單是不會趁排隊時先看就對了),結果也是點了一堆小菜,我離開時拉麵都還沒上。更不用講佔用四人桌的年輕情侶甜甜蜜蜜的談情說愛,你們是不會找咖啡廳開旅館房間喔?幹。
我在動輒塞滿攜家帶眷觀光客的新橫濱拉麵博物館吃三次(兩次旭川蜂屋,一次九州魁龍,有一次忘了,反正某次吃兩碗),也沒碰過這麼誇張的景象。後來想想,難怪台灣那麼多拉麵店的麵條都泡的這麼軟這麼難以下嚥(像持續墮落中的赤坂和已經無藥可救的樂山娘),因為流動率根本就很低嘛!拉麵這種食物就怕流動率低啊!更何況一碗麵吃那麼久,當然越吃越難吃。
我大概6:00入座,約6:10開動,6:28離開。結帳時,我就跟櫃檯講「台灣人這樣吃拉麵真的會被日本人笑。」「是啊,因為一堆根本就坐在那邊聊天。」
更人火大的是,明明沒什麼服務,味道也還普普,卻學台灣的惡劣陋習10%服務費。反正以後如果不是剛好路過、在附近應酬吃第二頓,我不會再去屯京的台灣分店。真要移植原味,請就把日本該有的樣子搬到台灣。
這也就是為何我現在還是比較喜歡旺味麵場的主因,不只是口味,連經營方式都保有接近日本的樣子。今天中午請方志吃拉麵時,意外碰到日本老闆視察,也從店員得知十二月會開忠孝分店,我當然也很不客氣的抱怨台灣其他拉麵店的爛樣子,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如兩人以上時採用選相同餐點可折扣以節省時間等。希望他們還可以維持現在的樣貌,讓日本拉麵在台灣保持該有的原味,不只是味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