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这个罪恶的词汇
中国有很多特色词汇。下跌不叫下跌,叫“负增长”,失业不叫失业,先是叫“待业”,后来叫“下岗”。而另外一些匪夷所思的词汇人们早已习以为常,比如,“小姐”和“同志”。
而“早恋”其实也是中国特色词汇。恕我才学疏浅,还真不知道英文中有哪一个词汇对应着这个词。英文中倒也有个词,叫做“puppy love”——但人们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只感觉到单纯与美好。而中文中的“早恋”,则是个暗藏杀机、鲜血淋漓的词汇——打开搜索引擎,输入“早恋 自杀”,有100多万个搜索结果⋯⋯
2011年3月30日,上海静安外国语中学的一初三男生坠楼身亡。按照报道的说法:
⋯⋯经协商后,家长已和校方、静安区教育局达成共识。目前,涔涔的死因被定性为“意外身亡”。
而面对记者,孩子的母亲陈女士认为:
儿子是因为在学校被老师勒令不许早恋”后才出的事。“⋯⋯他让我放心,还说打算和女孩考同一个中学。”陈女士回忆起最后一次和儿子聊天,时间为3月29日晚上。聊天围绕班主任的一通电话展开。当天下午,陈女士接到了儿子所在的静安外国语中学班主任许老师的电话。“电话中,班主任又说到儿子和班上那个女孩的事情。”据陈女士描述,班主任当天那通电话中曾表示:“涔涔早恋要没收他的团徽。”陈女士称:“我建议老师淡化处理,毕竟他们两人已断断续续交往了2、3年。”陈女士说,自己其实早就知道儿子和同班那个女孩“关系很好”。
此事的具体情况我个人无从查证。但我相信国内的每个成年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或者起码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或者遇到过此类事件。
近二十年,食物安全从未得到有效保障,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吃着各种激素长大的——对孩子们所谓的“早熟”,整个社会都逃脱不了罪责。这些其实是被早熟的孩子,更早地对异性产生爱慕之情,实际上再正常不过,却被当做“邪恶”来对待。这些成年人都是文盲?——他们都听说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恋的故事,为之感动、为之唏嘘,却忘了罗密欧才15岁,朱丽叶才14岁,并且,罗密欧和朱丽叶都不是吃着激素长大的!
有些(其实是大多数)教师,脑子都是坏掉的,他们自然而然地把“早恋”和“罪恶”等同起来,而后就好像奉了天命一样想四处消灭“恶势力”。公开批判(注意不是批评)是最常用的手段,全然不顾小孩子的心灵之脆弱。
他们这么做不仅理直气壮,且毫无后顾之忧。因为万一出了命案,最终都可以摆脱一切干系,自有有关部门和人员出面定性:意外身亡。一件两件可以算作意外,许多年、全国各地、反复出现此类事件,依然认为是意外,这是什么道理?
真不知道“早恋”这个词汇什么时候可以消亡,但确定的是,在这个词消亡之前,此类事件肯定层出不穷。